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的必考內(nèi)容,而比較閱讀的題型也是近幾年的熱門題型。學生如何高效地進行詩歌的比較閱讀呢?筆者就此話題,結(jié)合平時教學中的幾個實例略陳鄙見。筆者認為,學生大致可以從風格流派、構(gòu)思結(jié)構(gòu)、語言藝術(shù)和情感哲理等角度出發(fā),逐步展開比較閱讀。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比較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1-0006-02
引言
提起詩歌鑒賞,學生真是又愛又恨,愛詩詞的優(yōu)美動人,恨鑒賞的無從下手。但詩歌鑒賞又是高考語文的必考內(nèi)容,而比較閱讀的題型也是近幾年的熱門題型。那么,如何高效地進行詩歌的比較閱讀呢?筆者就此話題,結(jié)合平時教學中的幾個實例略陳鄙見。
一、風格流派
風格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和創(chuàng)作個性,不同的詩人各自有不同的風格,也會選擇不同的詩體[1]。
例如,閱讀李白的《登高而望遠》和杜甫的《登高》時,我們可以以詩體為出發(fā)點進行比較鑒賞。同為登臨詩,為何李白選用古風,杜甫選用格律?
眾所周知,李白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輔以儒士精神,生性豪放不拘。斗酒詩百篇的李太白應不會愿意被格律所束縛,他是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作詩多用比喻、夸張,極盡想象,因此,選擇篇幅不限、格律自由、不拘形式的古體詩更便利發(fā)揮其特長。
杜甫的主要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一生憂國憂民、博愛悲憫,像圣人一樣關(guān)心著天下蒼生,故被尊為“詩圣”。杜甫性格嚴肅而深沉,重情重義卻不茍言笑,整天拉著一張“苦瓜臉”。其實,年輕時的杜甫也跟李白一樣,狂放不羈,是個熱血青年,如《望岳》就寫得大氣磅礴,不輸李白。但時世艱難,尤其是“安史之亂”后,大唐由盛轉(zhuǎn)衰,讓杜甫的悲憫情懷和沉郁性格更加突出。而律詩的對仗形成的氣勢、押韻帶來的沉郁頓挫的美感,可以更藝術(shù)地展現(xiàn)其心憂天下、時刻關(guān)心百姓疾苦的悲憫情懷。因此,杜甫選擇寫格律詩及其現(xiàn)實主義詩風的形成,是時代的產(chǎn)物,我們不能簡單地誤解其不懂古體詩。
而李白所處的時代——盛唐,是中國古代最繁榮昌盛的時代,李白的性格也只有在這樣開放大氣的盛唐才得以展現(xiàn)得酣暢淋漓,使其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從詩體的發(fā)展來看,盛唐仍流行古體詩,李白的詩,形式自由,便于無拘無束地表達感情,而發(fā)展到中唐,整齊劃一的格律詩才達到巔峰狀態(tài),其代表詩人便是杜甫。
二、構(gòu)思結(jié)構(gòu)
要讀懂詩歌,必須了解詩歌的整體結(jié)構(gòu),包括寫作構(gòu)思,也包括即景抒情、由事轉(zhuǎn)議等常見的結(jié)構(gòu)方法。
例如,閱讀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兩首訪道詩時,我們便可以以構(gòu)思結(jié)構(gòu)為出發(fā)點進行比較鑒賞。
李白詩的最大特色是浪漫飄逸、構(gòu)思奇特,即使寫愁也不落窠臼,正如這首訪道詩,李白以樂景襯哀情的方法寫愁,且愁姿優(yōu)雅,無愧“詩仙”!
乍一看,詩歌前六句重在寫景,而且“犬吠、桃花、麋鹿、野竹、飛泉”,盡是世外桃源的美景,美不勝收,何來的“愁”?直到最后兩句才托出訪道士不遇的愁情,叫人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樂景只是陪襯?。‰m說構(gòu)思甚妙,但是不是有些突兀呢?細細讀來,其實很自然,因前文早有伏筆。首聯(lián)犬吠、花露暗點早春和清晨,兩者暗合了山中道士的脫俗。頷聯(lián)林木深深,能見到膽小的鹿,可見要訪的是幽深之處,到了中午都聽不到鐘聲,明顯道士不在院中。頸聯(lián)“分”“掛”把青蒼山色、碧峰飛泉寫得具體細膩,已到道院前,怎會有這閑情細品山景?原因是道士不在。待這三聯(lián)蓄足勢后,詩仙才緩緩道出“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如此高雅的得道高士,訪而不遇豈能不無限惆悵呢?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是一首問答詩,卻寓問于答,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但白描無華,在答句中啟發(fā)讀者去推敲問句,勾起讀者無限想象。
“松下問童子”,問什么省略了,只從童子“采藥去”的回答中推出問題是“師父去哪了”。又根據(jù)“只在此山中”推斷出“到何處采藥”的問題。最后“云深不知處”的回答又隱含了“在山的何處”的問題。
然而這首詩的妙處不僅在于它的構(gòu)思,還貴在其抒情的層次。一般訪友,知道他不在也就掃興而歸了,但賈島并不罷休,一連三問,且逐層深入,感情也隨之起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愉快,是滿懷希望的;“言師采藥去”從希望轉(zhuǎn)為失落;“只在此山中”又帶來了一絲希望;“云深不知處”又陷入無限悵惘中了。詩人對隱者的欽慕之情在層層的情感變化中足以顯現(xiàn)。
三、語言藝術(shù)
詩歌的語言是構(gòu)建詩詞的基本要素,猶如文學的大門,只有充分地鑒賞語言才能探索到文字的真善美,這也是高考詩歌鑒賞題的重點考查方向。
例如,閱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懷古詩時,我們可以從語言藝術(shù)角度出發(fā)進行比較鑒賞。
一般認為,辛棄疾“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繼承并發(fā)揚了蘇軾的豪放風格,但同為豪放派,同是懷古詞,兩者還是有些差異。
詞的開篇寫古代英雄隨歲月而消逝,蘇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借長江奔流東去顯豪放;而辛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直接感嘆“無覓英雄”,透出感傷。詞的結(jié)尾都表達英雄老去、壯志難酬的感慨,蘇詞“多情”“華發(fā)”“人生如夢”,以老莊思想自我開解,顯得豪邁樂觀;辛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廉頗自況,表達老當益壯卻報國無門的心情,沉郁悲壯。
表現(xiàn)手法上,蘇詞主要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險怪的山崖直插云霄,洶涌的波濤搏擊著江岸,卷起千堆澎湃的雪浪,繪形、繪聲、繪色地描繪出赤壁古戰(zhàn)場的雄奇壯麗,為周瑜的出場蓄勢。而“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一句又直抒胸臆,用自嘲樂觀面對窘境。
辛詞用典頗多,借典抒情,含蓄蘊藉。辛詞連用五個典故,提到了孫權(quán)、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眾多歷史人物,委婉地表達對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滿及壯志難酬的復雜心情,沉郁憤慨。
四、情感哲理
情感對于詩歌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是詩歌的生命。比較閱讀詩詞,必須結(jié)合它們的時代背景,知人論世,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或詩中蘊含的哲理。
例如,在閱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鄭愁予的《錯誤》時,我們可以通過它們同為閨怨詩,表達的情理卻迥然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鑒賞。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用一輪明月將景、理、情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鄭愁予的《錯誤》勝在巧用倒裝,更勝在情之深沉。
兩首詩都選取了代表春天的傳統(tǒng)意象,刻畫了詩情畫意的唯美春景,塑造了思婦寂寞懷人的形象。但《錯誤》凄美而感傷,道出對愛人或者母親甚至是祖國母親的深情眷戀,而《春江花月夜》美而不凄,哀而不傷,既發(fā)出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深刻體悟,也唱出古今離人的共同心聲。
結(jié)語
總之,詩人或因時代背景,或因個人遭遇,或因思想性格,抑或因所側(cè)重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目的不同,同一類作品比較閱讀卻各具個性、各放異彩、各顯高妙,我們有幸讀到前輩們的嘔心之作,真應倍加珍惜、反復吟誦、細細品味。
[參考文獻]
王玉.讀韻尋眼 體境悟情——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6(09):14.
作者簡介:謝燁(1983.11—),女,江蘇吳江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