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進東 韋仕祺
傳播指向指的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所秉持的決定傳播方式和方法的核心理念及其傳播的受眾對象。對于具體信息來講,不同的傳播指向,對于信息傳遞的效率和質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在廣播電視和互聯網技術產生和普及之前的延安時期,報刊作為一種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傳播媒介,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出版發(fā)行的最主要的兩種報刊,《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一直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其傳播的人民指向大大提高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率和質量,為延安時期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歷史時期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對《解放日報》《邊區(qū)群眾報》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人民指向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對于現代媒體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最大程度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解放日報》是延安時期黨中央的機關報,創(chuàng)刊于1941 年5 月,由原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和新華社編發(fā)的《今日新聞》兩者合并而成。[2]《解放日報》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大型日報,毛澤東親自題寫了報名,并通過發(fā)刊詞的形式,指出《解放日報》的宗旨和任務在于準確宣傳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任務以及為圍繞政治任務而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成為教育人民群眾、指導人民群眾革命工作的有力武器。[3]因此,《解放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主要喉舌,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各種思想、政策,并以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對時事新聞進行報道和分析,積極履行教育人民、指導人民革命的職責。《邊區(qū)群眾報》于1940 年3 月創(chuàng)刊,是陜甘寧邊區(qū)黨委機關報?!哆厖^(qū)群眾報》從一開始即確立自身的地位為給陜甘寧邊區(qū)基層干部和農民閱讀的通俗小報。其主要任務是教育人民群眾、促使人民群眾提高革命覺悟,增強其開展建設、保衛(wèi)邊區(qū)和支援抗日戰(zhàn)爭的熱情和能力。《邊區(qū)群眾報》較《解放日報》更為貼近群眾,具有大眾化的鮮明特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力求通俗易懂,即使識字不多也能看懂,甚至不識字的也能聽懂。[4]《邊區(qū)群眾報》不僅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陜甘寧邊區(qū)黨的機關報,而且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指導下辦理的一份以人民大眾為對象的報紙,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過程中直接以人民指向作為辦報的宗旨和目的。
《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辦的主要報紙,對馬克思主義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與此同時,為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從《解放日報》到《邊區(qū)群眾報》的人民指向特征也十分顯著,并以此為基礎,在傳播路徑上進行創(chuàng)新。
早期以《解放日報》為主的延安報刊存在脫離群眾的精英指向問題。這一問題在早期《解放日報》的報刊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所體現。從形式上來講,《解放日報》早期的版面編排上按照國際、國內、邊區(qū)、延安的先后順序進行,而且在最初創(chuàng)刊的大半年中,國際版面發(fā)文占64.1%,國內的占17.5%,解放區(qū)的占16.6%,延安的只有1.8%。也就是說,這一時期《解放日報》從形式上主要是同普通人民關系不大的國際方面的文章,人民迫切需要了解的反映國內,尤其是解放區(qū)和延安自身情況的文章則相對較少。從內容上來看,早期的《解放日報》缺乏應有的政治敏感性,部分文章甚至存在政治立場上的問題。[5]以早期《解放日報》為典型的精英指向嚴重阻礙了黨的機關報應有的促進馬克思主義在廣大人民中廣泛傳播功能的實現,直接背離了黨一貫堅持的群眾路線。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對《解放日報》進行了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在形式上將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國內要聞放在第一版,而且此版中以報道中國共產黨和抗日根據地的文章為主,其次為陜甘寧邊區(qū)版,再次才是國家版,最后為副刊和專論。在內容上則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生產生活需要,對于和人民群眾關系密切的邊區(qū)整風、大生產、文化、民主建設等方面的消息進行大力報道。[6]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創(chuàng)辦了一開始即以普通人民群眾,尤其是邊區(qū)基層干部和農民為讀者對象的《邊區(qū)群眾報》。這一報紙不僅在編輯上特別注意聽取文化水平一般的同志的意見,而且在語言表達上注意通俗性、多樣性和生動性,甚至對于比較正規(guī)的人民群眾難以看懂的邊區(qū)黨委的通知和主要領導人的講話等,不直接采用原文,而是在嚴格遵照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采用更加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表達。[7]
通過《解放日報》的改版和《邊區(qū)群眾報》的創(chuàng)辦,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完成了從精英指向到人民指向的轉型,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報刊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順利進行掃清了形式和內容上的障礙,對于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中國人民共同的核心指導思想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增加報刊對于普通人民群眾的可讀性和趣味性,《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在出版過程中與民間藝術和文化充分結合,大大增加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率和質量。《解放日報》在進行人民指向的改版之后,大量通過邊區(qū)人民熟悉的秧歌劇運動,以及人們喜聞樂見的諸如木刻、漫畫等形式與通俗的小說和雜文相結合,充分發(fā)揮了鼓舞人民抗日戰(zhàn)爭熱情、發(fā)展邊區(qū)生產的作用。與此同時,《解放日報》刊登文章的作者除了知識分子,邊區(qū)普通人民也廣泛通過信天游、秧歌和打油詩的形式參與報刊作品的創(chuàng)作,在展示人民群眾熱情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報》對于普通人民群眾的親和力。[8]而對于《邊區(qū)群眾報》來說,因為其初始的辦報宗旨即為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層干部和普通民眾,因此民間藝術和文化作為普通民眾中老少咸宜的表演形式,為辦報人員大力吸收和運用,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按照黨的群眾路線的要求,對其進行了更能為普通人民群眾接受和喜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例如,《抗日英雄洋鐵桶》和《烏鴉告狀》在柯藍用陜北說書形式寫成后,受到了陜北廣大說書藝人的喜愛,并直接以此為說唱腳本,在邊區(qū)人民中廣泛流傳。此外,《邊區(qū)群眾報》還特別搜集民間謎語或者按照民間謎語的形式創(chuàng)作新謎語,由于使用的句子短小又很有意思,受到邊區(qū)民眾的廣泛歡迎。另外,《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還在每年春節(jié)的版面上,同當時的時局以及黨的宣傳重點相結合,編寫和刊登春聯。[9]由于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在表達方式上充分利用了民間藝術和文化,極大地拉近了邊區(qū)人民和報刊乃至中國共產黨之間的距離,對于馬克思主義傳播起到了良好的普及效果,成為《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馬克思主義傳播人民指向的重要特色。
在具體的出版內容上,《解放日報》《邊區(qū)群眾報》等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主辦的報刊與群眾需求緊密聯系,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在內容上充分反映人民群眾革命斗爭和生產發(fā)展的需要,高度關注邊區(qū)整風、大生產、文化、民主建設等,也很好地結合邊區(qū)實際,密切聯系群眾。[10]除了上述在指導思想和表達方式上與民間文藝的充分結合,《解放日報》《邊區(qū)群眾報》在出版內容上與群眾需求的緊密聯系還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注重勞動模范的報道。勞動模范主要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建設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杰出人物,不僅來自于人民群眾,也是人民群眾自身的驕傲。對勞動模范的重點報道,甚至是頭版頭條的報道,[11]大大密切了《解放日報》《邊區(qū)群眾報》等中國共產黨主辦的報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植根于普通人民群眾的通訊網絡的建立。《解放日報》作為黨中央的機關報,主要依托各級黨的組織系統(tǒng)建立 “全黨辦報” 的通訊網絡,從普通黨員到黨中央最高層,都是這個通訊網絡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使《解放日報》的通訊網絡的底層和末端直接建立在基層黨組織和普通黨員上,而普通黨員不僅來自于人民群眾,更是人民群眾的優(yōu)秀代表,從而使《解放日報》通過 “全黨辦報” 達到了 “群眾辦報” 的目的,保證了《解放日報》在信息來源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緊密聯系。[12]《邊區(qū)群眾報》由于創(chuàng)刊以來一直秉持的群眾路線,很快就在邊區(qū)建立了由報紙、通訊員、讀報組構成的比較完整的密切聯系人民的大眾化通訊網絡。報社通過熱情回復廣大通訊員的來信來稿的方式,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直接來自于人民的大眾通訊員,并以這些通訊員為核心,在群眾中組織讀報組,并將讀報組作為培養(yǎng)新的通訊員的陣地,從中源源不斷地產生出新的大眾通訊員,并由這些通訊員寫出大量反映自身周邊亦即普通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革命斗爭狀況的優(yōu)秀稿件。[13]正是通過大力宣揚來自于人民群眾的勞動模范,并建立植根于人民群眾的通訊網絡體系,保證了《解放日報》《邊區(qū)群眾報》等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主辦報刊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通過人民指向的方式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率。
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延安時期作為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播的關鍵時期。為了保證和促進馬克思主義的順利傳播,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通過《解放日報》《邊區(qū)群眾報》等報刊,積極推進人民指向的傳播方式,極大地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人民中的影響。對于現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來說,在分析延安時期《解放日報》《邊區(qū)群眾報》人民指向的基礎上,借鑒其成功經驗,提出現代媒體通過人民指向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有效策略,對于現代媒體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有著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