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源自古印度的佛塔隨著佛教的傳播和本體化逐步發(fā)展成為西藏宗教藝術(shù)重要內(nèi)容,包含西藏各個時期的建筑藝術(shù)和風格的佛塔由于歷史演變和地域差異有很多類型劃分。可用來供放高僧大德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遺體,以及存放經(jīng)卷、圣物、金銀珠寶等;也可用來避邪鎮(zhèn)魔,祈福禳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是信眾頂禮膜拜的一種崇拜對象。而藏傳佛教佛塔的演變也反映出當時人們思想、觀念以及藏傳佛教的發(fā)展歷程, ?藏傳佛教佛塔保留有印度早期佛培特征,融合了苯教丹卡爾塔的技藝,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造型莊重典雅的藏式例塔,以比附性象征手法,準確地傳達出藏式佛塔豐富文化內(nèi)涵。本文對藏傳佛塔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梳理.對藏傳佛塔的主要含義及象征進行了重點剖析和闡述。
【關(guān)鍵詞】 藏區(qū) 佛塔 起源 象征 佛塔 藏傳佛教
一、藏傳佛塔建筑溯源
塔作為佛教的產(chǎn)物,佛塔的建筑也是從印度傳到西藏。佛塔的梵文?????音譯為“堵波”,意為“方墳”、“圓?!钡?,是保存或埋葬佛祖舍利(尸骨)建筑物,據(jù)佛典載稱,當年佛祖釋迦尼圓寂后,弟子們將其火化,結(jié)成了許多晶瑩明亮、五光十色、擊之不碎的小顆粒,稱為舍利子;其他尚未燒化的身骨、牙齒、毛發(fā)等,亦稱“舍利”后來,佛徒們將高僧大德死后燒剩下的骨、齒遺骸都叫做舍利。大多數(shù)佛塔是安放這些舍利和遺骸的建筑物,所以也有人把佛塔稱為“舍利塔”。如“阿育王八萬四千寶塔。另有一種說法有舍利的日“塔”,若無舍利則稱之為“支提”其實無含利的塔建得最早,數(shù)量也不少按照佛典的說法,塔應是佛祖生前修建的發(fā)塔和爪塔。關(guān)于藏式佛塔建筑形式的最早起源,根秋登子先生認為早在佛教沒有傳入西藏之前的苯教時期,藏區(qū)已出現(xiàn)類似于佛塔的建筑,主要是用來供奉神靈,建筑形式是尖立土石堆成方形石室,此類建筑藏語稱之為“丹卡爾”(rten mkhar)至今藏區(qū)仍可看見用士石堆積造就的眾多依舍式供塔。雖然其形制與佛塔建筑有區(qū)別,但是從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點,可以說丹卡爾是藏族塔建筑早期的維形。
藏語通稱為“卻丹”。是安奉佛祖和西藏高僧大德舍利和骨骸,有的還存放高級喇嘛的全尸(經(jīng)過特殊防腐處理的木乃伊),據(jù)藏文史籍記載,早在拉托托日年贊時期,就有洛桑措班智達和李提斯兩人試探性的將批佛物帶去吐蕃,即后來傳說從天而降至雍布拉康宮頂?shù)摹皩幉忌M摺?,其中就有佛塔等“玄密神物”。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時期,隨著覺臥等佛像進人拉薩,以及為安奉佛像的神殿的修建,佛塔也開始創(chuàng)建起來。[1]《松贊干布遺訓》記載:“在吐蕃雪域,建造佛塔方面,以昌珠寺五尖塔為早”,昌珠寺五尖塔和松贊干布紀念八塔[2],由于千余年的社會滄桑,只見諸史籍,已不存實物。然而,公元七世紀中葉,西藏地方所修建的佛塔還是有蹤可尋的。布達拉山頂?shù)膬勺姿峙率俏鞑乇4嫦聛碜钤绲墓潘?。白塔位于曲結(jié)竹普(法王洞)東西兩側(cè)。
公元八世紀中葉,桑耶寺的興建,藏族人的出家,吐蕃自身僧團的創(chuàng)立,設立經(jīng)院,大量佛經(jīng)翻譯成藏文。佛教文化已由公元七世紀的接納、醞酸階段,逐漸發(fā)展起來。嗣后,寺院林立,規(guī)模宏大,佛塔建筑也有新的發(fā)展。其代表作就是桑耶寺大殿四角的白、紅綠四大佛塔。四塔分別建在桑耶寺烏孜大殿四角外延數(shù)十米的直線上。除白塔圍墻上108塔外,還有寺墻上的1008塔。桑耶寺的圍墻初為多角多邊、后改為隋圓形圍墻。 公元八世紀中葉到九世紀中葉是西藏佛教鞏固發(fā)展的時期,藏王赤熱巴巾(805-839)把藏傳佛教前宏期推到頂峰。這時的寺塔建筑必定有一個大的發(fā)展。但由于此后不久朗達瑪滅佛政策的實施和隨之而來的王室分裂,社會動亂,佛教受挫,寺廟被毀,很多古塔建筑沒能保存下來?,F(xiàn)在保存下來的只是一些不太著名的佛塔,如乃東地方的達鈥的巴塔,據(jù)說是八世紀后半葉修建的。朗達瑪抑制佛教的政策,迫使藏傳佛教度過約一個世紀的潛伏期。到公元十一世紀初傳佛教才從上部阿里和下部多康逐漸復蘇和宏揚起來;然后復歸傳到衛(wèi)藏,蓬勃興起。各派的佛塔也隨之大量興建。首先后宏期的佛塔數(shù)量巨增,大凡有佛寺的地方必有佛塔,許多沒有寺廟的地方也有佛塔建筑。而且有的塔群一處就是八塔、十塔、乃至上百座的塔。有的形成一片片塔林,有的組成一道道塔墻。阿里古格和托林寺的塔墻是后宏期初期塔群的代表作;每道墻上都有上百座佛塔;而山南乃東頗章地方的一道塔墻則長達400余米,上建佛塔數(shù)百座。其次,后宏期佛塔的建筑規(guī)模逐漸增大,到公元十四、五世紀佛塔建筑達到空前的規(guī)模。最為著名的有昂仁日吾其金塔、拉孜甘丹彭措林萬佛塔、江孜白居寺貝考曲丹塔等。后宏期的佛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建筑材料越來越高級,內(nèi)部裝飾越來越富麗佛塔建筑的規(guī)模和裝飾的富麗程度是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分不開的。十三世紀元朝一統(tǒng)天下,把西藏十三萬戶委于薩迦管理,社會相對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十四、五世紀,在帕竹地方政權(quán)時期更有一段經(jīng)濟繁榮階段,為寺塔的高層次建筑準備了物質(zhì)條件。后宏期初期的佛塔多以土石為之,到公元十四、五世紀以后,土、石之塔已不足以表示信徒對佛祖和西藏高僧大德的崇敬心理。于是花費大量錢財和勞力修建銅塔、銀塔和金塔。建一塔耗用金銀數(shù)千兩、乃至上萬兩。十七世紀建造五世達賴喇嘛的金塔則用去黃金十一萬余兩。塔上鋃嵌珠玉寶石,雍容華貴,價值連城。
二、藏傳佛教佛塔文化蘊意
(一)佛塔的裝藏和開光
佛塔是神圣的建筑,修造佛塔同塑造佛像一樣具有無量的功德,佛塔建成以后要進行裝藏和開光。只有進行裝藏和開光以后的佛塔才會具有佛光靈氣,也才能起到應有的“功德”作用。裝藏在佛塔建成以后,為新塔配置一些永久與塔伴隨的法物、經(jīng)卷、舍利等圣物放人塔內(nèi),這些內(nèi)藏圣物就象心樣,對塔起著核心作用,產(chǎn)生靈氣,為信徒解除苦難,以利濟眾生。裝藏的內(nèi)容主要有佛身舍利、法身藏物和谷、芥舍利等圣物。佛身舍利的內(nèi)藏物多,神佛高僧的牙齒、毛發(fā)、指甲、衣物、用品等皆可作為佛身舍利入藏塔中。有的也將圣僧的遺骸舍利或是經(jīng)過腐處理的遺體作為佛身舍利入藏塔中,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其他些高僧大德的靈塔中的裝藏圣物,就是經(jīng)過特殊處理的遺體,作為法身裝藏物的經(jīng)卷,多取陀羅尼咒文的全文或部分段落,有刻板印惻的,也有手寫的,有的還將生前重要著作的手稿裝藏塔中。
(二)佛教宇宙觀
按照佛教的世界觀,土、水、火、風構(gòu)成一切色法(相當于物質(zhì)現(xiàn)象)的四種基本元素,稱之為“四大元素在此基礎上加“空”,便是構(gòu)成宇宙的五大種子。佛塔也由此五大物質(zhì)構(gòu)成五大分表代表方形、圓形、三角形、半圓和寶珠形,由下而上依次堆聚成培形每個部分都有其象征的含義。方形基座代表“地”(黃色)圓形的塔瓶代表“水”(藍色)三角形的十三相輪的正立面,代半圓形培制8分(傘)代表“風(綠色寶珠形的日月,分別代表太陽、月亮和心(白色),《金剛經(jīng)續(xù)部》云:塔座象征欲界層級象征色界、培瓶象征無色界。
(三)佛教教義的象征
佛即是塔塔即是佛: ?藏傳佛教以佛陀的迦跌坐姿為佛塔的象),根據(jù)衰珠永丹嘉措著的《知識總匯》記載: “佛坐姿的臍位以下為臺階,四層級為金剛盤腿之形象臍上到肩膀之間象征佛身斗墊象征頸部,十三法輪這種象征手法,充分的體現(xiàn)了“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佛塔一體”的藏傳佛教的信仰觀念和象征體系。
佛、法、僧三寶族人對佛教三寶的信仰具有普遍的民族性,而且具有很深厚的虔誠度。藏式佛塔作為藏傳佛教的象征實體,當然會把藏族人對佛教三寶的信仰體現(xiàn)在藏式佛塔建筑上。藏式佛培由基座、覆缽和三塔剎部分組成,象征佛教中“三寶”(dKon- mchog-gsum)佛、法和僧。即佛、法、信的三位一體,是構(gòu)成佛教龐大體系的最重要的三種要。塔剎象征佛寶:代表著覺悟,佛味著貪欲、鎮(zhèn)患、愚癡等煩惱之火被吹滅的狀態(tài)。象征涅超越時間、空間超越任何事物。塔瓶象征法寶:代表理,就是指眾生清除自身罪惡和過失的正確方法和解脫之道。培座象征信寶:信人承擔宣傳佛教法典即“法寶”的任務。僧寶由由方形的基座代表,是佛法傳播昌盛的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關(guān)鍵性作用藏傳佛塔從底層的基座,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根本?!岸ā奔炊U定,要義在于息慮靜緣,這是入道的樞紐這是學佛的最終目的。三學有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藏式佛塔也從建筑形體上象征三學,方形塔座象征戒律,圓形塔瓶象征禪定,錐形象征塔剎智慧。反映在佛塔的構(gòu)成中,戒是基礎,自然位于最下部。圓是專注的象征,是從一個集中點向所有方向的放射,或者說是所有方向向一個點的集中。圓又是完美的象征,無始無終使它站在了時間之外,同樣是佛法永恒的象征。慧是擺脫俗世,向徹悟的飛躍,以錐體象征。而代表最終目標的
(四)佛教入世的象征
平息紛爭、和合團結(jié)的白塔(曲登布mhodrTen-dKar-Bo)藏式佛塔建筑在世俗的世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平息紛爭、和合團結(jié)的象征。,在藏地部落糾紛和戰(zhàn)爭時,通常高活佛或高僧會出面調(diào)解,在發(fā)生糾紛的地界建起的息諍塔象征和合團結(jié)。公元8世紀,西藏乃東和瓊結(jié)發(fā)生領(lǐng)地糾紛由大譯師白若雜那出面進行調(diào)節(jié),召集雙方首領(lǐng)向神靈發(fā),在劃定的界線建佛塔為標志。扮演著勘界碑和平息紛爭的角色。
另外,藏式佛塔建筑顏色也是和平、團結(jié)的象征。建筑的用色是由審美習慣及使用的環(huán)境決定,自古以來因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對色彩有不同的感情,從生活習慣而言,白色代表素食,紅色代表肉食。日、黑就是善與惡兩種顛色的象征,白色象征雪山一樣純潔無服白色是一種平安、和諧、善良、明快的顛色,因而被廣泛地使用在寺院、佛塔和民居建筑的外墻,民間諺語有“以塔為伴白色,與鍋相伴黑色,來比交友要慎重。藏語有“曲登布”( mchod-hen-dkar-bo)即白色佛塔之說,象征和平吉祥和滿凈,有首歌調(diào)也是這樣唱的“曲登嘎布(白色佛塔),你似天上的星星布滿草原,你潔白身形照亮虛誠的心你雄偉的身影把和平活人間
(五)鎮(zhèn)魔消災的象征
對于藏地的信眾而言,佛塔能滿足人們平息自然界災難的一種愿望,藏地建塔鎮(zhèn)災自古有之,據(jù)藏文文獻記載吐蕃時期,文成公主對藏地進行堪奧后,認為西藏地形擾如魔女但臥圖,專門塔建寺來鎮(zhèn)之,改善了藏地的風水。另外,鎮(zhèn)魔建塔(丹卡爾)本身也是苯教的一種傳統(tǒng)。人們也會選擇在地相不吉處、河邊、經(jīng)常發(fā)生災害的高臺地建造佛塔,使過往的人們能夠看到佛塔,滿足人們的一種平息災難的
思望。
結(jié) 語
西藏佛塔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是西藏神秘而富有研究和觀賞價值的文化現(xiàn)象。西藏佛塔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著極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深邃的宗教文化內(nèi)涵。西藏佛塔起源于一定的宗教觀念.并依附于青藏高原這片藏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故土。它是伴隨著藏傳佛教的誕生而誕生,也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中國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佛塔不僅具有鮮明的建筑風格特征.而且它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宗教方面的,也有佛教建筑方面的;既有考古方面的,也有佛教藝術(shù)方面的既有歷史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既反映了藏傳佛教曾經(jīng)所擁有的輝煌,也訴說著藏傳佛教現(xiàn)世的發(fā)展。它蘊涵著藏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義,是藏傳佛教信仰者的一種瞻仰禮佛的物化對象,是藏傳佛教建筑藝術(shù)之珍品。雪域高原巍然聳立的一座座佛塔,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國內(nèi)外游客和敬香拜佛之人,以及國內(nèi)外大量的藏學愛好者和研究者。這些佛塔為揭開西藏佛教文化的神秘面紗,展示西藏一千多年社會歷史和宗教文化之成果研究西藏佛教文化、建筑藝術(shù)、民俗風情和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注 釋】
[1] 《西藏王臣記》里講了一個西域沙彌同僧人斗法的故事,其中就提到昌珠地方已修有佛塔。故事說那位僧人“運用神通將五峰寶塔拋在空中,待塔下落時,承接在指尖上面?!?/p>
[2] 《漢藏史集》載稱:“松贊干布一生之功業(yè)可以與釋迦牟尼在印度所建樹的十二功業(yè)相比擬,所以在拉薩大昭寺繪有松贊干布一生十二功業(yè)的圖畫,在忿怒金剛像的背后建有紀念他的八塔?!?/p>
【參考文獻】
[1] 蘇娜,藏傳佛教佛塔文化藝術(shù)探析[J], 民族民俗文化,2009(2)
[2] 王宏利,藏傳佛塔的形制及其特點[J,] 五臺山研究,1995(1)
[3] 龍珠多杰,藏式佛塔建筑的象征體系探析[J],古建國林技術(shù),(43)
[4] 索南才讓,論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結(jié)構(gòu)和類型[J],西藏研究,2003(3)
[5] 陳鏘儀,妙應寺白塔[J],北京檔案,1996(3)
[6] 周晶,李天,婆羅浮屠窣堵坡與藏傳佛教噶當塔原型研究[J],學術(shù)論文期刊,2014(2)
[7] 毛君周,西藏佛塔和泥塑小佛龕藝術(shù)[J],美術(shù)史論,1985(1)
[8] 歐信福,西藏佛塔及其建筑藝術(shù)[J],建筑藝術(shù),1987(4)
[9] 張亞莎,Pagoda-Shaped Pictures in Tibetan Rock Paintings[J] ,China Tibetology(chines Edition),2005 No.1
[10] Yael Bentor, TLSG-Literature on Consecration[M],from Tibetan Literature
[11] Yael Bentor, Consecration of Images and Stupas in Indo-Tibetan Tantric Buddhism[M],Leiden;New York; Koln;Brill,1996
作者簡介:扎西旺(1992),性別:男 民族:藏族 ?籍貫:四川阿壩 職務/職稱:在讀碩士研究生
學歷:碩士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研究方向:藏學專業(yè)藏語言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