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梅
(遼寧省建平縣馬場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遼寧建平 122419)
小尾寒羊肝蛭病是由肝形吸蟲引起。其成蟲主要寄生在膽管內。動物體內成蟲產下的蟲卵隨膽汁流入腸道,后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浮出毛蚴,然后鉆進中間宿主椎實螺體內,經多次無性生殖形成很多尾呦,離開螺體在水生植物和水面上形成囊蚴。當羊食入帶有囊蚴的水草后而被感染,幼蟲在羊體內移行最后到達肝膽管內寄生,經2.5~4個月發(fā)育成蟲,可生存3~5年。致病是幼蟲穿過小腸壁進入肝臟,引起小腸壁和肝臟組織的損傷,造成炎癥性變化。還有成蟲在膽管內,是局部出現機械性損傷病變。
遼寧省建平縣某養(yǎng)羊戶,寒羊存欄214只,其中成年母羊90只,羔羊52只,育成羊68只,公羊4只。于2018年10月初開始發(fā)現有個別羊只出現消瘦,腹瀉,下頜、胸腹下等部位出現水腫病癥,到2018年11月先后發(fā)病共有17只,死亡9只,因病出售5只。應用抗生素等藥物無效。呈散發(fā)。該養(yǎng)殖戶以放牧為主,經了解放牧活動20~30km范圍,在其放牧地有山泉,水量較大,共羊只在山上飲水用。據介紹草地中發(fā)現很多實螺,水源地沒有消毒過。免疫情況,主要免疫口蹄、羊痘、羊三聯、小反芻獸疫、布病等。
急性型病羊初期精神沉郁,發(fā)熱,不食,離群,有的出現腹瀉呈粥狀糞便,有的排粘液性血便,腹瀉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并且應用止瀉藥物治療無效。有的出現腹脹,可視粘膜蒼白或黃染,觸診肝區(qū)壓痛。
慢性型表現為消瘦、貧血、黏膜蒼白黃染,在眼瞼、額下、胸腹下出現水腫,便秘和下痢常交替發(fā)生,被毛粗亂脫落、無光澤,最后因極度衰弱死亡。
病死羊消瘦,貧血。心肌柔軟無力,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呈索狀,見肝臟腫大,膽管內有大量蟲體(外觀似木耳狀),有的蟲體在膽囊內,腹腔有血紅色液體滲出。膽管肥厚,擴張呈繩索樣突出于表面,膽管內有磷酸鈣或磷酸鎂等鹽類沉積。造成內膜粗糙,刀切時有沙沙聲音。
采集病羊糞便,應用集卵法檢查糞中的蟲卵,先用經過應用蒸餾水洗滌后,在器皿中沉淀物,經過這樣反復3次,把沉淀物,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看到肝片吸蟲蟲卵確診。另外在病死羊肝臟膽管里有肝片吸蟲蟲體確診。
與附紅細胞體病鑒別診斷:附紅細胞體臨床癥狀有高燒,消瘦、貧血、黃染,嚴重出現血紅蛋白尿。采病羊耳尖血,涂血片用瑞士染色,鏡檢可見紅細胞表面不規(guī)則,并有反光的附紅體存在以此區(qū)別。
與絳蟲病鑒別診斷:可見羊的小腸內有絳蟲蟲體寄生。
(1)治療:首選藥物為硝氯酚(三氯苯唑),肌肉注射為0.5~1.5 mg /kg,口服為羊3-4mg/kg體重。間隔7d再用,連續(xù)用2次即可。其次用碘硝酚肌肉注射,0.5ml每10kg體重計算,7d/次,用兩次即可。其三選擇用丙硫咪唑,口服為每次5~15mg/kg。5d/次,連用3次為好。
(2)羊場內糞便應應及時清掃,并且集中堆積發(fā)酵,防治蟲卵的繼續(xù)傳播。
(3)禁止羊群到山泉水源地放牧,同時對水源地有實螺的地區(qū),用5%的硫酸銅進行消毒,開展滅螺工作。
(1)寄生蟲病傳播和流行是有自己的特點,每一種寄生蟲都有獨特的生活發(fā)育史,把握好每個發(fā)育環(huán)節(jié),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對于羊肝蛭病,其中間宿主是實螺,而實螺主要寄生在有水,潮濕的草地中,消滅實螺是重要工作環(huán)節(jié)。就是羊只不能去有實螺的地方放牧。
(2)羊糞便是帶有寄生蟲卵,所以要把糞便集中堆積發(fā)酵,消滅該病的傳播的條件;再者對病死羊只要作無害化處理,也是防控該病的一種手段。
(3)在藥物防控上,每年對羊群在發(fā)病季節(jié)到來前,用特效藥物進行預防,全群投藥進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