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瑛
高中語文教育是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對弘揚和傳播優(yōu)秀傳統文化負有重要的責任。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面對這種時代背景和現實要求,需要承擔起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立足課堂,放眼課外,采取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走進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將之不斷發(fā)揚光大。
課堂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陣地。在建筑“鑄魂工程”時,教師首先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關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然后才能確保在有限的課堂上將最精華的部分以最好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典詩文這部分時,筆者曾經嘗試過以下幾種手段:
(1)配樂誦讀。古詩詞所特有的音韻美可以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彰顯出來。教師或利用朗讀音頻資料,或運用本身的朗讀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吟誦,一起沉浸在詩歌“美”的意境中。
(2)吟唱。有些傳世佳篇已經被譜成曲,成為流行歌曲。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一剪梅》等,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一起吟唱的方法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借助優(yōu)美的旋律完成對詩歌意境的多角度審美。
(3)互動游戲。找到契機,寓教于樂。如在講授完詩歌意象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用“月”“花”為關鍵詞,輪流說出含此意象的古詩詞,展開一場“飛花令”大比拼。經班級選拔后,還可以進行整個學校的 “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在競爭大比拼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學生高漲的熱情往往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還可以利用多種媒介來豐富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如影視、美術、方言等,教師可適時整合教學資源,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內涵,更是對其思想道德品質的升華。
發(fā)散思維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它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是打破常規(guī),跳出框框去思考,不滿足于提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答案,鼓勵人們尋找新穎而獨特的方法和解決方式。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往往比較零散,尤其是常識部分。
如對“義”的精神探索,在語文課本中處處可見可感?!稜T之武退秦師》中,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燭之武的不顧個人恩怨,在國家安危面前義不容辭,只身退敵師的孤膽英雄形象。這種“義”很直接,易于接受,但“義”的內涵很豐富,還有更多的“義”需要教師指引。教師可以趁此機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發(fā)散遷移:你還能想到哪些“義”的形象?
學生馬上會聯想到荊軻,在進一步評價荊軻時,可能會產生一些疑惑,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荊軻的精神本質,在弱肉強食的背景下,人們推崇的“義”更多的是扶助弱小,反抗強暴;是犧牲自己,成全正義;更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與果敢。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舍生取義”。
這種悲壯之大“義”,是根植于我們傳統文化的大樹上,是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們窮盡一生,前赴后繼去踐行的。從孔子“顛簸流離,游說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可終日”的奔波開始;到文天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愿茍全性命,而愿“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執(zhí)著延續(xù);一直到《無問西東》里沈光耀,出身豪門,卻甘愿奔赴劫難的繼承;甚至到盡頭,我們無數科研工作者,嘔心瀝血,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壯大我國的科技實力……他們崇尚大義,知其不可而勇敢為之,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書寫了動人的傳說。
2017年,高中語文新課標正式頒布。建構學習任務群是本次課標修訂的一個亮點,也是組織課程的綜合方法。語文學科學習任務群有18個,內容豐富?!罢緯喿x與研討”是其中最顯眼的一個任務群。
學習任務群的提出,很顯然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對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高一兩個學期,每學期讀兩本書。高二選修也會考慮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整本書閱讀要列入教學計劃,時間又緊,這必須是很特別的課型,特別在于課內講得少,主要是課外進行閱讀,教師只是組織者,學生才是主體,這就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即通過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在讀文化經典方面,如何開展此項任務,筆者以《論語》整本書的精讀研討為個案,提出以下三種路徑:
(1)主題式閱讀。 如何把書從“厚”讀“薄”,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按主題分類閱讀??梢源騺y《論語》原書的順序,把全書分成若干個主題,每個主題下分出若干細目,按細目進行深入閱讀。
(2)傳記式閱讀。 閱讀《論語》時,以人物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將孔子言行匯輯在一起,孔門弟子的言行輯錄在一起,其他人物的言行另外編輯在一起。最好給學生推薦一些相關閱讀資料,讓他們能全面深入把握人物形象。用這種方式閱讀《論語》,要把握一個度,就是要尊重歷史,切不可用流行的隨意演繹的做法戲說歷史。
(3)比較式閱讀?!墩撜Z》閱讀的核心,在于其文化價值的解讀。如果站在文化的大視野背景下來解讀《論語》,會有全新的啟示。比如與《孟子》進行比較閱讀,既能把握儒學兩位大家的共同之處,也能初步了解二人思想上的側重點。
在任務結束前,最好能呈現學生的讀后札記或讀書報告,如果能組織進行匯報展示就再好不過了。
王蒙曾在一個講座中向聽眾拋出過一個問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該如何闡釋?”對此,他的解答是“通”,即孔子、孟子、莊子、老子的思想,都有共通之處。他還強調說,“千萬不要認為中華文化是僵硬的文化,它是靈活的?!彼?,我們看待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能僵硬,要學會變通,學會整合貫通,這樣才能將其思想精髓系統完整地根植于心中。
教師在使用課本進行教學時,應該充分整合相關內容,使之系統化,整體化。筆者曾嘗試以下做法:
(1)整合吟詠自然山水的詩詞篇章,引導學生學會審美,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積淀自身的文化底蘊。
(2)整合盛唐時期的古詩文,體會同一時期不同詩人的風格特點,感受盛唐氣象。
(3)整合與民族精神有關的篇章,并對相關英雄人物的事跡加以補充(引用史料),使學生對民族精神的內涵和外在表現既有形象的感悟,又有理性的分析體悟,達到能夠在自身的處事理念中加以內化的效果。
(4)整合有關中華民族生存智慧、核心價值觀的有關文本,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集中地獲得引領,從而構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園。
要想讓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根植于學生心中,一定要讓學生進行親身實踐。
例如,北京二十五中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設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課程學習,象民族舞蹈、茶藝、京劇、剪紙、經典誦讀、編織、書法、曲藝等都已經成為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
通過剪紙課程學習,學生能掌握剪紙基本功,讓更多的學生去認識這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引導學生學會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并能夠掌握剪紙藝術背后的文化、歷史。通過茶文化的研究學習,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感悟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陶冶個人情操,提升人格修養(yǎng)。
當下,戲曲進校園已經在多地推進,不少學校還開設了傳統戲曲課,這也是傳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很有效的方式之一。
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思想文化的經典,對于現實的解讀仍然有力。具體來說可以做一些主題調研,主題辯論,幫扶活動,社區(qū)公益等等,讓學生得到鍛煉,也讓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到現實傳承。
可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開展“尋訪家鄉(xiāng),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用多種手段調查了解家鄉(xiāng)特有節(jié)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家鄉(xiāng)的文選典籍,并初步了解家鄉(xiāng)古代飲食文化、節(jié)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通過搜集、整理、調查、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初步的學習成果,形成書面的研究性報告,并在學生中進行交流互動,達到普及傳統文化知識的目的。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如何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是傳承傳統文化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家鄉(xiāng)文化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可以利用寒暑假開展“尋訪家鄉(xiāng),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的社會實踐考察活動:考察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與由來,考察家鄉(xiāng)的歷史名人和遺跡,考察家鄉(xiāng)某些地名的由來,考家鄉(xiāng)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等。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這是古今中外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共同法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必須以品質為追求,以普通大眾和市場為導向,走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之路,才能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迸發(fā)出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持久的繁榮。
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傳播要敢于創(chuàng)新?,F代社會,充分利用文化傳播的優(yōu)勢,是傳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央視率先垂范,創(chuàng)新播出方式,成功舉辦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一系列節(jié)目,就是鮮活的例子。各地在歡慶元宵節(jié)的活動和電視節(jié)目中,又巧妙地融入了猜謎語、玩龍燈、展演非遺項目等元素,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鮮活起來,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使得語文學科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系統,更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構建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臺,傳承本民族的文化,是語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