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師范大學)
接輿是楚國隱士,言行怪誕,異于常人,本命陸通,字接輿,又被稱為楚狂接輿。他是陸終的后代,與楚國王族同出一脈。楚王聞接輿賢名,曾派使者帶著黃金和車馬請他出仕,為其所拒。接輿曾居于方城,晚年隱居峨眉山?!墩撜Z》《莊子》《戰(zhàn)國策》《荀子》等諸多先秦文獻都有對接輿的記載,記載內容涉及他生活中的多個方面。
《論語》中對于接輿最早的記載見于《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p>
其大意大致為: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他唱道:“鳳鳥啊!鳳鳥??!你的德行為什么衰退了呢?過去的事情已不能挽回,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危險?。 笨鬃酉萝?,想和他交談。接輿趕快走開了,孔子無法和他交談。
另一部經典文獻《莊子》中也有對這一情節(jié)的記載,內容更具體而豐富,《莊子·人間世》篇中記:“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p>
孔子去楚國,楚國的狂人接輿來到孔子門前說:“鳳鳥啊鳳鳥啊,你的德行為什么衰退了呢?未來的事情不可期待,過往的事情無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業(yè);天下沒有得到治理,圣人也只能順應趨勢茍且生存。當今這個時代,僅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么獲得。禍患比大地還重大,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給人強加你的德行!危險啊,危險啊,人為地劃出一條道路讓人們去遵循。遍地的荊棘啊,不要妨礙我的行走。彎彎曲曲的道路啊,請不要傷害我的雙腳?!?/p>
與《莊子·人間世》所記載的內容相對比,《論語·微子》篇中的內容雖字數偏少,但故事的完整度高。依次交代了故事的發(fā)端、接輿所歌的內容、孔子的反應和接輿的應對方式,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完整故事。而《莊子·人間世》中的記載字數更多,內容更豐富,語言更具表現(xiàn)力,但情節(jié)較為簡單,沒有交代接輿發(fā)表議論后孔子的反應,可看作對《論語》中歌辭部分的擴寫。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語錄體著作,《論語·微子》篇中較為簡潔地記載了楚狂接輿勸說孔子不要熱衷于政治的事件,直接刻畫了接輿的隱士形象,較為隱晦地發(fā)表了對孔子的評價。與《莊子·人間世》所記載的內容相比,缺少了大膽想象和夸張的語言,缺少了一些浪漫主義氣息,更加平實客觀地反映人物的言行。
《莊子》一書善于運用自由奇詭的想象和靈活多變的語言,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案]p乎羽”和“禍重乎地”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亂世中人們對于幸福和災禍的理解?!耙押跻押酢焙汀按醮酢边\用反復的手法表達了莊子內心強烈的渴望??鬃訛槿藗儎澏ㄈV五常和倫理道德,而莊子非常貼切地將它們比作“畫地而趨”?!翱鬃舆m楚”這部分在敘述方式上的主要特征就是語言自由浪漫,比喻新奇貼切。
《論語·微子》篇中用“歌”字來引出接輿所說內容,說明接輿所說是吟唱的內容。而《莊子·人間世》中用“曰”代替了“歌”字,雖然接輿的敘述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但由于成書年更早的《論語》用了“歌”字且兩本書中記載的內容相似,所以也將《莊子》重接輿所說的內容理解為吟唱,也是“楚狂之歌”。
兩本書的“楚狂之歌”的另一個在表達上的不同是,《論語》中記載的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而《莊子》中記載的是“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二者對于未來的態(tài)度僅有一字之差,卻在意義上有巨大差別?!墩撜Z》里的“猶可”二字說明仍可改變未來的積極心態(tài),這也是接輿對孔子的期待,希望孔子可以改變過去入仕做官的想法。而《莊子》里的《不可》直接明確地說明了未來有沒有改變的可能,表現(xiàn)了接輿對孔子的無奈和失望,認為孔子周游列國、積極入仕的心態(tài)無法改變,接輿作為一個隱士不再對孔子抱有期待。莊子借接輿之口表達了對于孔子一心入仕做官、不聽從勸告、分不清禍福的失望和不滿之情,也體現(xiàn)了莊子遠離政治紛爭、渴望逍遙自由的處世哲學。從另一個層面理解,莊子通過孔子當下的表現(xiàn)對未來世界給出了“不可”這樣明確的判斷,說明莊子對現(xiàn)世世界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有果斷而充滿無力感的無奈之情。莊子認為人的過去和未來都具有不確定性,是難以依賴的,人的價值與意義應體現(xiàn)在當下,短暫的生命不能寄托未來的夢想,這也是莊子生命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論語·微子》篇中,孔子雖出現(xiàn)在故事中,卻沒有得到表達自己的機會,僅從這個故事中無法得知孔子對于接輿的態(tài)度即孔子對于隱士的態(tài)度,但可以從《論語·微子》篇中其他地方尋找答案。
《論語·微子》篇開篇寫道:“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骸笥腥恃伞!蔽⒆右娂q治國無道而離開,箕子勸諫不聽,因以為奴,比干強諫被殺,三人行雖不同,但都希望國君正確治國理政、安亂寧民,他們都存仁愛之心,故都被孔子稱為仁人。接輿與微子同樣是在天下無道之時選擇隱退以求保全自身,所以在孔子眼中,接輿無疑也是位賢人了,對接輿的處世方法也不加否認??梢?,孔子與隱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完全敵對的,孔子認同他們,但他有自己的追求和行為準則,在處世上與隱者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論語》中孔子仕與隱的矛盾是一個重要問題?!墩撜Z·衛(wèi)靈公》篇中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弊糇C了失去性命可以為仁?!叭省笔强鬃铀枷胫械闹匾獌热?,仁不在于行為上的離開還是被殺,而在于行為的動機??鬃优c隱士的關系不是完全敵對的,孔子尊重他們的選擇,并認可他們歸隱前憂慮國家的責任心。在入仕與歸隱中可以任選其一,關鍵是本心和出發(fā)點是否心系國家和君主。
接輿在《莊子》全書中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除了《莊子·人間世》篇外,《莊子·逍遙游》篇和《莊子·應帝王》篇也有關于接輿的記載。下文這兩處記載的具體內容。
《莊子·逍遙游》篇記載:“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B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吾是以狂而不信也。’”
《莊子·應帝王》中記載了接輿與肩吾的對話:“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狂接輿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
接輿在《莊子》中三次出現(xiàn)的形象都與他狂士的身份相符合,性格狂傲不羈,言語狂傲激烈?!肚f子·逍遙游》篇講述了接輿言神人之事,肩吾評價接輿時認為他口出狂言、大而無當?!肚f子·人間世》篇敘述了接輿歌而過孔子之事,接輿的言論激烈地抨擊了社會現(xiàn)實,強烈表達了憤世嫉俗之感?!肚f子·應帝王》篇記載了接輿與肩吾探討何為“圣人之治”,否定了出法以制人的主張,并認為人在恰當的時候應學會避害。
同時,接輿也是一位希望遠離世事的隱士。《莊子·逍遙游》中接輿說神人“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反映了他向往神人逍遙自由、無所拘束的思想。接輿過孔子之門時對孔子渴望出仕而不聽勸告感到惋惜,同時激烈抨擊社會現(xiàn)實,這反映了接輿對當時社會的反感和厭惡,渴望做名隱士。《莊子·應帝王》中接輿的語言反映了他躲避亂世、遠離災害的思想。
接輿的形象就是莊子思想的具象體現(xiàn)。莊子通過接輿表達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精神上追求神人般超脫自由,無拘無束,歸隱自保。莊子在與紛亂的世界做出抗爭后無奈選擇了歸隱,選擇了精神的清凈自由,選擇了追求當下生活的寧靜自在。正如接輿是激烈的狂士與寧靜的隱士的結合體一樣吸收,莊子的內心也充滿著矛盾性和復雜性,他牽掛于戰(zhàn)亂連綿、紛繁復雜的社會,也希望自己能全身而退,精神逍遙自由。這是莊子的無奈,也是莊子抗爭的智慧。
《論語》與《莊子》在對于“楚狂之歌”的記載上有不同之處,體現(xiàn)在故事內容、敘述方式、關鍵字詞等多方面,這些不同與全書的整體風格有關,也反映了孔子和莊子的獨特思想智慧。儒家主張心憂天下,積極入仕,他們在亂世中堅持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但在天下禮崩樂壞的局面之下,也對隱士采取尊重的態(tài)度,贊揚、認同隱者的品質。道家提倡在無道的亂世中隱退,追求精神的自由和逍遙,以一種超脫于塵世、俯視的視角來認識世界,這說明道家清楚認識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傳達出的情感偏向于悲憤和無奈?!墩撜Z》和《莊子》是都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寶藏,值得后人不斷學習,反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