黃菲飛
[摘要]詞語是言語大廈的基石,只有廣辟蹊徑,夯實詞語教學,才能引領兒童通達詞語奧義,真正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質的真生長?;诮虒W實踐,對統(tǒng)編本第一學段詞語理解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統(tǒng)編本;第一學段;詞語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19)34-0063-02
詞語是言語大廈的基石,只有夯實詞語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質的真生長。目前,小學低段詞語教學路徑單一,教師單向輸出現(xiàn)象嚴重,導致學生詞語學習囫圇吞棗,積淀了不少詞語,卻不能靈活使用,不能通達詞語奧義,這需要我們廣辟蹊徑,激發(fā)兒童詞語學習興趣,激活兒童詞語運用潛能,讓兒童成為駕馭詞語的高手。
一、探尋淵源,讓詞語教學科學起來
詞語是語言表達的基礎,隨著人們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與人類交際的日益頻繁,加劇了詞語應用訴求。在詞語訴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如果大量地生成新的詞語,無疑會加大人們語言表達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表達的“惰性”思維賦予詞語以豐富的意義,從詞語本義延伸出新的意義。詞語建構的方法需要我們基于詞語之間的關系,探尋詞語淵源,讓詞語教學科學起來。
例如《樹和喜鵲》一課中的“孤單”一詞,我先引導兒童探尋“孤”字和“單”字的意義,在古代無父稱之為“孤”,然后讓小朋友們體會沒有父親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再從“單”字人手,“單”是單一的意思,然后讓小朋友們想象一下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其他小朋友們在一起玩,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再進入到文本,讓孩子們體會一下,只有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說說喜鵲、樹是什么感覺。 探索淵源,讓兒童從字意人手,建構起詞語的意義;再將詞義與兒童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調動兒童生活經驗;最后,將詞語回歸文本語境,兒童對詞語的理解將更加科學、有效。
二、細化類別,讓詞語教學通達起來
目前,詞語教學存在孤立化的現(xiàn)象,不少教師忽視詞語之間的關聯(lián)性,基于詞語類別的教學意識淡化。我們要根據(jù)詞語的詞性、詞語的形式等,引導兒童將詞語進行歸類,從而借助歸類,強化兒童詞語關聯(lián)性意識,將分散的詞語學習進行有機整合,從而讓詞語教學通達起來。
仍以《樹和喜鵲》一課詞語教學為例,我們可以抓住“孤單”一詞建構同義詞、近義詞,以及從詞語建構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AABB類的詞語。
【詞語找朋友】小朋友們,理解了“孤單”一詞的意義,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吧,給“孤單”找一些好朋友,好朋友的要求是和“孤單”意義相同或者意義相近,這可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哦,這樣可以讓“孤單”不再“孤單”哦!
【詞語連連看】擦亮你的眼睛,看看下面這些詞的樣子,將形式上相同的詞語用線連起來。
嘰嘰喳喳甜甜蜜蜜一點一點嘩啦嘩啦彼此彼此安安靜靜
兩個詞語教學活動,一是強化兒童詞語意義建構的意識,養(yǎng)成建構近義詞的習慣,從而促進兒童詞語理解,并擴展兒童詞語知識面;二是強化詞語形式意識,從而理解詞語的豐富性,感受詞語的節(jié)奏美、音律美等,激發(fā)兒童對詞語的熱愛之情,撬動兒童詞語學習之趣。
三、想象構境,讓詞語教學立體起來
小學低年級兒童,由于學習經歷不足,缺乏足夠的語言積累作為支持,這無疑加大了詞語教學的難度。不少教師在詞語教學中往往陷入難以言說的境地,繞了一大圈,學生還是不知所講。這就需要我們從兒童學情出發(fā),基于兒童詞語學習的認知起點,巧借兒童自身的優(yōu)勢,彌補兒童詞語積淀不足。兒童想象力豐富,我們要善于借助兒童這一優(yōu)勢,發(fā)揮兒童想象力,構建詞語情境,從而借助生動的情境,讓詞語教學變得立體起來,可視起來,降低詞語學習難度。
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紛紛”一詞的教學,我先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秋天到了,樹上的樹葉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呢?最后樹葉又是怎樣從樹上落下的呢?小朋友們,發(fā)揮你的想象力,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看到”的情景。很快,孩子們參與到交流中,并描繪樹葉從樹上落下的場景。此刻,我引導兒童從想象中進行理性回歸:剛才大家參與分享我們可以用“紛紛”一詞形容,樹葉從樹上落下也可以用“紛紛”形容,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剛才大家的分享和樹葉落下有什么相同點?
由于借助兒童的想象力,構建詞語意義場景,并引導兒童將現(xiàn)實場景和想象場景進行歸納,從而孩子們對紛紛表達的“多、一個接一個”的特征獲得深刻而直觀的體驗,讓“紛紛”一詞的意義變得可視起來,加深了學生對詞語意義的理解。
四、詞文相生,讓詞語教學厚重起來
基于集合的意識,很多詞語的意義不是單一化的,而是具有豐富的意義,尤其是漢語詞語,它隨著詞語的運用情境而不斷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注重詞語的語境建構,將詞語還原到文章中,通過此文相生,增加詞語教學的厚重感,讓兒童感受到同樣的詞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詞義是不盡相同的,從而對詞語意義的認識形成語境意義認識,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靈活地掌握詞語的意義。
例如《坐井觀天》一文,要理解“坐井觀天”的意義,對于小學低段兒童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文本語境的作用。為此,我先引導孩子們講述本課的故事,引導孩子們辨別小鳥和青蛙哪一個說得對。然后,分析同樣是看天,為什么小鳥和青蛙看到的天卻不一樣,從而讓孩子們認識到“井口”束縛了青蛙的視線。再引導兒童交流,自己愿不愿意做井底的小青蛙,從而通過詞文相生,既達到理解詞語意義的目的,又加深了兒童對課文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五、趣味演繹,讓詞語教學動感起來
小學低段兒童生性活潑好動,難以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而詞語奧義的掌握需要兒童全身心投入,這就形成了兒童認知和詞語教學矛盾。趣味演繹是一個有效的路徑,詞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廣辟蹊徑,還要善于獨辟蹊徑,這樣能夠化弊為利,將兒童認知的不足轉變?yōu)檎J知優(yōu)勢。所謂趣味演繹就是圍繞詞語的意義讓兒童進行表演,在趣味化的表演中引領兒童理解詞語的意義,幫助兒童自主建構詞義。
例如《我是一只小蟲子》,設計有這樣一個詞語引思環(huán)節(jié):讀一讀,注意加點的字,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我抓住這一詞語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兒童反復朗讀“屁股、脾氣、腹部、胳膊”等詞語,再細致觀察加點字的共同特征,都是由“月”字構成。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屁股、脾氣、腹部、胳膊”等詞語表演一段情景劇,要求是四個詞語都要運用到,并且借助表演揭示這些詞語的意義,并揭示這些詞語的共性特點,以及你從這些詞語中獲得的啟發(fā),可以采用說、唱、演等形式,形式不拘一格。
很快,孩子們通過扭扭屁股,擺動胳膊,鼓起腹部等方式展示詞語的意義,并穿插生氣發(fā)脾氣的表演。通過表演,孩子們很快認識到“月”偏旁的字一般和人體組織有關,從而在寓教于樂中建構起與“月”有關的詞語的意義認識,讓單調枯燥的詞語教學變得有趣起來,動感起來。
教無定法,但教必有法,教需得法,這樣才能引領兒童通達詞語奧義。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墨守成規(guī),要基于“匠師”的高度,精心打磨詞語教學,用教師的“匠氣”開啟兒童智慧之門,讓詞匯教學不再枯燥單調,不再靜如死水,為詞語教學注入活力,注入趣味,夯實兒童語文學習之基。
(責編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