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譚愛平
■長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羅耀慧
合作學習是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而提出的有效教學方式,能夠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認知和習得能力。英語作為全球化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的媒介,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幾乎生活中處處都能見到英文的影子。而在高等教育中,作為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國際視野能力的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學英語的課堂上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而且要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合作學習理論的提出對大學英語的教學如沐春風,它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解決單一教學方法帶來的弊端。我深入調查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團隊意識,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20 世紀70 年代初,合作學習興起于美國,由Slavin 首先提出,并在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合作學習強調的是所有小組成員的成功,減輕了學生對于失敗的恐懼,促進了對學校、教師、同伴及積極情感的形成。這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Johnson 指出,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合作學習比獨立學習見解更深刻且對知識的記憶更持久。這種新型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一提出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它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模式,具備“情景”“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迎合了現(xiàn)代課堂發(fā)展的需要,能夠改善學生和學生、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內外的社會關系。《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焙献鲗W習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作用,尤其是對高校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仍采取傳統(tǒng)的“填鴨式”模式。這種模式雖然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信息,但是限制了學生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充分發(fā)表個人意見,學生也無法科學地做好自我評判,教師與學生基本處于零交流狀態(tài)。這與語言習得規(guī)律相違背,難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目的。大學英語不是專業(yè)課,而是一門通識課程,所以大部分學生不愿意投入過多時間學習英語。課堂上大部分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即便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思維活躍,也很難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學習能夠讓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帶動學困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合作學習中,每位學生都擔任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學習分工,學習自覺性不高的學生也能通過這種模式變得積極主動起來。我結合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探析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任務的選取是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教師在選取教學資源、分配教學任務前需要充分做好學情分析,明確教學目標,將英語語言技能、綜合素質和職業(yè)能力結合起來。大學英語課程的實施需要基于專業(yè)取向服務于專業(yè)領域。因此,內容與活動方式的選取不能完全與專業(yè)脫節(jié),既要有通識的知識與技能,又要有緊密結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專業(yè)英語,否則學生不感興趣,教學無法順利實施。同時,基于英語教師的知識領域和學生的成長歷程,任務與活動的選取要有可操作性,也要有時代性。諸如人工智能(AI)技術在專業(yè)領域的應用與實踐,“一帶一路”與國家戰(zhàn)略,4D打印等就是非常好的選擇主題。
首先,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分組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讓組內學員在性別、性格、英語水平等方面合理分布,這樣能夠使優(yōu)秀的隊員增強責任感,帶動學困生積極參與,并能夠給隊員以正確性的指導,做到組內成員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其次,教師對小組之間的水平進行整體把握,確保小組之間的水平呈正向分布,這樣在小組展示討論成果的時候能夠基本保持水平的進度。否則,小組間進度不一致會影響到整體教學進度,同時也影響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提高。再次,教師應該在額定時間內選出小組長,組長帶領學生在課下共同學習,共同完成課后討論習題。組長在小組中起到督促的作用,同時組長能夠及時給予組內成員指導和建議。這樣有利于教師管理學生,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此外,教師還需根據活動的性質和特點以及小組成員的表現(xiàn)力和語言習得成長性進行適時調整、動態(tài)管理,讓成員的整體認知能力和語言習得能力穩(wěn)步提升。目前在分組上實施性較強的模式有調研型、編號型、拼圖型和項目型等。
合理分組之后,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方式的運用。若是小組之間的成員合作方式選擇不當,合作不默契,內部成員產生對抗和沖突,合作學習則很難達到預期目的和效果。因此,教師在建立小組之后,應該豐富合作學習的手段,舉辦各種需要學生合作完成的活動,幫助小組成員之間建立默契。活動形式包括任務型調查研究、小組辯論、戲劇表演、角色扮演、拼圖游戲等。學生在活動中明確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制定計劃和實施方案,選取恰當的方式和策略,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相互配合,不斷優(yōu)化合作模式,同時加強監(jiān)督與執(zhí)行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既能強化和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又能將技能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內成員亦能各得其所,協(xié)同進步。教師在任務合作學習過程中要起到導向和監(jiān)督作用,要及時指導學生的計劃和方案,監(jiān)督管理各小組的完成情況,統(tǒng)籌協(xié)調,確保任務的順利完成。為了達到語言交際的功能,教師需要根據活動的性質與特點將英語的聽說讀寫譯幾種技能充分運用起來。此外,在選擇學習途徑時,可以有效利用線上線下互補的方式,整合教學資源,確保任務如期完成。分組活動結束后,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通過展示的方式進行成果分享,各小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在確?;顒踊蛉蝿枕樌_展的同時,采取合理公平的評價機制,是合作學習實施的重要保障。目前大多數傾向形成性評價模式,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間相互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課后開展研討式、介入式評價。教師在制定評價標準和實施規(guī)程中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且有可操作性,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成果,更能看到自己不足與差距,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此增強語言學習的動力。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態(tài)度、語言的整體認知過程,最終給出一個科學、公正、合理的評價。
杜威認為,反思就是“對已發(fā)生事情的回顧”。舒爾曼認為,“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回顧與思考、比較與分析、重構與呈獻”。反思也是內化學習經驗的一種有效方式,是合作學習模式優(yōu)化的必然途徑。大學英語的學習是技能基于工具性學科的實踐過程,絕非純知識的積累和聽說讀寫譯技能的機械操練。學生通過每一次合作都應該有新的領悟,包括對任務的時代性,角色分配的合理性,合作模式選取的科學性,執(zhí)行過程的有效性,任務成果的預期效果,以及評價方式的公平性等,學習者都應該有一個深入思考。反思的方式可以是討論、交流、課堂回顧、寫日志等。反思性學習應該成為一種常態(tài),可以在活動前、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在活動后開展。通過持續(xù)性的反思,學生對自己的思維模式、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以此強化認知策略,提高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元認知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通過合作學習實現(xiàn)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這既是一種模式的實踐,又是一種動態(tài)的合作與共贏。在合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合作,在合作與反思中共同進步。建議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摒棄不適應時代需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適時采取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改善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