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471000)楊艷艷 張小峰 李淑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62例抑郁癥患者納入研究,包括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齡在19歲~58歲之間,中位年齡(42.3±6.8)歲?;颊呒{入及排除標準:本組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具備語言正常交流和溝通的能力,SDS抑郁量表評分均高于53分。研究排除了合并身體重大疾病的患者,排除了不愿意配合本次干預的患者。
1.2 護理方法 為了保證本次心理護理的順利開展,確保抑郁癥患者心理干預的針對性,我科室特意成立了抑郁癥心理干預小組,成員包括1名主管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3名重護班護士。主管護師和副主任護師的工作是針對抑郁癥患者開展心理護理,重護班護士負責對患者實施日常護理干預。
正式開展心理護理之前,需要對抑郁癥患者的危險性進行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患者在近期內是否有自殺未遂的情況,近期內是否有較為強烈的自殺傾向;患者是否有較為強烈的自殺傾向,是否經常說出厭世的語言;患者在近期內,是否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傷害;患者是否經常出現(xiàn)絕望感、自罪感、自責感、患者是否容易焦慮、容易被激怒;是否有嚴重的焦慮、食欲下降、活動抑制的情況;是否對社會和家庭支持感覺到不滿。
加強對患者的監(jiān)護,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對于抑郁情緒比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實施24小時一對一監(jiān)護,詳細地記錄患者病情的變化,加強交接班管理。在護士看護期間,不能夠出現(xiàn)私自離開崗位的情況,如果患者有獨自進入到僻靜區(qū)域的行為,需要加強注意。
護理人員需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意識,秉持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懷有責任心和愛心,用專業(yè)、耐心、親切的態(tài)度對待患者。不斷嘗試與患者進行正面、積極的溝通,了解患者內在的情緒狀態(tài),分析患者產生抑郁的原因,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如果患者的自卑感比較嚴重,需要對患者進行鼓勵,向患者說明他人對患者的正面評價,使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提高;如果患者自責、自罪的情緒嚴重,需要鼓勵患者說出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予以心理疏導,讓患者意識到這種情況并非自己的錯誤;如果患者對外界的抵觸情緒比較嚴重,需要指導患者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告訴患者這個世界中美好的一面,鼓勵患者走出陰影。
1.3 臨床觀察指標 使用SDS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接受干預前后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進行評價。量表共包括20個條目,采取0~3分四級評分法進評價,計分為得分乘以1.25,總分在0~75分之間。以53分為界限,低于53分表示患者不存在抑郁,高于53分則分數越高,抑郁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使用SPSS19.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t檢驗,P<0.05差異在統(tǒng)計學當中存在意義。
干預前,患者的SDS量表平均分為(65.55±4.23)分,干預后,患者的SDS量表評分平均為(55.43±3.16)分,前后對比t=15.091,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抑郁癥以顯著的、持久的心境低落為特征,抑郁程度不同,患者的表現(xiàn)也不同,嚴重抑郁的患者甚至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做出結束生命的行為。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嘗試從心理角度入手,為抑郁癥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分析患者發(fā)生抑郁癥的心理原因,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通過狀態(tài)評估和日常交流,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情緒特點,比如自罪感、自卑感、抵觸情緒等,針對不同的狀況,結合自身經驗和文獻建議,適當調整心理護理的方向,讓患者逐漸了解到抑郁癥并不是一種罪惡,意識到身邊的家屬和朋友對自己疾病狀態(tài)的關懷,從而逐漸改善情緒,減輕內心的抑郁狀態(tài)[1][2]。結果可見,患者經過干預后,SDS量表評分明顯下降,說明抑郁情緒減輕。但是本次研究的時間較短,樣本數量較少,并未對心理護理在長時間內起到的干預效果展開研究,也沒有涉及到心理護理是否能預防抑郁癥的復發(fā),在今后的臨床中需要進一步加深研究。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幫助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在患者治療期間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