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口埠學校 崔寶林
■山東省青州市馬蘭學校 黃麗英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有助于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平衡,而多媒體網絡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平衡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模式和方法,使農村學校的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增強。多媒體網絡教學技術正在顯著改變了我們農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特別對我們的教學改革產生了極大影響。通過近幾年實踐應用,我認為多媒體網絡技術與農村物理教學的契合有以下六大特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教學的起點。特別是新課導入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把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源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興趣,喚起探究欲望,物理“序言”課的數學,除了演示有趣的理現象外,還可以通過播放一些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狀況(如納米技術、北斗導航衛(wèi)星、核電站等)的視頻,學習《機械運動》時播放地球自轉、繞太陽公轉及整個太陽系運動影像;講慣性時播放”小女孩腳踏香蕉皮會跌倒”的影像;講《杠桿》時,播放“兩個小孩玩蹺蹺板”等,這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學生看時如臨其境。這就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望,為以后的物理內容學習準備了無盡的動力。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激發(fā)求知欲,為下一步學習物理儲備動力。
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的輔助,模擬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條件下難以完成的實驗,彌補常規(guī)實驗的不足,提高實驗的演示效果。
如教學《凸透鏡成像》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們通過動手做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讓學生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由于學生層次參差,他們只能通過實驗探究出凸透鏡能成放大像及縮小像,及所成的像是倒立還是正立,不能總結出成像的規(guī)律,及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凸透鏡成像,課件中演示出凸透鏡幾個關鍵點:F與2F點,隨著鼠標拖動“物體(蠟燭)移動時,所成的像跟著移動變化,所成的像大小、倒立情況、像距與物距的關系”在電腦上一目了然,學生通過自己所做的實驗結果與電腦動畫演示的效果結合起來,能很快總結出成像規(guī)律,加深了即象,鞏固了知識點,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加深了學生對物理情境的感性認識,深化對于科學規(guī)律的理解。
在傳統(tǒng)的物理實驗室,由于怕發(fā)生意外和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失,許多實驗中的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進行了諸多限制;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結果往往和理論不一致,甚至出現相反的數據;有些實驗材料的選用和實驗產物的排出,有?,F代環(huán)保意識,這一切無不暴露出傳統(tǒng)實驗室的弊端。下載相關APP,虛擬實驗室,學生可通過計算機操作,進行虛擬實驗。這種虛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開放性操作環(huán)境,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虛擬世界的真實體驗。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整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自主模擬實驗,歸納、總結、抽象成所需知識和技能的能力?,F代教育技術的演示功能與實驗教學的整合有許多益處,可以解決以前實驗教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必須明確它只是實驗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心不在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即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會終無濟事。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教學內容上,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多媒體的多變性、生動性能夠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變?yōu)橛幸庾⒁?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多形式、全方位的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并結合教師的適時點撥和推理、判斷,給學生說和做的機會,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通過充分運用多媒體提高了課堂效率。
網絡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了大量的學習素材,教學形式改傳統(tǒng)的講投式、灌輸式,轉為討論式、交互式。學生通過“人機交互”“自主互助探究"等學習形式,積極主動發(fā)現知識,學生的個體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其思維也得到協(xié)同發(fā)展。整個課堂中,學生能動地展開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知、情、意、行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其口語交際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網絡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助手段,和以前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教學模式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以其特有的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功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生動,更加容易突出重點,化解難點,能夠取得以前傳統(tǒng)教學輔助手段所達不到的效果,使數學內容更加緊湊、形象、直觀,擴展了每堂課的容量,在用到某一板書或圖畫時,只用手輕輕一點即可,不僅省時、省力且相當美觀,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時利用效率。
總之,在契合信息資源創(chuàng)建教學平臺時,教師必須針對中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能力水平等,建立針對性強、聯(lián)系性強、趣味性強的,利于學生探索探究、實踐體驗、表達展示的信息環(huán)境。在學校信息環(huán)境建設與應用的實踐中,使之與學科課程整合起來,通過資源管契合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呈現一個過程,讓學生在對學習資源的檢索、處理、發(fā)現、創(chuàng)造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