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陽壩鎮(zhèn)中心小學 李 鑫
我縣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我學區(qū)教學點數(shù)量由原來的27 個減少為2 個,學區(qū)8 個村級完小全部撤并。這一措施實現(xiàn)了教育資源的整合,滿足了家長追求優(yōu)質教學服務的需求,消除了復式教學,有效改善了我學區(qū)教學點上教學質量落后的現(xiàn)狀。但許多學生上學遠,無法走讀,加之孩子小,沒辦法住校,就只能選擇校外寄宿。本文提出了校外寄宿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措施。我校目前在校學生698 人,其中寄宿學生就有532 人,占總人數(shù)的76.4%,其中一年級107 人,二年級100人,三年級98人,四年級84人,五年級90人,六年級53 人,各個年級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寄宿在校外,由父母或爺爺奶奶陪讀。
隨著近幾年國家的城鎮(zhèn)化建設和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我鎮(zhèn)的青壯年勞力大都在外務工,孩子上學大部分由爺爺奶奶陪讀,爺爺奶奶普遍文化程度低,教育觀念落后,對孩子溺愛嚴重,加上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離,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影響,致使這些寄宿生從小沒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對我學區(qū)教育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好習慣,益終生,小學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時期,而由于爺爺奶奶對孩子溺愛嚴重,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糾正,學校教師的要求不能在家庭得到落實,導致一些寄宿生養(yǎng)成了愛撒謊、亂花錢、自由散漫、不按時作息、挑食、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等一些壞毛病。在學校表現(xiàn)為不能遵守學校的紀律,集體觀念淡薄,缺乏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首先是經濟負擔,家長需要在學校周圍給孩子租房子,每年至少需要2000~4000 元,另外孩子和陪讀家長一年的生活費大約需要10000元左右,這樣下來,一個家庭一年就要多支出15000元左右;其次是人力負擔,因為要陪讀,就有一個家長無法從事勞作或外出務工,這樣又減少了家庭收入,嚴重加大了家庭負擔。
1.成立校外寄宿學生家長委員會。利用委員會架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橋梁,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與聯(lián)系,及時了解和掌握寄宿學生在生活、學習、教育等多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學校、家委會、家長三方形成合力,幫助寄宿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定期對校外寄宿生的居住地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對發(fā)現(xiàn)的安全隱患及時通知學生家長、房東,要求立即排除隱患,如果租住的房屋過于破舊,要求家長立即另外租房,從危房中搬離,告知房東,有安全隱患的房屋不得出租。同時發(fā)放安全生活常識傳單,教給學生、家長一些基本的用電、取暖、生火、使用電器知識,報警電話、急救電話、班主任電話都要在傳單上反映出來,便于家長聯(lián)系。
3.認真執(zhí)行、落實好國家的惠民政策、資助政策。在寄宿生生活補助、營養(yǎng)餐、其他資助方面向校外寄宿學生傾斜,減輕寄宿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確保所有適齡兒童全部入學,一個也不能少。
4.開展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幫助寄宿學生形成樂觀、積極、健康的陽光心態(tài),在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興趣、特長,促使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5.充分利用學校的留守兒童之家、心理輔導室。定期開展關愛校外寄宿生活動、寄宿生心理問題疏導活動,宣傳、動員社區(qū)群眾參與到關愛寄宿生的活動中來,讓寄宿學生切實感受到社會、學校、同學的關愛,在愛的包圍中健康、茁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