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慧甫
[摘 要] 如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很迅速,現代文明的發(fā)展也有了質的飛躍。在傳統(tǒng)雜技教學中,身體素質訓練尤為重要,其中頂功訓練作為基礎訓練中的基礎,需要重點去把握。頂功訓練不僅能夠強化兩臂膀的彎曲、推起的力量,同時還能夠訓練腹背、腰肌的力量,增強學生對身體平衡的掌握,并增加上肢和肩帶的力量及靈活性。在實踐訓練中也可以看出,頂功想練得好,就離不開扶把的輔助,也就是說好頂功都是靠教師扶出來的[1]。
[關鍵詞] 頂功訓練;扶把問題;作用
頂功也稱為倒立,是其他動作技巧訓練的基礎。而頂功訓練自身又具有很多訓練方法,同時也需要身體素質訓練作為輔助,以此訓練學生各個部位的協調性與靈活度[2]?;ǘ洳粌H開得好,而且造型獨特且具有藝術氣息,這都是園丁辛勤培育的結果。而頂功訓練也是如此,要想練得好就必須有教師的正確扶把。因為在初始訓練時,沒有教師進行扶把就不能正確掌握頂功訓練的要領,即使自己可以進行頂功訓練,在訓練途中出了動作問題,沒經過教師扶把也就不能及時糾正錯誤。對于有點基礎的練習者來說,在訓練過程中沒有扶把的輔助,想提高訓練質量同樣是困難的。所以,在頂功訓練中教師的扶把是至關重要的。
一、扶把中注意的問題
(一)扶把時,教師明確幫助與扶持的定義
幫助是指練習者在訓練中做動作時教師提供輔助的外力,基本應用于練習者對動作的初始訓練和增強體力的訓練。能讓練習者在外力的輔助下改進和提高頂功技術,正確掌握動作要領。在教師進行幫助的過程中,也要依據實際情況來提供助力,否則達不到真正的幫助效果。比如,當練習者在進行頂功訓練時,就會產生慣性重力和肌肉阻力,此時教師提供的助力就可以幫助練習者克服阻力,進而掌握正確動作要領。
扶持則是指教師扶著練習者訓練。要注意扶著不是用力幫他完成動作,而是練習者在做動作時,可能會對動作要領理解不清,或者出現體力下降的情況,此時教師就要及時給予扶持。
(二)教師扶把時,精準把握合適的力量與方向
凡事都講過猶不及,扶把亦是如此。在訓練中,力量的精準把握是做出正確動作的關鍵。練習者在頂功訓練時,需要多大勁教師就給多大勁,哪個部位需要給勁就給哪個部位,不多給也不少給,教師掌握好扶把的力量。這就需要教師不僅精通頂功,也要有熟練的扶把經驗。
(三)教師對扶把與撤把的精準掌握
在頂功練習中,教師進行扶把時要掌握好分寸。當練習者在教師輔助下,頂功的技術基本掌握,但并不是完全的掌握時,教師依然需要輔助練習者訓練。而不是看到練習者基本掌握了頂功技術,就撒手不管,讓其自行訓練,這樣必然會導致出現錯誤動作,會給以后的訓練工作帶來更大困難,反之亦然。這就要求在頂功訓練時,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練習者都能做到動作純熟且有把握成功,教師才可以撤把。這樣的扶把,是保質保量的,能確保練習者練功的效率,也對其未來的發(fā)展更有保障。
二、扶把的作用
在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時,頂功的應用性較強。因為頂功很難維持平衡,所以經常練習就可以提升人的平衡能力和肌肉控制力,而扶把也在頂功練習中起到較大的輔助作用。并且在訓練中,我們發(fā)現教師的扶把越來越重要,甚至不可或缺。扶把能夠幫助練習者準確掌握動作要領,而且通過教師的扶把,使練習者更迅速地進入訓練狀態(tài),并從動作做得不標準到精準掌握動作的過程中,再次加深對動作要領的領會。
同時我們也看到,扶把過程中教師幫助學員糾正錯誤動作,比如練直頂時容易塌腰,教師通過扶把并應用專業(yè)訓練知識來幫助練習者糾正不規(guī)范動作,掌握正確動作要領,從中總結訓練規(guī)律,培養(yǎng)正確訓練意識。而且扶把還能幫助學員增加力量和練頂功的時間。教師在幫扶練習者訓練時,不僅增強練習者的身體屈伸力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訓練后,便可以達到訓練自如。當練習者已經完全掌握訓練要領,基礎很扎實以后,就可以增加訓練難度,提高訓練水平。比如由雙手頂到單手可以做造型等難度大的動作,這些都可以通過教師的扶把來訓練出來。
最重要的是,教師在扶把過程中能有效預防練習者受傷。以往經驗表明,練習者在訓練時常常因為體力不支或者力量運用問題而出現傷害事故,而教師通過合理的扶把,不但能幫助練習者合理支配身體力量,更可以有效避免傷害事故的出現。
無論哪種技藝,都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的一點假都摻不得。而頂功訓練亦是如此,它在雜技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是急需掌握的一種基本功的技巧,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訓練,只為把簡單的動作練到極致,在訓練過程中,要打下堅實的基礎,保證訓練質量和動作標準。頂功的訓練更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去總結和探索,我們需要把這門傳統(tǒng)藝術做到極致,它對以后傳統(tǒng)雜技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高難動作技巧以及別出心裁的節(jié)目都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教師和學生更要意識到在訓練中教師精準的扶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毛玲.頂功訓練中的扶把問題[J].劇影月報,2010(3):145.
[2]賈曦東.毯子功之“頂功”訓練[J].戲劇之家,2017(17):32.
[3]朱海擴.毯子功之頂功訓練[J].藝海,2012(8):165-166.
[作者單位]
濮陽雜技藝術學校
(編輯: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