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潘君
618000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上以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為常見癥狀,但是經過檢查一般不存在引起以上癥狀的器質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持續(xù)性,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影響[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多以改變生活習慣為主,具體措施包括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針對患者個人情況實施心理治療等,較少使用相關藥物[2]。在治療過程中針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往往影響到治療效果。
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則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消化系統(tǒng)癥狀恢復情況。報告如下。
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觀察組男25例,女35例;年齡24~70歲,平均(42.5±3.8)歲。對照組男24例,女36例;年齡22~68歲,平均(44.8±3.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方法:⑴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住院環(huán)境護理、生活方式護理、飲食習慣干預,以及藥物護理等[3]。⑵觀察組則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分如下幾個方面:①心理護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程較長,而且經常出現(xiàn)各種消化不良癥狀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xiàn)睡眠障礙。長期的不良狀態(tài)會影響到患者心理情緒,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躁、抑郁等情緒,針對患者個體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對其實施心理護理,通過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病情,并向患者介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等知識,促使患者加深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同時也幫助患者樹立健康心理。為爭取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支持,護理人員還要積極與家屬進行溝通,并引導家屬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實施積極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也引導家屬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給予患者正向心理輔導,提高患者情緒。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的相關情況,同時還要通過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面對面講解等形式為患者開展健康知識教育,通過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深入認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原因、臨床癥狀、治療要點等。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有助于改進治療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引導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運動,因為適度運動不僅可以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提高消化能力。③飲食睡眠護理:告知患者飲食必須保持清淡,多食用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的水果和蔬菜,在調整飲食的基礎上注意保持營養(yǎng)均衡,保證患者機體的營養(yǎng)供應。還要對患者的睡眠實施護理干預,注意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同時減少夜間巡房次數,避免吵醒患者。對于部分存在失眠的患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睡眠,比如睡前飲用熱牛奶、泡腳等;日常護理中注意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避免患者受寒。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評分,評分主要參考腹痛、噯氣、惡心、嘔吐等7項。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表示,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評分分別是(14.5±3.7)分、(7.2±2.5)分,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評分分別是(14.2±4.2)分、(12.2±3.1)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消化系統(tǒng)癥狀評分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針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消化系統(tǒng)癥狀[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消化系統(tǒng)癥狀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更高,這說明針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消化系統(tǒng)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