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鑄造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質文化的統(tǒng)稱。具體來講精神文化也就是革命傳統(tǒng)以及時代品格;制度文化是相關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以及政策等;物質文化主要是各種歷史遺跡及紀念館。紅色文化資源集政治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和精神資源于一體。紅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采用紅色文化資源來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有助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但將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學要有一定的策略。實踐課堂的設立應保持相對獨立性,宣傳保持相對穩(wěn)定性,內容保持相對系統(tǒng)性。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0-0086-03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廣大人民群眾、知識分子等共同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具有中國特色,同時蘊含了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改革精神。紅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我國軟實力、培養(yǎng)國人自尊、自信的重要資源,是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建設目標的寶貴財富。
二、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紅色文化的重要性
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和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市場經(jīng)濟的深化以及全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使得大學生享受著優(yōu)質的生活與學習資源,以“00”后為主的當代大學生本人及其父母多為獨生子女,深受“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影響,處于家庭中心位置,承擔的家庭責任逐漸弱化,在這種背景下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容易導致出現(xiàn)“啃老族”、“中國式巨嬰”等現(xiàn)象,因此通過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繼承革命先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培養(yǎng)健全、合格大學生的前提。
(二)緊跟時代步伐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當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多元化意識形態(tài)共存的背景下,在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熏陶的同時他們必然會受到西方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導致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出現(xiàn)扭曲,進而發(fā)生與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相悖的行為。因此在多元化意識形態(tài)共存的環(huán)境中,只有解決好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才能徹底堅定理想信念。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是解決“總開關”問題的“密匙”,有助于引導當代大學生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始終堅持社會主義事業(y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初心,牢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奮斗的使命。
(三)提高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學習相關的教學內容,在學習之后將其運用到實際中。紅色文化教育在大學生群體的實踐,有利于堅定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促使當代大學生發(fā)揚艱苦革命精神、引導當代大學生回顧學習紅色經(jīng)典著作及黨史國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能夠使大學生理解革命先烈的偉大事跡,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
三、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宣傳融入高校
高校思政課是宣揚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是面向每一位大學生的宣講平臺。思政課教師應該把握課堂教學的機會,把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與思政課五門主干課程融合,進行全面的闡述,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探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討論的興趣。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是紅色文化教育在大學生群體實踐的重要路徑之一。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長期以來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同時再加上高校在課程設置時對思想教育不夠重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逐年下降,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一方面能夠打破學科、專業(yè)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能夠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和踐行提供平臺和機會。
四、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學策略
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因此教師對于紅色教學資源的認知和態(tài)度直接決定著紅色教學資源的重要性和發(fā)揮的效用。
(一)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融入教學方案
教師在接受外在資源時,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重點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和資源開發(fā)的情況。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情況直接關系到實踐課堂的建設以及推廣,高校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態(tài)度以及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也影響到紅色文化資源的推廣以及專門課堂的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教師需要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這也是推廣紅色文化資源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需要有意識地納入紅色文化資源。教師應通過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來積極推廣紅色文化資源。在教學方案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詳細設計出課程任務、教學方式。在紅色文化資源的推廣中,可以通過課時安排、活動、主題教育、學習評價等不同的形式進行,這些內容和形式均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案中體現(xiàn)出來。教學方案的設計實際上來講也就是教育者進行思考的過程,更是教師開展紅色文化資源運用的思想“風暴”。
(二)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融入教學方式
教師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中需要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把控,實踐課堂與理論教學課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加強互動,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針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現(xiàn)場交流,同時在紅色文化資源場地的相關人員的協(xié)助下來實現(xiàn)紅色文化的推廣和教學。
對于教師來講,紅色文化的推廣和運用對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要求教師首先要充分掌握和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以及紅色文化資源的淵源,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互動和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通過不斷的互動和交流來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的推廣和實踐,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的線上經(jīng)營
網(wǎng)絡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多種平臺的傳播媒介的快速發(fā)展大大拓寬了獲取知識的渠道?;ヂ?lián)網(wǎng)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建立線上資源共享機制,及時分享推送國家黨政要聞、黨史國史等學習教育資料;利用新媒體受眾面廣的特點,組織大學生參加紅色文化主題教育。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扮演著信息受眾和信息創(chuàng)造者的雙重角色,因此在積極借助于新媒體開展宣傳教育的同時,積極鼓勵大學生利用社交媒體主動承擔信息傳播者的角色,使之主動傳播紅色文化教學和學習資源。
(四)實踐課堂的設立保持相對獨立性
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的設立需要借助于各種紅色文化的載體,即各種歷史古跡、紀念館以及為人故居等。通過建立大量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來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推廣和普及,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借助這些實踐課堂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多年來的普遍做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通過組織學習者積極參觀實踐教育基地了解和掌握革命英烈的先進事跡,在這一過程中獲取榜樣的精神。各類不同的教育主題活動在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之后,要求學生根據(jù)個人的感受發(fā)表感想,逐漸實現(xiàn)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但是這種教育和互動方式缺乏個性化,很容易流于形式。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講,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大學生的特點,因此針對大學生群體來講需要通過實踐的方式來提高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感悟。
首先,從理論的角度確保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程的完整性。理論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理論的完整性能夠為大學生進行實踐提供指導,使得大學生在參觀和交流的過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其次,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程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穩(wěn)定性。只有確保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程的完整性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和價值。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程的獨立性能方便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整合以及資源的相互轉化。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程的獨立性要求獨立于思想政治的理論課程,將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程作為補充,讓其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程的動態(tài)性。
(五)實踐課堂的宣傳保持相對穩(wěn)定性
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相對獨立性是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的關鍵之一,除場地這一重要的資源要素之外,紅色文化資源本身所涵蓋的內容更為重要。借助于紅色文化可以使得大學生掌握和了解歷史,追溯革命歷程以及革命精神,將紅色文化的內涵展現(xiàn)在大學生面前,使得紅色文化成為大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對大學生的行為起到指引作用。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是紅色文化實踐的前提條件,在認知的提升方面,一是要通過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融合來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通過理論學習充分認識到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和作用;二是借助于高校內部的各種媒體渠道積極進行先進性宣傳,宣傳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內容。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程。要求高校在宣傳的過程中將其與理論教學課程融合在一起,同時要借助于校內各種媒體資源積極進行推廣。通過紅色文化的理論教育和宣傳,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提高他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為教學紅色文化實踐提供基礎和創(chuàng)造條件。
(六)實踐課堂的內容保持相對系統(tǒng)性
實踐課堂不僅僅包含了實踐的內容,同時也包含了與實踐緊密相關的理論部分。理論部分強調的是系統(tǒng)性。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選擇方面優(yōu)先選擇本地資源,但是地域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紅色文化資源的流動,因此在實踐課堂中就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平衡全國性紅色文化資源和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在這一過程中要十分注重地方紅色文化在全國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歸位問題,確保紅色文化資源理論教學的準確性。相對的系統(tǒng)性主張能夠體現(xiàn)出紅色文化資源的主題,能夠在和很大程度上確保實踐的完整性。
五、結論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紅色文化資源來講要先理論后實踐,也就是說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教學必須要先于實踐,通過理論教學來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質和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踐互動來提高大學生的感悟能力。在實踐中緊密結合當?shù)丶t色文化資源,為大學生實踐找到邏輯上的切入點,在紅色文化資源的使用和運用中需要合理劃分理論教育和實踐互動的比例,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其中理論方面的教學必須要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田謝軍.解析新時期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的方式方法[J].陜西教育(高教),2019(9).
[2]屈洋.本土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運用探究[J].才智,2019(24).
[3]彭艷.解析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傳承的價值與途徑[J].陜西教育(高教),2019(8).
[4]陳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智庫時代,2019(36).
[5]張雅雯,陳永光,趙海軍.思政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資源的實踐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2).
[6]沈莉.文化自信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路徑探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22).
[7]李璐.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利用研究[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3).
[8]張慧中,高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策略研究[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9(1).
[9]石智生.利用革命文化資源提升思政教學水平[J].山西檔案,2019(3).
作者簡介:趙勇(1979—),男,江蘇泰興人,江蘇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城市史和法律史。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