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楠
摘 要:健康不僅指軀體的正常運轉,還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在初中階段,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獲得一定的技能,還要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面臨著更復雜的環(huán)境,更繁雜的影響因素,如何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成為教師教學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F(xiàn)結合初中學生思想實際存在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思路和方法,供同行參考。
一、要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guī)的教育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
具體而言,包括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并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
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yǎng)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jié)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并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松訓練等等。
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并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沖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即關于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yǎng)。
自我心理修養(yǎng)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并在自身的發(fā)展變化中始終能做到較好地悅納自己,如悅納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yǎng)、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關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性交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
二、要矯正學生心理行為問題
這是面向少數(shù)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
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植腊Y、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郁、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適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征,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癥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病癥、神經性強迫癥、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tài)行為等的矯正與治療,這一問題在中小學生中出現(xiàn)的比例較少。
三、培養(yǎng)挑戰(zhàn)精神,樹立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質
學生由小學升入中學,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他們對初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學習內容的增多,再加上來自同學、教師、家長等方面的壓力,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原有的自信產生了動搖。面對這種情況,為了使他們能夠正確接受挑戰(zhàn),樹立信心,教師要注重把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作為心理健康課的起點,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真誠地與老師、同學、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消除心理障礙,減輕壓力,接受挑戰(zhàn),樹立自信。
我們根據(jù)學生實際,設計了一節(jié)“樹立自信,接受挑戰(zhàn),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活動課,安排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查閱音樂巨匠貝多芬和背著父親上學的洪戰(zhàn)輝二人的成長事跡材料?;顒诱n上學生敞開心扉,感情自然流露,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他們認為貝多芬、洪戰(zhàn)輝二人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是常人無法接受的,但他們沒有被困難嚇住,而是跌倒了再爬起來,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這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能勇敢地接受挑戰(zhàn),認真面對困難和挫折,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樹立了自信心,開始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
要重視學生心理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潛能,中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fā)的最佳時期。為提高民族素質,應加強重視中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因此,心理潛能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活動對學生進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fā)散思維及創(chuàng)造思維等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同時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四、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適時教學
在中學教育實際中,合理安排和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還應注意根據(jù)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和發(fā)展需要。例如,初中則往往以青春期教育、代際關系調適、情緒調控、自信心培養(yǎng)、學習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為主要內容;高中又通常圍繞學習能力提高、考試焦慮調適、升學及就業(yè)輔導、人格培養(yǎng)、人生觀教育等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應考慮上述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間的銜接性與系統(tǒng)性,以期在宏觀上形成伴隨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體系。
個體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適應的關鍵是內部心理活動的自我調節(jié)。教師要采取心理輔導與咨詢的方式,幫助適應不良的學生提高適應水平,要根據(jù)對心理適應內部機制的分析,增強學生心理適應能力。
總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學生自信、自省、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