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玄圖,魯 杰
(1.內(nèi)江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四川 內(nèi)江 641199;2.武漢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六章:“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p>
歷代諸家對該章的注解基本無爭議,對“如矢”的理解也大體相同。何宴《集解》:“孔安國曰:‘有道無道,行直如矢不曲也。’”皇侃《義疏》:“云邦有云云者,證其為直譬矢箭也?!盵1]朱熹《集注》卷八:“如矢,直也。史魚自以不能進(jìn)賢退不肖,既死猶以尸諫,故夫子稱其直。事見《家語》?!盵2]劉寶楠《論語正義》卷十八引《詩經(jīng)·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注曰:“以矢行最直,故取為喻焉。”[3]
注疏家皆以“如”為“像”,“矢”為“箭”,今人徑譯作“像箭一樣”。錢穆釋“如矢”:“言其直。矢行直前,無迂回也。”并將此句譯作:“史魚可算得直了。邦國有道,他挺直地像一支箭(向前)。邦國無道,他還是挺直地像一支箭(向前)。”[4]楊伯峻未就“如矢”作注,此句譯作:“好一個剛直不屈的史魚!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樣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樣直。”[5]杜道生[6]、楊逢彬[7]從之。
諸家釋義符合“如”“矢”字面意義,就文本意而言,亦能自圓其說,但其譯語略顯生硬。通過考證發(fā)現(xiàn),“如”在本章中為表順承關(guān)系的連詞,宜作“而、乃、則”講,“矢”為形容詞,表“正直”義?!叭缡浮碑?dāng)理解為“則直”,不宜根據(jù)字面意思譯作“像箭一樣”??蓮摹叭纭薄笆浮蔽墨I(xiàn)義、修辭特點和文例角度論之。
“如”作連詞表順承關(guān)系,常見于上古文獻(xiàn)?!对娊?jīng)·節(jié)南山》:“既夷既懌,如相酬矣?!薄督?jīng)傳釋詞》卷七:“如,猶‘則’也?!盵8]《經(jīng)詞衍釋》卷七:“言‘則相酬’也。”《詩經(jīng)·大雅·常武》:“如震如怒?!标懙旅麽屛模骸耙槐敬藘伞纭纸宰鳌??!盵9]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通說下》:“如,乃也。……言‘乃震乃怒’也?!盵10]《詩經(jīng)·小雅·小弁》:“惄焉如搗”。陳奐傳疏:“如,與‘而’通?!盵11]《左傳·昭公六年》:“火如象之。”洪亮吉詁:“《五行志》‘如’作‘而’?!盵12]《墨子·明鬼下》:“如罰暴也。”孫詒讓閑詁:“如,吳鈔本作‘而’?!盵13]《春秋谷梁傳》:“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俞樾《群經(jīng)平議》案:“如,當(dāng)讀為‘而’。”[14]《春秋繁露·堯舜湯武》:“如法則之。”蘇輿注:“如,與‘而’同?!盵15]《鹽鐵論·世務(wù)》:“見利如前?!睆埾笾ⅲ骸肮拧滞ㄗ鳌纭?。”[16,p506]就上古音而言,“如”為日母魚部,與“而”(日母之部)聲母相同、韻部旁轉(zhuǎn),與“乃”(泥母之部)聲母相近、韻部旁轉(zhuǎn)。故三字可相通。
《論語》一書中,“如”字共出現(xiàn)111次。多作動詞,或表“像”義,如“如切如磋”(《論語·學(xué)而》第十五章);或表“及,趕得上”義,如“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第五章);或為連接性動詞,義同“乃”,如“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第十六章)?!叭纭弊鬟B詞在《論語》中用例也不少,或表“或者”義,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論語·先進(jìn)》第二十六章);或表假設(shè),如“如有復(fù)我者”(《論語·雍也》第九章);或表轉(zhuǎn)折,如“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論語·先進(jìn)》第十一章)①??梢?,“如”作連詞表順承關(guān)系,既符合上古漢語的時代特征,也是《論語》文本內(nèi)部的常見用法。
“矢”作形容詞表“直”“正”義,上古已有之?!兑住な舌尽罚骸暗媒鹗??!蓖蹂鲎ⅲ骸笆福币?。”[16,p1572]《書·盤庚》:“率吁眾慼出矢言?!睂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引《廣雅·釋詁》云:“矢,正也。……矢言,或是正言?!盵17]《太玄·凝》:“失貞矢?!庇帧短ちw》:“得矢夫?!狈锻ⅲ骸笆?,直也?!盵16,p1572]《太玄·羨》:“虛邪矢夫?!彼抉R光集注:“矢夫,直臣也?!盵16,p1572]《法言·五百》:“圣人矢口而成言?!崩钴壸ⅲ骸笆福?。”[16,p1572]《廣雅·釋詁一》:“矢,正也?!薄稄V雅·釋詁三》:“矢,直也。”王念孫疏證:“矢者,其中正也?!盵18]《后漢書·張衡傳》:“與之乎高睨而大談?!焙饧鳌案唔刚劇保钯t注:“矢,亦直也?!盵16,p1572]凡箭矢必直而不曲,所以,從詞義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從“箭矢”到“直”,再由物體直形抽象表正直,為詞義的引申。
綜上,就上古文獻(xiàn)義和《論語》文本義而言,以“如”作連詞表順承關(guān)系,以“矢”作形容詞表“直”“正”義是有依據(jù)的。
以“如”作“像”解、“矢”作“箭”解,符合字面意思,于文本大意亦無礙。但其“喻意”略顯生澀。雖有《詩經(jīng)》“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之語作他證,然言道路之直,本體為具象,故徑以實物喻其直。此處言史魚正直品格,本體為抽象,二例不可相類并舉。從句子結(jié)構(gòu)出發(fā),《詩經(jīng)》例中“直”的語義指向很明確,即“其”(道)、“矢”二物。故“其直如矢”只能理解為“道之直如矢之直”。然《論語》例中,“直”明確的語義指向只有“史魚”。若言“矢”亦有“直”的語義,實已超出句子結(jié)構(gòu)的表義范圍。
《論語》一書中,若以具象之物喻抽象之理,會對具象之喻體加以陳述,使喻體構(gòu)成一個陳述結(jié)構(gòu),以明確喻體所指。如《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栋速菲骸爸湔f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薄凹廊缭冢郎袢缟裨??!薄额仠Y》篇:“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薄缎l(wèi)靈公》篇:“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薄都臼稀菲骸耙娚迫绮患?,見不善如探湯?!薄蹲訌垺菲骸凹q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薄熬又^也,如日月之食焉。”諸例中,“如”皆作“像”講。所涉本體皆為某抽象名詞(紂之不善、君子之過),或某一行為(祭、祭神、出門、使民、好德、見善、見不善),或兼而有之(以德為政),無一喻體為純粹的實物。因為,若喻體只是一物(北辰眾星、斯、神、大賓、大祭、湯、是、日月),則其所指顯然是不明確的,故皆對喻體之物加以陳述,以明確其隱喻的具體形象義。所以,《衛(wèi)靈公》篇中,徑以實物“矢”(若理解為“箭”講)喻史魚品格之正直,是不符合《論語》借物喻理之法②。
此外,以“如”作連詞、“矢”作形容詞,是符合文例的。本章中,存在兩層對舉表述:第一層為“史魚”與“蘧伯玉”對舉,第二層為“邦有道”與“邦無道”對舉。對舉表述中,同一層的文例一致、句法結(jié)構(gòu)相似。
就第一層而言,“直哉史魚”與“君子哉蘧伯玉”對文;“邦有道,如矢”與“邦有道,則仕”對文;“邦無道,如矢”與“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對文。字詞方面,“如”與“則”對文,皆為連詞,表順承關(guān)系。“矢”與“仕”“可卷而懷之”對文,皆為陳述類謂詞(謂語),作為“邦有道”“邦無道”條件下二人的對應(yīng)選擇。只是,在“邦有道”和“邦無道”這兩種環(huán)境條件下,正直的史魚的對應(yīng)選擇相同,而作為君子的蘧伯玉的選擇有別。換言之,史魚之“矢”為基于其本性的無條件選擇,而蘧伯玉之“仕”與“可卷而懷之”為基于不同條件的選擇。故這里作為連詞的“如”,所表順承關(guān)系不突出某種條件;同作為連詞的“則”,所表順承關(guān)系突出某種條件關(guān)系。
《論語》中不乏此類對文表述,如《公冶長篇》第二十一章“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币罁?jù)對文,有助于判定“如”“矢”的詞義和用法。
在對《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六章“如矢”一詞的解讀中,本文注重將字詞文獻(xiàn)義(包括在《論語》中的常用義)和《論語》文本文例等相結(jié)合,從多個角度出發(fā),以期能得出更合理的解釋。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論語》中若以具象之物喻抽象之理,必明確喻體所指。故多會對具象之喻體加以陳述,使喻體構(gòu)成一個陳述結(jié)構(gòu)。這也是《論語》一書的修辭特點。所以,我們可以將本章譯作:“孔子說:‘好一個剛直的史魚!政治清明之世,則正直(地待人接物);政治黑暗之時,則(仍)正直(地待人接物)。好一個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之世,出來做官;政治黑暗之時,則可以把自己的本領(lǐng)收藏起來(不仕)?!?/p>
[注釋]
① 另有作詞綴的用法,如“申申如也”。(《論語·述而》第四章)
② 《公冶長》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楊伯峻《論語譯注》釋前“如”為“像”,后“如”為“及”。本文認(rèn)為“忠信如丘者”,非以“丘”作比,二“如”字皆為動詞表“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