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河南 濮陽 457000)
胸膜外孤立性纖維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pleura,SFTP)是由間葉組織中產生的梭形細胞瘤,較為少見,其最早的報道是在1931年[1],僅占所有胸膜腫瘤的2%~5%。SFTP可分為良性和惡性,雖然臨床中大部分為良性腫瘤,但是惡性腫瘤所占比例15%左右。SFTP無明顯的臨床表現,無明確的術前檢查指標,因此其早期診斷率不理想,且誤診率較高[2]。本研究對1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且影像學資料完整的SFTP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提升對該病的影像學和病理學認知,提升對該病的診斷效率。
收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間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5例胸膜外孤立性纖維瘤患者的CT影像資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年齡18~65歲,平均(48.6±12.5)歲。其中6例伴有咳嗽、胸悶、胸痛等臨床癥狀,剩余9例均無任何癥狀,在常規(guī)體檢時發(fā)現。前期診斷中,9例診斷為肺纖維瘤,3例為神經源腫瘤,2例誤診為肺癌,1例為胸膜內皮瘤。所有患者后期均經手術證實以及病理學證實為SFTP。
15例患者均行MSCT檢查,采用西門子雙源多層螺旋64排CT機對患者行胸部CT平掃和三期增強檢查,參數設定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80 mAs,層厚及間隔均為5 mm;均行多平面成像(Multiplanar imaging,MPR)重建。層厚5 mm,1.5 mm重建。增強掃描對比劑選用靜脈團注非離子型碘對比劑(350 mg/mL),利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劑量為2 mL/kg,流速控制在每秒3 mL,動脈期延遲25~28 s,靜脈期延遲55~60 s,范圍選擇從胸廓入口至肺底[3]。影像數據上傳后進行多平面重建。
由一名主任醫(yī)師,兩名診斷醫(yī)師對CT影像資料進行復閱,意見不同時,經充分討論后由主任醫(yī)師定奪。觀察腫瘤的大小、部位、形態(tài)、邊界清晰度、周圍組織以及各期強化情況等。強化程度可分為3種(小于平掃值的50%為輕度強化、在平掃值50%~100%之間為中度強化、平掃值100%以上為重度強化)。
肉眼觀察術后病理標本腫瘤的形態(tài)、大小、包膜等,對肉眼看不到的病理標本使用中性甲醛(濃度4%)將標本固定24 h,然后脫水,切割為片狀,置于光鏡下觀察[4]。免疫組化項目檢測有CD34、Vimentin 等。
15例患者SFTP病灶均為單發(fā)性病灶,其中左側7例、右側8例,腫瘤邊界清晰。病灶部位:有3例發(fā)生在膈面胸膜、5例縱膈面胸膜、7例肋面胸膜。腫瘤大小:5例患者<3 cm,6例患者在3~5 cm之間,4例患者>5 cm。7例病灶與胸膜發(fā)生基底互連,與胸膜發(fā)生寬度或柱狀體相交,移行處表現為“胸膜尾征”樣。其中有5例瘤體與胸膜之間出現“胸膜蒂”相互連系。平掃CT檢查發(fā)現,混雜密度共6例(其中鈣化4例,壞死2例),等密度共5例,低密度4例,其中壞死的2例瘤體均>5 cm。觀察瘤體周邊組織發(fā)生瘤體壓迫的患者共有12例,在CT肺窗上可觀察到瘤體周邊有條狀或片狀陰影。
采取均勻強化的患者共9例,采取“地圖樣”不均勻強化的患者共6例;動脈期增強強化中有10例無明顯強化,進行到靜脈期及延遲期時強化程度達到中度;另外動脈期強化程度呈輕中度不均勻強化的患者有3例,進行靜脈期及延遲期強化程度達到重度;僅有2例患者動脈期呈中度不均勻強化,靜脈期及延遲期強化程度降低。
所有病灶均經過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胸膜外孤立性纖維瘤。其中12例包膜完整切除,形態(tài)多為不規(guī)則形狀,5例質軟,5例質中,2例質硬;切面顏色成灰黃色2例、灰白色7例,灰紅色3例;光鏡下觀察瘤細胞形狀大部分為橢圓形或米粒形,呈網狀排列,觀察細胞核為長圓柱形狀,細胞部分疏散部分密集不規(guī)則,細胞周邊有微型血管,分泌液中發(fā)現囊變;免疫組化結果:CD34、免疫組化波形蛋白(Vimentin )均為陽性。
近年來,臨床醫(yī)學發(fā)現孤立性纖維瘤與一種表達CD34抗原的間葉細胞有關[4],該細胞存在于人體結締組織中,因此,SFT可以在全身任何結締組織中發(fā)生,其特點是具有交界性和轉移性,雖然多數生物特點為良性,但是惡性的幾率相對較大。SFTP不存在年齡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身體內結締組織與年齡差別無關。本組患者年齡在18~65歲之間,各個年齡階段均有發(fā)生,證實了以上論點。SFTP在臨床中的病程進展較慢,大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有臨床癥狀的多以咳嗽、胸悶、胸痛等常見癥狀,因此,SFTP的診斷較為困難[5]。
SFTP患者的CT平掃瘤體腫塊大多表現為低密度或等密度,密度變化與周圍肌肉相似,邊界平滑。本研究中有9例等低密度,6例混雜密度,且2例出現壞死,壞死原因可能是腫瘤較大,從而導致壞死或囊變的幾率增大。本研究中有12例病灶出現“胸膜蒂”或“胸膜尾征”,臨床中已經證實這兩種病灶現象均是發(fā)生于胸膜的腫瘤征象,是確診腫瘤起源的金標準。CT平掃雖然能確診腫瘤根源,但具體是發(fā)生于臟層胸膜或者壁層胸膜判斷較為困難。SFTP多期增強掃描檢查強化方法分為三種:a)腫塊較小,使用中等強度強化,腫瘤內密度多為均勻表現,強化在平掃CT值的50%~100%之間,強化方法無限制,不會出現壞死情況。b)強化程度為輕度強化,低于平掃CT值的50%的掃描程度,最好選擇均勻強化,不會出現壞死情況。c)動脈期強化程度達到重度時,腫塊內部可觀察到血管,延遲強化或持續(xù)強化使用動態(tài)增強。本研究中均勻強化患者的影像特征為腫塊較小,軟組織密度均勻,說明腫塊存在較為密集的膠原纖維和腫瘤細胞。6例“地圖樣”不均勻強化。分析原因可能是腫塊較大導致壞死或囊變,進而使“地圖樣”不均勻強化幾率增大。本研究動脈期無明顯強化的患者在靜脈期強化程度發(fā)生改變的有10例患者。3例動脈期不均勻強化為輕中度的患者,逐漸在靜脈及延遲期增加至重度強化。分別符合以上強化方法中的a、b方法。同時,動脈期呈中度不均勻強化,在靜脈期及延遲期強化程度稍減低的患者有2例。也符合a中的強化方法。根據腫瘤的大小和成分的不同,動態(tài)強化的方式也不同。研究中發(fā)現,腫瘤的強化曲線與腫瘤內的供血血管、膠原成分、細胞密集度密切相關,腫瘤細胞密集區(qū)也是延遲強化明顯區(qū),這是由于對比劑向細胞外緩慢深入反饋較慢而導致。本研究中靜脈期和延遲期漸進或持續(xù)增強的病例多于其它(13/15),研究結果受到限制,其可靠性還需臨床擴大樣本來證實。
SFPT在胸腔任意部位都可能發(fā)生,從而加大了其診斷難度。臨床上使用病灶對比的方法來診斷,如胸膜轉移瘤、胸膜間皮瘤、胸壁神經源腫瘤等,a)胸膜轉移瘤:胸膜多呈不均勻增厚狀態(tài),且有原發(fā)性腫瘤病史。b)胸膜間皮瘤:多發(fā)于男性當中,且身處石棉接觸的環(huán)境有關,特點是瘤體不存在孤立性,并伴有腹腔積液,增強掃描的程度低于SFPT,如有一側胸膜廣泛增厚則表示為惡性胸膜間皮瘤,周圍組織受累轉移,伴有大量積液。c)神經源性腫瘤:多呈啞鈴形狀,周圍骨質受壓迫,肋間隙增寬,當SFPT發(fā)生于側胸壁和后縱膈時要仔細與其區(qū)分。
綜上所述,SFTP在CT表現特征較為明顯,多期增強掃描能反映瘤體特點,提升了臨床對該病的認知和診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