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成本占火電廠總成本的70%~80%,單位燃料成本是衡量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在一定能耗水平下,不斷降低入爐標煤單價是提高火電廠核心競爭力并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入爐標煤單價集中反映了燃料采購價格和廠內燃料管理水平,直接決定發(fā)電燃料成本。通過分析影響入爐標煤單價的各種因素,然后指導、優(yōu)化燃料采購決策和提高燃料管理水平,可以為電量競價營銷提供成本領先優(yōu)勢,保證發(fā)電企業(yè)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為火電廠重要的經濟考核指標,根據(jù)燃煤采購入廠、儲存和耗用的不同階段來分,火電廠標煤單價包括入廠標煤單價、入爐標煤單價(本文以入爐煤折標煤單價為研究對象)。
入廠標煤單價是指報告期與實際入廠煤炭(包含已結算和未結算)數(shù)量相對應的全部到廠總費用折合標準煤量的平均單價,分含稅和不含稅兩種口徑(為簡化分析,如果無特殊說明,本文均指含稅價)。根據(jù)入廠標煤單價和標準煤的定義,入廠標煤單價的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入廠標煤單價=(到廠綜合價×標準煤熱值)÷入廠煤收到基加權平均熱值
從入廠煤炭采購成本費用的構成分析,下水煤火電廠煤炭到廠綜合價一般包含入廠天然煤價、入廠運價和入廠雜費。從采購的結構分析,入廠煤炭合同價又可以分為年度長協(xié)合同單價、月度長協(xié)合同單價和市場現(xiàn)貨合同單價。影響入廠標煤單價的因素有入廠熱值、入廠天然煤價、入廠運價和到廠雜費。
在正常情況下,每月進入鍋爐的燃煤一部分來自于月初庫存,一部分來自于當月入廠煤。入爐煤折標煤單價,其基本計算方法為當月發(fā)電耗用煤炭總金額折合標準煤量的平均單價。在會計核算中,一般采用期末(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即以當月全部煤炭采購成本與月初庫存煤炭成本之和與當月全部煤炭采購數(shù)量加上月初庫存煤炭數(shù)量減去水分差調整量之比,計算出入爐耗用的天然煤價,然后折算出入爐煤折標煤單價。入爐煤折標煤單價的計算模型如下:
入爐煤折標煤單價=(期初庫存煤金額+本期入廠煤金額)÷(期初庫存煤量+本期入廠煤量-期末水分差調整煤炭)×(標準煤熱值÷入爐煤熱值)
由上述公式可知,入爐煤折標煤單價是綜合了入廠標煤單價、入爐煤熱值、水分差調整煤量和期初庫存煤量等因素后的綜合燃料單位成本,該指標的大小反映了燃料場前、場后全過程燃料管理的成果。
入廠煤與入爐煤標煤單價差是指不含稅入廠標煤單價與入爐煤標煤單價之差,價差產生的原因主要為前述期初庫存煤量和煤場管理熱值、水分的變化等因素。據(jù)此,構建出入廠煤與入爐煤標煤單價差(δR)的數(shù)學分析模型:
δR=f(x1,x2,x3)
式中:x1、x2、x3分別指期初庫存煤、入廠入爐熱值差、入廠入爐水分差等因素對價差的影響,據(jù)此建立3個分析子模型。
假設本月期初庫存為零時,本月入爐煤天然煤價就等于本月入廠煤綜合煤價,因此先用包含期初庫存煤的入爐天然煤價減去本月入廠綜合煤價,得出期初庫存煤量對入爐天然煤價的影響數(shù)值,然后乘以標準煤熱值,再除以本月入廠煤熱值,就得出期初庫存煤因素影響的入廠入爐標煤單價差。
f(x1)=(入爐原煤單價-到廠綜合價)×(標準煤熱值÷入廠煤熱值)
式中入爐原煤單價為僅考慮期初庫存煤影響的本期庫存煤和入廠煤加權平均價。
假設本月入廠入爐熱值差為零時,即入爐煤熱值等于入廠煤熱值,計算出一個入爐煤折標煤單價;然后用實際入爐煤折標煤單價(存在熱值差)減去假設入廠入爐熱值差為零時的入爐煤折標煤單價,就是本月入廠入爐熱值差對入廠入爐標煤單價差的影響數(shù)值。
f(x2)=到廠綜合價×標準煤熱值×(1÷入爐煤熱值-1÷入廠煤熱值)
假設本月入爐煤水分等于入廠煤水分,也就是入廠入爐煤水分差調整量為零,計算出入爐天然煤價;用實際的入爐天然煤價減去水分差調整量為零時的入爐天然煤價,得出水分差調整量對本月入爐天然煤價的影響數(shù)值,再除以入廠熱值,然后乘以標煤熱值系數(shù),計算出的數(shù)值就是水分差調整量對入廠入爐標煤單價差的影響大小。在考慮期初庫存煤影響的前提下,首先計算出水分差為零時的入爐原煤單價,然后與加權平均計算出入爐原煤單價相減后的差,再乘以標準煤熱值,除以入爐煤熱值。
f(x3)=(實際入爐原煤單價-水分差為零時的入爐原煤單價)×(標準煤熱值÷入廠煤熱值)
沿海某大型火力發(fā)電企業(yè)2019年連續(xù)兩月的燃煤經濟指標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1(表中金額和單價均不含稅)。
表1 2019年燃煤月度經濟指標統(tǒng)計表
2019年7月,入爐煤折標煤單價695.03元/噸,環(huán)比上升30.59元/噸。按照影響因素分析,其中:入廠標煤單價本月643.94元/噸,環(huán)比下降8.81元/噸,影響本月入爐標煤單價下降8.81元/噸;本月期初庫存煤影響本月入爐標煤單價環(huán)比上升55.91元/噸;入廠入爐熱值差環(huán)比增加39.40千卡/千克,影響本月入廠標煤單價環(huán)比下降19.94元/噸;水分差調整量增加0.43萬噸,影響本月入爐標煤單價環(huán)比上升3.43元/噸,詳見表 2。
表2 入爐煤標煤單價環(huán)比變化分析
2019年7月,入廠入爐標煤單價差51.09元/噸,環(huán)比上升39.40元/噸,通過因素分析法可知期初庫存煤、入廠入爐熱值差和水分差調整量對本月入爐標煤單價的定量影響,其中:期初庫存煤量影響37.22元/噸;本月入廠入爐熱值差59千卡/千克,影響8.84元/噸;本月水分差調整量0.68萬噸,影響5.04元/噸。
火力發(fā)電廠燃料經濟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控制入爐燃料成本,也就是控制入爐標煤單價。入爐煤折標煤單價的各個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為進一步深入分析燃料管理進、存、耗三個過程中標煤單價發(fā)送異常變化的環(huán)節(jié)提供了依據(jù)和著眼點。
本案例中,入廠標煤單價環(huán)比下跌8.81元/噸,而入爐煤折標煤單價卻逆勢上漲30.59元/噸,與市場煤價趨勢反向變化。通過入爐煤成本構成分析,發(fā)現(xiàn)月初庫存煤成本29846萬元,比本月入廠煤成本高約2.8倍,是影響當月入爐標煤單價上漲的主要影響因素。進一步分析期初庫存煤成本偏高的原因,主要是4~5月份在動力煤市場高位運行時實行高庫存策略,以保證“迎峰度夏”期間的高日耗量,采購了較多的市場煤。因此,根據(jù)市場煤價格運行趨勢,制定科學、合理的煤炭庫存策略對于降低入爐標煤單價金額,控制入廠入爐標煤單價差具有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當預測市場煤價上行且與長協(xié)煤價差較大時,應采用高庫存采購策略;當市場煤價下行時,在保持安全庫存的前提下,應逐漸減少采購量,以消耗庫存為主。
入廠入爐熱值差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燃料場后管理水平,是影響入爐煤折標煤單價的關鍵指標之一。本例中,6~7月份,入廠入爐熱值差分別高達201千卡/千克和59千卡/千克,對當月入廠入爐標煤單價的影響分別為28.77元/噸和8.84 元/噸。
分析熱值差產生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控制:一是加強入廠煤質量驗收管理,嚴格規(guī)范采制化全過程,提高采制化的精確度,防止出現(xiàn)較大的系統(tǒng)偏差和人為誤差;二是提高庫存煤技術管理水平,配煤摻燒遵循“燒舊存新”的原則,減少質量損耗,杜絕自燃現(xiàn)象;三是加強入廠入爐熱值差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分析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入爐原煤與入廠原煤全水分含量差異較大時,特別是當月天氣發(fā)生較大旱澇變化時,為減少庫存的虛庫和虛盈,應進行庫存煤水分差量調整,其計算模型如下:
水分差調整量=實際入爐原煤量×〔1-(1-當月入爐煤加權平均全水分)÷(1-當月入廠煤加權平均全水分)〕
本例中,7月份水分差調整煤量0.68萬噸,占當月入爐耗用煤量的1.8%,超出上級相關規(guī)定1.5%的上限,影響當月入廠入爐標煤單價差增加5.04元/噸,可以看出水分差調整煤量是影響入爐煤折標煤單價的又一個關鍵指標。
計劃、財務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水分差調整煤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管理。首先入廠入爐水分差調整應嚴格按照上述公式計算,同時必須有原始化驗記錄備查,并出具水分差調整月報表。其次,當月度水分差調整煤量超過當月耗用量的1.5%時,必須向上級主管部門說明原因,同時提供原始化驗記錄。第三,水分差調整煤量僅用于調整賬目庫存煤量,不得調整入爐煤量和入爐熱值,且?guī)齑娼痤~保持不變。第四,燃料采購部門應從源頭上減少水分和灰分偏高,以及質量不穩(wěn)定煤種的采購,尤其應避免在強雷雨季節(jié)裝船發(fā)運,減少水分偏高帶來的不必要損失。
從長期來看,庫存煤入爐標煤單價的影響逐漸弱化,入廠標煤單價是影響入爐煤折標煤單價的決定因素。燃料采購部門應加強煤炭市場變化趨勢研判,結合生產部門入爐耗用煤種、煤量的需求,科學制定采購策略,不斷降低煤炭采購成本。
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繼續(xù)深化,火力發(fā)電企業(yè)間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發(fā)電單位燃料成本的可控化和最低化,是發(fā)電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為核心的競爭力。通過對入廠入爐標煤單價差各個環(huán)節(jié)影響因素的分析,找出主要影響因素,從而不斷提高燃料場前、場后管理水平,降低可變燃料成本,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