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 謝洋洋
摘 要:馬克思認為,“分工”導致的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產生,使社會分裂為私人社會和政治國家兩個領域。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市民社會表現(xiàn)為人類的一切私人經濟利益關系的總和,它代表著特殊的個人私人利益。因此,市民社會是 “私人的利己主義的”市民社會,作為“私人的利己主義的”市民社會的個人而存在,是每一名市民社會成員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市民社會;私人利益,政治國家
浮現(xiàn)于馬克思表象中的世界史構成,簡單地說可能就是這樣的,即本源共同體→“中世紀”→市民社會。“分工”導致的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產生,使社會分裂成了私人社會和政治國家兩個領域。馬克思所指的市民社會既是指一種以階級和階級利益的存在為前提的歷史現(xiàn)象,又是指一種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私人活動領域,是游離于政治國家之外的領域。在市民社會中,統(tǒng)治者的一切統(tǒng)治都遵循著個人主義的原則,作為“私人的利己主義的”市民社會的個人而存在,是市民社會每一名成員的最終目的。
一、市民社會不是等同于資產階級社會的存在
學者俞可平認為,馬克思所指的市民社會既是一個歷史范疇,又是一個分析范疇。他指出,“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市民社會指的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特定發(fā)展時期,這個時期的本質特征是階級利益的存在”。這就是說市民社會的確是以階級和階級利益(共同利益)存在為前提的歷史現(xiàn)象。比如,資產階社會。但是,“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絕不是同義的。
“市民社會”是馬克思著作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詞。德語中的市民社會(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常常也被譯為“資產階級社會”,馬克思之所以往往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直接等同,主要是因為,在馬克思認為,作為歷史范疇而存在的資產階級社會是市民社會最典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資本家生產方式占主導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結構即“資本主義”,充分暴露了市民社會最顯著的本質內涵。馬克思指出,真正的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市民社會)的發(fā)展是隨同資產階級而發(fā)展的,前者因后者發(fā)展而發(fā)展。因此,有時為了賦予市民社會簡明而又有力的意義,馬克思就會直接以資產階級社會的表達方式來解釋市民社會的概念,對兩者的表達難免會交替使用。
但是,馬克思可能的“資產階級社會是市民社會最典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真正的市民社會因資產階級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這些論斷,也正說明了市民社會不是等同于資產階級社會而存在的,兩者可相提但不可并論。它們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市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并且屬于“一般概念”的范疇;而“資產階級社會”則屬于“具體概念”的范疇?!笆艿狡駷橹挂磺袣v史階段的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反過來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政治國家的存在,必然會帶來一個與其相對應的市民社會的存在,但是這個市民社會卻不一定是資產階級社會。
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實質性統(tǒng)一
以俞可平的觀點,市民社會的另一個范疇是分析范疇,“是對私人活動領域的抽象,它是與作為公共領域的抽象的政治社會相對應的”。市民社會作為分析范疇,就是指與公共利益相對應的私人利益的物質交往關系。馬克思在分析范疇使用“市民社會”概念,主要是在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之后,最具有證明力的是馬克思1846年的《致安年科夫的信》。在信中,馬克思說“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不能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xiàn)的相應的政治國家”。這里馬克思所說的“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是指一定的物質生產關系的總和,其核心表現(xiàn)為私人物質利益的關系。
因此,作為分析范疇的“市民社會”概念,與“政治國家”之間是存在實質性的統(tǒng)一的。其實質性統(tǒng)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市民社會的成員與政治國家的成員是從屬于不同性質的同一“個人”。站立于市民社會的人,以“現(xiàn)實的個人”的身份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閃亮登場,“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xiàn)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xiàn)自己的”,市民社會的成員被認為是現(xiàn)實的、直接的存在方式下的人;而政治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里的“個人”,則被認為是人造的、抽象的、虛幻的人。市民社會的成員是無政治性的自然狀態(tài)的人,政治國家的成員以市民社會的“個人”為自然基礎;而政治國家的“個人”則是市民社會的“個人”的政治化的抽象形式。正如馬克思曾經所說,“不是身為citoyen(公民)的人,而是身為bourgeois(市民社會的一份子)的人,才是本來的人,真正的人”。
第二,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的基礎。馬克思是一定要證明“市民社會”先于“政治國家”的。“市民社會”這一概念首次使用是在18世紀,在馬克思認為,人首先是作為市民社會的帶有私人利己利益的自然人,其次才是政治國家的被政治化抽象的人?!艾F(xiàn)代國家的自然基礎是市民社會以及市民社會中的人,即僅僅通過私人利益和無意識的自然的必要性這一紐帶同別人發(fā)生關系的獨立的人,即自己營業(yè)的奴隸,自己以及別人的私欲的奴隸?,F(xiàn)代國家就是通過普遍人權承認了自己的這種自然基礎。而它并沒有創(chuàng)立這個基礎”。因此,在馬克思看來,現(xiàn)代國家不得不以市民社會這種真正現(xiàn)實的東西作為基礎而存在,這是歷史的必然。
第三,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黑格爾的愿望是使“‘自在自為的普遍的東西—政治國家—不由市民社會決定,而是相反,使它決定市民社會”。而馬克思則作出了試圖恢復市民社會的權威的努力,并認為政治國家最終是要靠市民社會來征服以及瓦解的。黑格爾認為,國家代表著社會的共同的、普遍的利益,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東西”,因而國家必定是決定市民社會的。而黑格爾,在馬克思看來,“則是把以政治國家這一理念為主語的東西,即市民社會,看作是理念的產物、理念的賓詞”。馬克思辯證地吸收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并批判地提出了“市民社會是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的論斷。政治國家的“個人”是虛幻的、人偽的;相比較而言,市民社會的“個人”則顯得更加具體、個別、是直接的存在方式下的人,并且構成了形成政治國家的基礎。確切來說,是國家源于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優(yōu)先于國家,“市民社會在不斷地從自身中產生政治國家的同時”,也決定著政治國家的方方面面。
三、作為“私人的利己主義的”而存在的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是游離于政治國家之外的領域。 “個人”的存在是市民社會成員的最終目的,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個人”作了這樣的詮釋,“即作為市民而存在的個人體現(xiàn)著個體性,同時,他既是直接的和現(xiàn)實的個人,也是自私自利的個人”。
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最終分離,引發(fā)了人的雙重化,使人分裂成了“私人”與“公民”兩種狀態(tài)。市民社會的人顯然是“私人”,因為市民社會所呈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性的、有其感性的生活方式,并且在這一領域中,作為此社會的“市民”,關心的永遠只是私人的利益,因此,被認為是追求私人利益的、在其直接的存在方式下的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并不意味著政治國家的消失,而恰恰會導致“公民”作為市民的另外一重身份脫離市民社會,也就是脫離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實性。因而,在這一層面來看,毋庸置疑,政治國家的“公民”的確是抽象的、虛幻的人?!霸谡螄艺嬲纬傻牡胤?,人不僅在思想中,在意識中,而且在現(xiàn)實中,在生活中,都過著雙重的生活——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前一種是政治共同體的生活;后一種是市民社會中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并成為異己力量的玩物”。在真正的民主制下,政治國家也會隨之消失。所以,政治國家中的“公民”是一種虛幻的存在物,而市民社會中的“私人”則是比政治國家中的“公民”更加現(xiàn)實的、更加具體的存在。
馬克思認為,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人,既不是黑格爾所謂的思維中的、“絕對精神”的人,也不是費爾巴哈意義上的孤立的人,而是處于現(xiàn)實關系中的,具有“實際的欲望的、利己主義”的人。這里的“現(xiàn)實”,即是“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fā)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望月清司認為,“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是一個‘無秩序的需要的體系——無秩序和秩序本身就是二律背反,市民社會包含著這一內在矛盾——因此市民社會需要被納入到國家并被國家所洋揚棄”。馬克思正是對黑格爾的這一概念經過漫長的過濾以及批判,才形成了全新的科學的市民社會理論。
市民社會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基礎。不斷更替的新的需要的生產推動著物質的生產以及物質交往的活動,而無論是何種孕育“新生”的生產方式,都無法避免一種全新的為了生產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的降臨,即社會關系的生產。社會關系在馬克思的不同文本中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在這里,“社會關系代表著生產關系的總和,并且構成為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的,并且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顯然,市民社會就是這一社會關系的構成,在這一社會關系中,個人獲得了現(xiàn)實意義上的、私人的、利己主義的存在方式。
參考文獻
[1] [日]望月清司.韓立新譯.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J].中國社會科學,1993(04).
[3]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
[4] 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J].中國社會科學,1993(04).
[5] 譚培文.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論——當代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43.
[7]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3.
[9]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9).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5,148.
作者簡介:高露(1994-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謝洋洋(1995-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科技文化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