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桓伯 ,包呼格吉樂圖
(1.內蒙古師范大學 研究生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2.內蒙古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20世紀初中西方文化沖撞,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國內政府推行的“軍國民主義”體育思想,使得酷愛體育鍛煉的毛澤東對體育有了更為全面、科學的認識。毛澤東以辯證唯物主義觀,滿懷一腔熱血,寫下了《體育之研究》,并于1917年4月發(fā)表于《新青年》,該文章贏得了陳獨秀和有著“板倉先生”之稱的楊昌濟先生的認可?!扼w育之研究》旨在喚醒民眾對國家、體質健康的認識,讓民眾都參與體育鍛煉,唯有增強國民體質,才能實現(xiàn)民族自強?!扼w育之研究》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體育思想及方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更是為中國日后的體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當然這離不開楊昌濟、孔昭綬、張干等授業(yè)恩師對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影響。
2.1 授業(yè)恩師對毛澤東體育思想形成的影響
2.1.1 楊昌濟對毛澤東的影響
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毛澤東認為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活到老,學到老”,“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這種思想使毛澤東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在第一師范求學期間,楊昌濟老師對毛澤東的影響頗深,毛澤東遇到不懂的問題時,都會向楊老師請教,兩人經(jīng)常暢談到深夜。毛澤東對楊昌濟先生的倫理學、修身課程、社會學等科目頗感興趣,學習也很認真,每次考試都能拿高分,楊昌濟更是格外器重毛澤東。毛澤東撰寫《體育之研究》的過程中,吸收了中西哲學思想精髓,即中國古代哲學和西方資產(chǎn)階級哲學思想之混合,對體育的研究方法,也引入了大量楊昌濟先生的哲學觀點[1],特別是楊昌濟先生的體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毛澤東對體育的體育認識:
2.1.1.1 國家興亡離不開體育?!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楊昌濟作為倫理學家對這句話十分認同,其中心思想就是要人們必須有一個好身體,具備勇敢的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否則就不能承擔起國家的重任,在精神和學問上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同時各方面的職業(yè)與工作,都與體育緊密相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是不行的,一個國家應該有尚武之風。楊昌濟曾出游日本,從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中就可以看出體制的差異,也看出了尚武之風的重要性。因此,國家的興亡與體育息息相關[2]。在毛澤東撰寫《體育之研究》的過程中,楊昌濟作為毛澤東的精神導師,給予他極大的感悟與幫助,
2.1.1.2 楊氏七段功。楊氏七段功,是楊昌濟先生依據(jù)自己的養(yǎng)生法則,編著的一套操練方法。其主要內容為:一是手指伸縮運動、二是肩胛骨運動、三是左右斜向后反身運動、四是左右斜向后坐、五是足尖畫圈、六是跳躍運動、七是運目運動,也就是轉眼珠子。七項雖然簡單,但蘊含了全身上下的運動,使全身得到釋放,此外,楊昌濟的三種健身方法:冷水浴、廢止朝食和靜坐,對毛澤東后期創(chuàng)編毛氏六段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給《體育之研究》的撰寫奠定了基礎[3]。毛氏六段操與楊氏七段功相同點在于,都可以讓人勞其筋骨的同時,短時間內放松身體。
2.1.2 孔昭綬對毛澤東的影響
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期間,孔昭綬任校長,時隔多年,他讓毛澤東始終記憶猶新??渍丫R溫和大度,笑容滿面,學術研究方向是注重文學類、精神文明類的研究學習;注重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走出去,關注一些社會、國家、國際上的動態(tài),從外界獲取學習的內容與知識,從外界尋找答案,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及思想進步,提倡學生多進行體育鍛煉,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體質??渍丫R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有著不同的教學方式,尤其是面對毛澤東這種偏科的學生,決定采用揚長避短的教學方法,但給毛澤東定下的目標是數(shù)理化科目必須及格,最終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毛澤東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孔昭綬給他定的目標[4]。毛澤東每天晚上堅持在宿舍學習,孔校長為其感動,將閱覽室的鑰匙給了他,于是毛澤東每次都去閱覽室學習,且學到很晚,正是毛澤東的這種學習精神,為他以后走向革命道路,領帶人民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后來毛澤東回憶這些事情,在心里深深地向孔校長表示感謝??渍丫R校長的體育理念為《體育之研究》的形成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
2.2 毛澤東的軍事體育思想實踐
孔昭綬回到中國,被再次任命為一師校長,此時的毛澤東將自己的體育思想結合實踐,寫出了《體育之研究》一文。毛澤東將自己的想法向各位老師做了匯報,這與孔昭綬崇尚的軍國民教育,提升國民體質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親自批準毛澤東組建學生軍。隨后,毛澤東組建了二百人的學生軍,將所有的學生們,都帶入“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潮流當中[6]。當1917年11月北洋潰兵向長沙潰退時,遇見學生軍站崗執(zhí)勤、戒備森嚴的第一師范,不敢采取任何行動。毛澤東憑借驚人的膽略,果斷采取護校措施,并在當?shù)鼐斓呐浜舷?,帶領赤手空拳的兩百學生軍于猴子石,將傅良佐部的三千北洋潰兵全部繳械,于是有了毛澤東人生中的第一次軍事行動,這一事跡也是學生軍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后被第一師范校長孔昭綬記載入校史,并稱贊毛澤東一身是膽。
3.1 軍事體育思想
《體育之研究》開篇就論及:“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的基本國情,言語之間足以可見,毛澤東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不僅強調了強健體魄的重要性,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民強則國強的真知灼見,旨在通過體育提高全民強健體質,以振“武風”。同時,在“體育之效”部分中指出:淺顯地來講,體育運動的一般意義是基于個人層面的“營生”,即:個人的體育運動目的在于健體養(yǎng)生,而深入地來講,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是基于國家層面的“衛(wèi)國”,即:國民強體尚武可以保家衛(wèi)國,捍衛(wèi)領土主權,并且以“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并完”的話語深刻地解讀了體育與身心的辯證關系。毛澤東更是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主張將精神與體魄合二為一,以提升國民整體素質。以精神凝聚國民愛國之心,以體育塑造國民強健體能,培養(yǎng)出具有一定戰(zhàn)斗力的國民才能做到“兵強、國強”。
3.2 學校體育思想
“重文輕武”的教育積習在我國素來已久,教育家鄙棄武夫粗蠻,大多對體育視若罔聞,尤其是近代以來,晚清政府于1903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雖然規(guī)定各中、小學堂設“體操科”,所授“體操”為器械、兵式等體操,但是體操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多無學識,語言鄙俚,聞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見者,惟此機械之動作而已”,根本不顧及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可想而知,如此枯燥呆板的體操根本無法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編排,要按照學生學齡階段進行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安排,如:“游戲宜乎小學,兵式宜乎中學以上”?!扼w育之研究》從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身體生理特征的視角出發(fā),強調體育具有促進體質健康的意義,毛澤東反對從教育中將體育剔除出來,而忽視體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認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即:德、智、體三育并重,進一步說明體育是教育實施的根本基礎——“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3.3 體育健身思想
《體育之研究》中第八節(jié)《運動一得之商榷》中記錄了“毛氏六段操”,又稱“六段運動”,是毛澤東獨創(chuàng)的一項健身操,共六段二十七節(jié)。毛氏六段操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楊昌濟先生的楊氏七段功,以我國武術基本功為基礎,加入體育舞蹈,吸取歐洲健身體操的分類法、以及楊氏七段功的精華部分得以創(chuàng)作。得到了楊昌濟先生的認可,楊開慧親身體驗后受益匪淺,將毛氏六段操傳播開來。
從《體育之研究》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的體育思想濃厚,體育意識超前,時刻將體育與強國、強軍聯(lián)系在一起。并在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毛氏六段操”,以增強國民體質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