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晨 程曉亮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力度的逐年加大,高等師范院校數學專業(yè)教育碩士的培養(yǎng)方向也相應隨之調整。如何結合中學教學實踐,改革創(chuàng)新數學教師的培養(yǎng)模式,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艱巨任務。研究表明:以“案例”為載體,采用“模塊式”教學設計,是一種與教育碩士培養(yǎng)更加匹配的教學模式。采用“案例”驅動的教學方式,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專業(yè)需求,同時實現了培養(yǎng)目標與途徑“一體化”的培養(yǎng)模式。
關鍵詞:案例驅動教學模式 在職教育碩士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062-02
以案例驅動為呈現手段,就是利用理論指導實踐應用,再從實踐中驗證理論的邏輯性。教育理想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否則就是一種教育研究者主觀意愿的任意創(chuàng)造,一旦回歸到教育現實情境中,必然會處處碰壁,失去對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意義。
一、“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的提出
在教育碩士培養(yǎng)的過程中發(fā)現,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為其回歸教學實踐,深入理解教育理論,提供了一個極大的便利,縮短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距離[1]。我國教育碩士的培養(yǎng),更多是沿襲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模式,教學方式多采用講授法和討論法,這兩種教學手法的滿意度并不高,急需調整單一的授課形式,達到更好的授課效果。在這種形勢下,本研究對所在院校教育碩士開設的《數學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開展了“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
二、“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為了檢驗案例驅動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實際效果,也為了探索該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研究者針對吉林省某師范大學面向教育碩士開設的《數學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展開研究。這門課旨在使教育碩士習得如何結合數學學科專業(yè)知識靈活使用教學論領域中的基本原理,提高數學專業(yè)師范生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的技能。
1.設計課程實施方案
通過對項目可行性的理論分析,可以發(fā)現,案例驅動教學法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是對原有教學模式的改良。目標驅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成為了一個誘因,刺激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實現的過程需要學生強化成就動機,而案例驅動就是強化的輔助手段。因此,根據在職教育碩士的培養(yǎng)目標,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使之與其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相匹配,實現了人才培養(yǎng)的“一體化”效應[2]。本研究以教育實踐課程系列中的《數學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為例,期望基于行動研究的實踐形式,通過案例驅動教學模式,觀察課堂組織中目標與案例如何設定選取;具體案例教學如何開展;教學效果如何評價;總結目標—案例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關鍵,該模式應該作出怎樣的調整和改進。具體實施方案中的核心問題如下:
(1)探討如何結合數學專業(yè)教育碩士研究生自身特點,確定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2)探討如何結合中學課程內容實際與數學學科特點,開展課程內容整合與設計,了解教學的實施效果;
(3)探討如何結合數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總結案例雙驅動教學實施的關鍵,并對研究的完善給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2.組織教學實施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可提前布置新課程需要使用的案例材料,學生需要預習新課程涉及的理論知識,結合案例嘗試解決課中和課后的問題。
組織教學:首先教師需要介紹每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核心內容,明確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學生根據教師的組織與安排進行分組的案例討論,嘗試回答課后問題,或提出問題;各組學生分別匯報學習體會,或進行作業(yè)展示,其他學生可提出問題或補充解釋。教師在討論過后要及時總結,體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認識。
課后交流:課后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繼續(xù)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也可以布置討論話題,提供相關閱讀材料,學生還可通過教育實習實訓平臺進行案例設計,學以致用,拓展教育理論的延伸,豐富教育實踐的手段。
考核評價:案例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應用型的教學模式,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學生是否完成了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學會使用案例中涉及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夠合理運用專業(yè)知識解決案例中提出的問題,以及是否具備了相應的教學能力等。
三、案例驅動教學效果的反饋
課程結束后,在班級發(fā)放《“數學教學設計與案例開發(fā)”目標——案例教學模式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共27份,收回有效問卷27份,回收率為100%。問卷設置了15個問題,13個選擇題,2個開放性問題,選擇題部分主要有三個維度,分別是:
(1)目標設定的滿意度;
(2)案例選取的滿意度;
(3)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的滿意度。
采用五分量表,每題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無明顯感覺”“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在目標設定的滿意度調查中,非常滿意的百分比為66.7%,基本滿意的百分比為22.2%;案例選取的滿意度調查中,非常滿意的百分比為74%,基本滿意的百分比為22.2%;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調查中,非常滿意的百分比為81.5%,基本滿意的百分比為11.1%。總體可以看出,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接受度較高,無論是目標的設定,還是案例的選取和教學的實施,學生都較為認可這種學習形式。
四、對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的反思
1.教學豐富案例資源,師生課前研讀學案
在本次研究中,《數學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并沒有使用嚴格意義上的教材,該課程使用的教學資料多是包含系列數學教學問題或數學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相關“素材”,而非傳統(tǒng)課本中體現的知識結構,那么“素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3]。此次研究中使用的案例來自各級培訓積累的優(yōu)質資源,較有代表性,但良好的教學效果除了需要保證案例的質量,還需要教師精心的組織,學生課前的研讀。
2.教學實施合理布局,線上線下同時交流
本次選取的教育碩士研究生共27人,分成3個小組,每小組9人。在授課過程中發(fā)現,小組人數較多,一些討論交流過程難免有人無法參與發(fā)言,少數人參與熱情不高,沒有達到目標中“人人參與,人人發(fā)言,人人分享”的效果。在今后的推廣中,可減少每小組的人數,保證所有課程結束時,每個學生都能夠有發(fā)言的機會,也便于教師進行詳細的個人評價。目前,各高校已在課程中全面實現“互聯網+”,可以利用學校提供的“學習通”網絡平臺,建立班級群組或課程群組,實現線上、線下共同參與交流[4]。
3.教學評價不斷完善,目標反饋實現統(tǒng)一
學生的學業(yè)評價在各類教育研究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評價標準中要力求科學、公正、嚴謹,在評價方式上要做到靈活、多樣、便捷,在評價結果上要起到有效、反饋、激勵的作用。因此,此次研究的評價方式并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書面考查,而是選擇了出勤情況(20%)、學生參與匯報的情況(30%)、完成課后作業(yè)的質量(30%)、課堂中參與討論程度(20%)等方面給予成績評定[5]。還可以通過線下學生的發(fā)言情況,對小組學習的貢獻情況及個人進步情況,增加評價渠道。
參考文獻:
[1]張莉.小學語文目標驅動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12: 2-5.
[2]張斌賢,李子江,翟東升.我國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2):3-4.
[3]靳培培.論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基本導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48-50.
[4]“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中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6-87.
[5]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8-70.
責任編輯:趙慧敏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教學會科研課題“新時代教育思想下數學教師專業(yè)化‘起點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GJX2018C89)。
[作者簡介]鄭晨,吉林師范大學數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數學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