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大自然的資源豐富,千百年來人們贊之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古代,那也是古人可以依托的主要資源。對這些資源,初期利用方式有:利用聲音進行擊掌傳書、擊木傳書、隔空喊話,利用光線進行烽火傳書、燈光傳信,利用動物進行“飛鳥傳書”、“鴻雁傳書”等。依托大自然的資源做為物流的動力來進行“物”的傳遞,那是當時人類的一大智慧,也促成了人類進一步尋找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傳遞辦法從而逐漸把物流實用、普及乃至科學化,以此形成強大的力量進一步發(fā)掘大自然的資源、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資源,以此進行“物”的傳遞。大自然資源的種類很多,風和水則是離人類生活很近的又是豐富的資源,也就當然成為其時物流動力的重要選擇。尤其是風無處不在,所以也是最先為人類所用的物流動力,而水雖然也是常有,但水要成“流”才成為可用的動力,顯然做為物流動力的局限性要大一些。
與一般的物流動力不同,風做為物流動力不那么單純,存在復雜的情況。風的強度既有大小、來去又有方向,如果利用得當都可能成為物流動力的要素,風力被譽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流動力資源,但是必須要“取”才會得到為人所用,而且才能“不竭”。做為物流的動力必須順風引導才能為人類所用,描述我國三國時期名相諸葛亮的戲劇赤壁之戰(zhàn)《借東風》,大破曹軍便是這種對“風”的方向判斷準確因勢利導,用“火借風勢”,火燒戰(zhàn)船從而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大勝。所以“風”做為物流推動力需要順其“勢”,如果任其自然便難以掌控,那就不但不可為人類所利用,甚至變成一種禍害。杜甫的名詩對此有描繪: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最后落得個“歸來倚杖自嘆息”。
民間對于風有一套說法:0級煙柱沖天,1級風起輕煙,2級微風吹臉,3級葉動旗展,4級枝搖飛紙片,5級樹帶葉搖,6級舉步行艱,7級迎風行不便,8級樹枝吹斷,9級風飛瓦片,10級拔樹翻船,11級陸上少見。3級以上的風便可“取”,但必須會“取”,“風”才能助力物流。我國古代做為農業(yè)國家,用風車取用風力提水灌溉農田,是古代人在農業(yè)領域利用風力的最早成就。沿海地區(qū)用風力提海水制鹽的做法也是古代人利用風力的一大成就,那時候僅在江蘇沿海利用風力提水的設備就曾達到20萬臺的巨量。取海水使之發(fā)生物流至鹽場曬鹽,自古至今,這種古老的物流動力——風的利用價值今日還在。
古代風力助物流的一個主要辦法是:風帆助航,風并不是全可助物流,其中能助力物流的是4級至8級風,風太大了便成了拔樹翻船的禍害,可以看出風做為物流推動力的局限性,能為物流所用的風種類也是有限。
帆是古代人類就廣泛利用風力的工具,這更與物流關系密切,風帆助航便是利用風力物流的有效手段。其始于何時、何地,現在缺乏詳細的考證,但是據說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出現了帆船,我國在漢朝、唐朝時期就有了江、河、湖水道之上風帆助航相關的記述,到了唐代風帆助航便己經入詩,有詩句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說明那時風帆助航便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到了宋、元時期風帆助航更是有了質的飛躍,可以經內陸的江、河、湖入海,進入到波濤洶涌的大海,當時我國近海已有大量帆船航行。到了明朝更有了著名的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海上遠航的物流奇跡,鄭和是明朝皇帝所派特使,鄭和的船隊遠航至東亞與南亞,甚至達到了非洲,依靠的是大型帆船,帆船的規(guī)模己經達到了寬約五十米,長達一百多米,既便是現代這也不是小船了,這么大的航船遠航已不是人力可為,明朝時期又不可能有強大機器裝備配置的船舶,風便是當然的主要動力。
在機動船舶發(fā)展乃至占了主導地位的今天,古老的風帆助航仍然還有發(fā)展與延用,航運大國日本已在萬噸級貨船上采用電腦控制的風帆來助航,此舉的目的在于節(jié)油,節(jié)油率可達15%。但由于風力之大小強弱取決于風之類型,從經濟合理的角度出發(fā),風太小了難成動力,因而做為物流動力的價值不高,風速大于每秒4米才適宜風帆助航采用,然而大風、龍卷風、臺風便可能和風災攜手,風雖不小但卻不敢用之于風帆,所以如何有效地應用風帆助航,今日仍是一道未能全解的物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