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對于小學生的個人成長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首先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表達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其次小學語文不僅僅是教育學生對于語言的認識,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具有局限性的,教師不能完全地將所有內容通過四十分鐘的課堂傳授給學生,需要通過課堂內外有效結合,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語文的教學活動中去。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課外學習
一、 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階段情況
小學語文學習是對于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育,用教育的方式傳達傳統(tǒng)文化知識,培養(yǎng)小學生的素質教育以及思想與涵養(yǎng)等。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包括認識生字詞以及語文語法兩個方面,雖然教學形式看上去相對簡單,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來控制教學方向。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課堂中所發(fā)生的教學活動都是由教師預先布置的。這種情況會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趨于定向化思維,學習模式始終單一,沒有尋求突破的精神,只是在教學過程中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達的知識,學生沒有與教學活動產生互動與共鳴,學習的興趣會逐漸下降。在學生興趣下降、學習效果降低的情況下,教師會增加教學的內容,以期通過語文教學數(shù)量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針對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情況,數(shù)量上的增加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教學上的惡性循環(huán),教師全程覺得疲憊不堪,學生也沒有吸收更多的知識。
二、 語文課外學習的重要性
相較于課內的語文學習系統(tǒng),我們應該配置相應的課外學習系統(tǒng),以鞏固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一,課外學習可以與課內學習有效實踐結合,在語文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學生將所學習的內容更多地表達出來。例如寫作就是為了鍛煉學生更好的表達思維,教師選擇紙面化的鍛煉過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加入了課外學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通過實踐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詞匯與語法知識之后與外界的教學環(huán)境相連接,綜合性地驗證自己所學習的內容,提升語文學習的效果。第二,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主導的,并且教師是按照教材要求進行講解的,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傳達的知識通過語文教師個人的理解會存在著些許差異。這點微弱的差異經過教學過程放大,會嚴重地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所以增加課外教學能夠讓學生跳出教師的教學框架,吸收更多的語文知識,讓語文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 語文課外學習的教學方法
在課外語文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將課外閱讀與課外活動區(qū)分開來,針對學生的情況不同,使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一) 課外閱讀
合理激發(fā)學生興趣,經過長期的教學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很大部分來源于興趣。學生“玩”的天性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習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所以在教學中,合理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首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段,選擇合適的書籍推薦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拿到最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其次,對學生進行詳細地觀察,根據(jù)學生的性格推薦相應的課外書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同時增加自己的課外閱讀量。最后,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個性化喜好,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學生會受到很多的娛樂信息吸引,教師在掌握了學生喜好的情況下,可以提出改進性的課外閱讀,將主要的信息來源放到學生的興趣上面,潛移默化地從側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保證學生娛樂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數(shù)量。
在吸引學生興趣之后,閱讀需要掌握有效的切入點。首先,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閱讀,使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能夠聯(lián)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在課堂中所講的知識。在整體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注意力會有集中與分散的地方,教師在觀察之后選擇學生集中度較高的地方引入課外閱讀,將學生的注意力擴散開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保持長期性,從整體教學的角度側面增加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內容。其次,將課外閱讀的內容進行拓展,不僅局限于語文知識,因為語文教學包含著文字教學,任何閱讀都存在著文字,所以說任何的閱讀都屬于語文教學,拓展的內容可以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聯(lián)系,提高學生對于語文這門科目的認識。最后,在教室中可以設置相應的讀書角落,在為學生選擇合適書籍的同時,更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閱讀。
(二) 課外活動
課外寫生練習,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基本表達能力的教學,然后從各方面來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這種教學存在一個盲點,即學生所學到的東西是來源于教師的,考核學生的內容也是來源于教師的,這種情況使得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受到了限制,表達能力的檢驗不過是對于教師所授內容的重復,沒有真正意義上地檢驗學生的表達水平。根據(jù)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戶外寫生練習,一方面將學生與大自然進行融合,另一方面,讓學生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描述出大自然的環(huán)境,這就可以讓檢驗過程跳出教師的教學思維,讓課外活動真正發(fā)生效力。
開展主體性質活動,增加家長在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參與感。學生的語文教學是需要家長進行配合的,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只是理論性指導,更多地需要家長與學生進行互動,將語文學習轉變?yōu)橐粋€實踐性過程。開展親子主題活動,可以將家長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家長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識,便于日后對學生的教導。讓學生與家長共同了解語文的教育體系,在語文教師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讓家長幫助補充,完成對小學生的基本教學情況,從家庭角度增強語文教學環(huán)境。
四、 總結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長期的教學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教學情況進行調整?,F(xiàn)階段的語文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師與教材的特性,使學生的語文思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筆者將學生的課內語文學習與課外語文學習進行合理地連接。將課外語文學習分為課外閱讀與課外活動兩個方面,將靜態(tài)教學與動態(tài)教學相互結合,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既保持高集中度,又吸收了更多的語文知識,綜合性地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小學教師的整體語文教學計劃。
作者簡介:
徐敏,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金寨縣梅山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