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詠梅 周曼華
基于議論文寫作訓練長期“無序”“低效”的狀態(tài),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理論、實踐的基礎上,我區(qū)多個學校從2015年起至今在初三進行了議論文寫作序列化的嘗試。
即從八年級開始,根據學情,有意識地將初中議論文寫作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議論文寫作專項訓練。 具體操作程序如下:訓練一,學會讀材料,提煉、概括論點;訓練二,學會甄選論據與表達;訓練三,學會寫點分析,在論點與論據之間架起一座橋;訓練四,學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使得論證更有力;訓練五,了解議論思路,學會有序表達;訓練六,學習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訓練七,學習不同類型議論文的完篇寫作。
這種寫作的推進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寫作 “無序”“低效”的狀態(tài),但結合近幾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值得關注。
朱子南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文體學辭典》中指出“議論文主要是指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從而闡明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規(guī)律, 直接表明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見解和態(tài)度的一種文體。 ”
議論文,作為一種剖析事理、發(fā)表個人見解、提出主張的文體,它本身就具有言之有理、論之有據、說之有序、邏輯性強的特點。
要寫好這樣文體,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有序安排教學內容很必要。 現行的做法是首先引入議論文規(guī)范篇目,如《談骨氣》《樂業(yè)與敬業(yè)》等,引導學生,一課一得,了解文體的基本知識。 再結合現有教材體系,以課文為抓手,有序地開展論點提煉與概括、論據的甄選與運用、論證的闡釋與表達等化整為零的專項訓練。 最后,再引導學生零學整用,在片段訓練的基礎上,實現完篇。
但,這其間的“序”不應只停留在流程上的形式,更應關注其思維的“有序”引導。
鏡頭一:
這是一節(jié) “把問題想得深刻” 的議論文寫作指導課, 當特級教師任富強發(fā)現學生從材料中提取觀點出現偏差,他沒有繼續(xù)按進度推進,而是馬上調整教學節(jié)奏,耐心引導學生重讀分析、順應建構。
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 學生逐漸發(fā)現材料轉折的關鍵點,進而理解材料側重點在“吸收”上,并重新擬寫了論點。
鏡頭二:
結合學生所寫論證, 引導學生思考所寫內容的合理性。
師:這段分析有男的,有女的;有藝術家,有醫(yī)生,也有研究員,挺全面的。 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考慮一個問題:這三個例子有沒有與文本表達的中心相關? 那你覺得把這三個例子并排碼在一起進行論證合適嗎?
師(微笑):那么,如果現在重新寫點分析,你會怎么寫呢?
……
學者夏丏尊曾說過,“表達之道即為思想之道”, 寫作表達其實就是思維的外化表現與思想的存在, 這點在邏輯性極強的議論文中尤其突出。 所以,對任老師來說,在整個環(huán)節(jié)中看似放緩了教學的節(jié)奏,卻給予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引導著學生在思維不斷的“順應”中修正著已有的“經驗圖式”。 這種有序的教學推進,不是簡單的按部就序,而更遵循了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內在規(guī)律。
就目前初中生議論文寫作的現狀來看, 推行一系列有序的化整為零的訓練, 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普遍存在的邏輯混亂的問題, 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素養(yǎng)。 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隨堂片段練習,看似問題不大。 課后,完篇寫作,卻總存在著整體思路不清、前后矛盾、因果混亂等邏輯缺失的問題。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課時緊,對新接觸的議論文要求不高, 老師當堂完篇寫作指導上投入不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媒體的便捷,學生們的“懶”于思考,對老師留的課后作文,利用網絡檢索,匆匆應付的結果。
如何讓學生學會更有“序”地思考,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呢?
筆者認為,有意識地結合所學課例,梳理篇章范式很關鍵。 雖然,在議論文中,不同的角度構思的文章會有不同的結構形式,但就論證主體部分而言,無外乎是由其分論點在結構中的排列位置和順序所決定的,而初中階段引導學生關注這點,進而把握住并列、遞進、對比這三種基本論證結構很重要。
如:在完成對《敬業(yè)與樂業(yè)》《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懷疑與學問》等課例的教學后,引導學生比較這幾篇議論文論證結構與之前學習的規(guī)范議論文的不同。 進而明確并列式、遞進式、對比式的不同結構,然后,再結合所學課例, 讓學生探究辨析這三種結構形式所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并列式有助多角度闡釋、證明論點;遞進式,有利于步步深入,表達深刻的思想;對比式,起到突出強調論點,使論證更全面)。 最后,整合強調議論文綜合式的論證結構其實就是這三種基本形式的組合。
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閱讀課例, 設計好常態(tài) “對話”,引導學生在聯系、比較、整合中,學會分析、推理與論證,進而實現以讀促寫、提升寫作素養(yǎng)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自讀課《論教養(yǎng)》《精神的三間小屋》時,通過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列提綱的方式,訓練學生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的能力;在學習《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時,有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評價本文的論證是否嚴密,比較與舊版教材標題的優(yōu)劣等),讓他們發(fā)現論證結構的不合理、 論據使用的不恰當、 語言表述的不嚴密,進而培養(yǎng)他們批判思維能力;在學習駁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敬業(yè)與樂業(yè)》等課文論點提出方式的不同,深入思考立論、駁論不同的表達效果,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綜上所述,只有基于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有序引導,基于學生“學習實際”的有序點撥,基于學生“學習常態(tài)”的有序訓練,才能更為高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和思維,進而完成“議論文有序訓練”,提升其寫作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