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遺視閾下閩南“彩球舞”的傳承發(fā)展探究

      2019-02-17 10:41郭鋒
      藝苑 2019年6期
      關鍵詞:傳承發(fā)展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郭鋒

      【摘要】 彩球舞”是閩南獨具特色的代表性舞蹈之一,該舞種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審美價值。但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發(fā)生變化,“彩球舞”自身生存的土壤和環(huán)境也發(fā)生改變,這種藝術形式逐漸與人們疏遠,其傳統(tǒng)表演技藝頻臨消失。本文以非遺的視閾對該舞種進行關照,剖析其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困境,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以期對其傳承和發(fā)展具有參考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彩球舞”;傳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7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閩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舞蹈文化遺產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與中原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與寶島臺灣也有著文緣、地緣、血緣的關系。而閩南“彩球舞”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獨具特色的藝術審美形態(tài)特征成為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海外華僑連接精神情感的紐帶,它以身體的活態(tài)記憶傳承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如今,在傳承與發(fā)展閩南舞蹈文化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境,我們必須立足當下,集思廣益,匯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找到應對策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意義,因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xù)歷史文脈、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一、閩南“彩球舞”傳承發(fā)展的價值

      “彩球舞”又名“踢球”“碰球”“貢球”,它主要流行于福建南部的泉州、廈門、漳州等地,在中國臺灣省以及東南亞各國閩南籍華僑旅居的地區(qū)也很盛行?!安是蛭琛笔仟毦唛}南風情的一種代表性民間舞蹈之一,它多在迎神賽會、喜慶婚喪、逢年過節(jié)等場合表演,此外,其表演形式又與泉州梨園戲、高甲戲、南少林武術等文化藝術形式相融相交,互生共存,成為具有閩南典型文化符號意義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一)歷史文化價值

      “彩球舞”的歷史之悠久,傳承之久遠是其它舞種無法比擬的。關于“彩球舞”起源,《史記·蘇秦列傳第九》引劉向《別錄》載:“蹴鞠,黃帝所造?;蛟破鹩趹?zhàn)國,古代蹋蹴以為戲?!崩顣P《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四載:“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據(jù)以上文字記載可知,“蹴鞠”最早起源于黃帝時代,兼有為軍事服務的功能,作為一種軍事工具多用在練兵打仗、訓練戰(zhàn)士實操能力上?!稇?zhàn)國策·齊策》載:“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可見,在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fā)展成為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方式?!磅砭稀痹跐h時和“百戲”融為一體。漢畫像石中就繪有兩人在建鼓舞時,邊擊鼓邊用腳踢和膝頂蹴鞠(圖1)。這說明在漢代時,蹴鞠已經發(fā)展為一種有樂器伴奏的綜合表演形式。這種游樂的表演形式除受男子喜愛外,也非常受女子青睞。如,漢代啟母闕“女子蹴鞠”圖(圖2)中,中間一女子頭梳挽高髻,雙腳跳起,旁踢球,其長袖翻飛,舞姿輕盈飄逸,女子兩旁有樂師擊鼓伴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蹴鞠”的表演呈現(xiàn)三種類型:一是現(xiàn)代足球的雛形;二是在游戲中嬉戲娛樂;三是通過與音樂和舞蹈的結合而產生一種綜合藝術表演形式。

      閩南“彩球舞”的成型與發(fā)展有其客觀的歷史原因。由于南宋政權將南外宗正司遷入閩南,大批皇家宗子紛紛來閩,同時也帶來了眾多原屬宮廷的歌舞技藝形式,他們終日“夜飲妝戲,提傀儡以娛賓……學歌唱戲舞”等,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閩南民間歌舞、戲曲等藝術形式的繁榮和發(fā)展。尤其是在宋末元初,由于3000趙宋宗子被殺,大批原屬皇室貴族的藝人流入民間,更加快了閩南民間歌舞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這樣,“蹴鞠”扎根在閩南的文化土壤中與戲曲相融相交、互生共長,逐漸形成了獨具閩南特色的“彩球舞”。

      “彩球舞”作為具有閩南舞蹈符號意義的代表性舞種之一,其產生的歷史之悠久、風格之古樸、技藝之精湛、文化意蘊之深厚,為我們認識中國舞蹈的演變、發(fā)展軌跡提供了活態(tài)的佐證材料。

      (二)審美價值

      1.戲舞相生,意韻長存

      “彩球舞”的人物形象和舞蹈語匯吸收借鑒了閩南戲曲元素。閩南“彩球舞”一般為男舞球手一人,彩婆一人,彩嫻(青年女子)四或十名左右,它通過人物之間相互爭球、踢球、頂球等動作,細膩生動地表現(xiàn)了男球手舞球,少女和彩婆踢球、搶球等熱烈歡快的場面。閩南“彩球舞”中的戲曲要素,是對生活動作的高度凝練和抽象化,其舞蹈動作中的穿手、眼、身法、步和彩婆、小旦的動作,非常巧妙地融入了戲曲中的“科步”范式,體現(xiàn)出鮮明的閩南特色和獨具風采的藝術個性。如梨園戲折子戲中《鄭元和與李亞仙》和高甲戲《搶盧俊義》中均有“彩球舞”的場面?!安是蛭琛敝械奈枞诵蜗?,如男球手、彩婆、少女花旦都源于戲曲,其表演動作也多以梨園戲中的“科”的形式穿插其中,如,如彩嫻的動作“垂手行”,舞者雙手垂于胯兩旁,拇、食指相捏,另三指自然翹起[1]78,這個手型就是借鑒了梨園戲中的“螃蟹手”的手姿造型。再如,泉州高甲戲以“丑舞”表演見長,其表演特點詼諧逗樂,妙趣橫生,“踢球舞”中加入“彩婆”或稱“丑婆”一角及其動作語言,表演時做“吸嘴”“翹嘴”“扁嘴”“頭拱球”“背接球”等動作,詼諧戲謔,成為閩南當?shù)厝搜潘坠操p、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

      觀眾在觀賞“彩球舞”的表演中,既能感受其中閩南戲曲的清麗典雅、端莊俊秀之美,又可在其中欣賞到“彩婆”的滑稽戲謔以丑為美、男球手挺拔矯健的陽剛之美、小旦的熱情活潑的靈動之美。以上這些個性鮮明的審美形態(tài)要素共同構成了閩南“彩球舞”風采獨具、意蘊悠遠的美學意蘊。

      2.舞武相融,引人入勝

      舞蹈和武術雖然作為兩種文化藝術形式而存在,但從歷史文化角度來看,兩者有著非常親密的關系,可謂“舞武不分家”。閩南“彩球舞”的產生和發(fā)展除了與梨園戲、高甲戲互為共生外,它還吸收借鑒了南少林中的武術動作?!安是蛭琛敝兴厩蚴值膭幼骶臀樟四仙倭治湫g元素,如,“三股叉”本是南少林器械之一,“彩球舞”將其吸收融合成為了自身表演的標志性動作之一,把“三股叉”武術中的放收、伸縮、翻轉、跳騰等動作加工演繹成了抖球、滾球、顛球、晃球等表演形式。武術元素的加入豐富了閩南“彩球舞”的表現(xiàn)力,所謂“無技不成藝”,正是武術技藝元素的融合加強了“彩球舞”的技藝性表現(xiàn),擴展了其舞蹈語匯的表達,使其更具欣賞性和藝術性?!安是蛭琛敝小翱罩袙伹颉薄氨侈D球”“背滾球”“身滑球”等技藝,讓觀眾感受到了其技藝的精湛高超和引人入勝,使他們從內心感到愉悅和驚嘆,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審美鑒賞力和藝術感知能力。

      3.樂舞和鳴,風采獨具

      南音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其音樂風格古樸典雅、旋律優(yōu)美流暢、節(jié)奏徐緩舒展、情緒和諧安祥。欣賞南音,能讓人陶醉于它的曲詞意境之中,頓時忘卻世俗喧囂,超然物外,身心沉浸于舒暢愉悅之境界,達圓通融洽、溫磬祥和之境地。[2]9而“彩球舞”伴奏樂隊經常使用南音樂隊和拾音樂隊,舞蹈音樂以閩南小曲《紅燈歌》為主,采曲聯(lián)曲體形式,其中打擊樂極富戲劇色彩,唱詞點明元宵佳節(jié)的喜慶歡樂。其伴奏樂器有洞簫、南琶、月琴、二胡、小叫、響鐘、響盞等 [3]139,伴奏曲譜有《梅花串》《翁姨疊》等多種曲牌,都屬于流傳古遠的傳統(tǒng)曲牌。閩南“彩球舞”中戲曲的科步范式在南音的伴奏下,格調高雅、風格清新別致、氣氛熱烈活潑,樂與舞的相融達到了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完美和諧統(tǒng)一,表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意蘊,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和審美價值,使其以獨特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成為當?shù)匕傩兆放鹾拖矏鄣乃囆g形式。

      “彩球舞”除憑借自身的藝術特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之外,由于它主要流行于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地域、中國臺灣省以及東南亞各國閩南籍華僑旅居的地區(qū),雖在不同的時空地域上演,但兩岸同胞及海外僑胞都以身體文化符號活態(tài)傳承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舞蹈文化,表達著共同的情感與審美訴求,因此,它更是連接閩臺及海外華僑情感與精神的紐帶。

      二、閩南“彩球舞”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困境

      “彩球舞”從起源到發(fā)展成型,再到與閩南戲曲相互融合趨向成熟,它是扎根在閩南文化土壤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閩南肥沃的文化土壤為其成長和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料。20世紀50年代,經民間藝人吳孝曾、張子賢、郭金鎖等人對“彩球舞”進行整理改編,才使得“彩球舞”從民間原生態(tài)的形式走向了舞臺化、劇場化。經老一輩加工改造后的“彩球舞”,結構嚴謹,動作豪放,隊形變化流暢優(yōu)美,音樂色彩鮮明突出,風格樸質明朗,更具有濃郁的福建閩南特色,因而深受群眾喜愛。其中,筆者的父親郭金鎖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曾兩次應邀晉京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主席、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獻演并獲獎,同時還搬上銀幕,蜚聲全國。2005年,泉州“彩球舞”獲批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彩球舞”開始作為一種舞蹈文化受到政府部門的保護和重視。目前,關于“彩球舞”的傳承人有省級1人、市級1人。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彩球舞”自身的生存土壤和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人們與這種優(yōu)秀的舞蹈文化開始逐漸疏遠,其傳承與發(fā)展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亟待解決。作為“彩球舞”的傳承人,筆者在傳承和發(fā)展“彩球舞”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其演出形式由民間自發(fā)組織,結構松散,資金缺乏

      民間舞是根植于大眾之中、由人們集體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民間是民間舞生存的肥沃土壤,也是民間舞蹈自覺傳承和傳播發(fā)展的地域空間?!安是蛭琛痹诿耖g常常是以逢年過節(jié)、喜慶典禮、迎神賽會演出的方式進行,這種民間自發(fā)的形式往往沒有嚴密的組織,多是社區(qū)舞蹈愛好者的熱心活動,其演出的服裝道具及交通費用多是自討腰包,結構比較松散,資金沒法得到保障,演出人員在時間上也難以得到保證。這些民間自發(fā)的組織,最終多會走向自生自滅的局面。

      (二)傳承人青黃不接,高超技藝近乎消失

      近些年在“彩球舞”的傳承上遇到了一些困難,那些曾經活躍在舞臺上的表演人員,因年齡問題漸漸淡出舞臺,而年輕的后繼者尚還稚嫩,傳承人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各種文化形態(tài)和娛樂方式的涌現(xiàn)與沖擊,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傳統(tǒng)藝術的欣賞群體,讓民間舞蹈的發(fā)展陷入困境。傳統(tǒng)的“彩球舞”融入梨園戲曲科步身段、表情,從而形成了“前抬腿勾腳踢球”“前吸腿膝頂球”“雙托掌位手碰球”“斜探海跳踢球”“旁雙臂位肘頂球”“擺肩頭頂球”等一套戲球的表演動作。男性球手動作在長期的發(fā)展中也形成了“蹲檔步繞身滾球”“前點地滑棍踢球”“大八字步背掄花”“大八字步空中拋甩球”“前抬腿腿下繞球”等獨具特色的高難技術動作。然而,由于現(xiàn)在各村的年輕人忙于外出打工,學習、玩味舞蹈的時間較少,因而,“彩球舞”中女性踢球的動作越來越簡化,簡化到只保留七拍一停的“手碰球”動作,表演的內容也越來越簡單,小旦與丑婆搶球、爭球、戲球的動作也都被調整簡化了。由于表演內容簡化,男性球手動作也就只需要“轉拋球”等骨干動作就夠表演了。[4]205師徒傳承良莠不齊,加上技高藝精的老藝師由于生計原因,或多年歇業(yè)、薪火難續(xù),或人亡藝絕、后繼無人,這樣就使傳統(tǒng)技藝和創(chuàng)新精神日趨沒落。

      (三)由于審美觀的變化,對傳統(tǒng)文化重視度不夠

      近年來,隨著街舞、爵士等流行舞蹈的盛行,使得年輕一代對本土傳統(tǒng)舞蹈更加疏遠;再者,由于社會發(fā)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彩球舞”藝術依附的民間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民俗活動大大減少;各種新媒體和外來文化及網絡等的沖擊和影響,也吸引了大部分年輕觀眾和群體。人們的審美方式在多元中不斷發(fā)生變化,逐漸認為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不夠時尚,甚至有點土。殊不知,真正傳統(tǒng)民間舞蹈蘊藏著優(yōu)質的文化基因。因此,如何傳承發(fā)展閩南“彩球舞”,是當前學者和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傳承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唯有堅持傳承與發(fā)展并重的理念,將“彩球舞”這一“活化石”在當今社會“激活”,建立符合當下人們審美需要的發(fā)展路徑,才能將“彩球舞”在當代社會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才能真正將其優(yōu)質的文化基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三、閩南“彩球舞”傳承和發(fā)展的策略

      (一)建立地域高校聯(lián)盟,建立傳承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核心的實施措施就是如何繼承的問題。傳承傳統(tǒng)的舞蹈文化藝術是我們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繼承,就不可能很好地創(chuàng)新,而其傳承創(chuàng)新的主體是學校教育。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主要陣地。只有在國民教育中對青年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護意識,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才不會在全球化的時代被湮沒。[3]306

      地方性高校在傳承發(fā)展地域特色舞蹈文化資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一直重視和關心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學院長期以來注重區(qū)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自2012年以來,學院確定了“非遺傳承、產教融合”的辦學特色,將非遺傳承融入到專業(yè)建設中,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才;2013年,學院獲得國家非遺保護中心授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yǎng)基地”;2015年被文化部確定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院校;2016年、2017年被文化部、教育部確定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參與院校之一。2017年,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牽頭建立了以福建師范大學、泉州師范學院、華僑大學、集美大學、陽光學院等地方高校舞蹈專業(yè)教師為主體的福建民間舞蹈的傳承譜系,組合建立起了福建省內舞蹈編導、舞蹈教學、舞蹈表演、舞蹈理論研究“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結構模式,并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成立了專門的傳承傳習所,聘請郭金鎖等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定期授課,傳授閩南民間舞蹈。福建省地方高校通過強強聯(lián)合,建立兄弟聯(lián)盟,發(fā)揮地域資源優(yōu)勢,整合發(fā)展全省高校和院團的舞蹈專業(yè)力量,深度整理挖掘優(yōu)秀的福建民間舞蹈素材,為福建民間舞蹈培養(yǎng)高、精、尖的傳承人才。

      (二)開發(fā)優(yōu)質教材,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教材是展現(xiàn)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方法的依據(jù)與載體,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它在保證教學質量、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高等教育,首先應該研究高校教材的建設,因此,如何建設出版閩南民間舞蹈優(yōu)秀精品教材,是傳承發(fā)展閩南舞蹈文化的重要任務。2008年,筆者的父親郭金鎖先生與黃明珠教授合著了《閩南民間舞蹈教程》,此書一經出版便獲得了舞蹈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王耀華先生在該書的序中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將其譽為“福建民間舞蹈的活字典”,認為是“大陸唯一掌握閩南民間舞蹈的傳人”郭金鎖先生六十年跳、演、教閩南民間舞蹈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該書的出版是發(fā)掘、整理、保護非物資文化遺產的一次成功實踐,是深入推進學術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一項可喜成果,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和擴大讀者學習、領悟閩南民間舞蹈的一個使用藍本,該教材對閩南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18年,在《閩南民間舞蹈教程》出版十年后,筆者與林松偉教授合著《福建民間舞蹈教程》,這是筆者多年來教學實踐工作的回顧與總結,也是筆者對傳承和發(fā)展福建民間舞蹈所做的微薄貢獻,更是筆者作為第二代閩南民間舞蹈非遺傳承人的實踐生成理論經驗總結的大膽探索與嘗試。

      有了指定教材,在具體實施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完善教學內容,保障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所以,在講授“彩球舞”的過程中,筆者非常注重教學方法,認為大學的學習教育,不僅是技能訓練,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對傳統(tǒng)舞蹈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會播放一些“彩球舞”的經典劇目,以情景導入的方式讓學生對“彩球舞”的歷史沿革和風格特色有直觀的了解,以便在日后課堂中更好地掌握技能;在動作講解部分,筆者會采取集中授課、分組練習的方式進行,在傳統(tǒng)的口傳身授法、鏡光學習法中有序超前,以啟發(fā)式教學傳遞知識;在訓練部分,筆者從男球手的抖球、滾球和彩婆的表演三方面的主干動作開始訓練,直至完成組合訓練來結束。如,在傳統(tǒng)的“彩球舞”中,女子部分分為彩婆及十來名花旦進行表演,動作和韻律較為單一,為了更好地傳習和豐富教學,筆者將花旦與彩婆融為一體,讓其在戲曲舞蹈嚴謹規(guī)范的科班傳承中不斷充實、發(fā)展及完善,創(chuàng)造性地從閩南彩婆動作元素、風格特性中提煉出要素,以閩南木偶戲、剪紙偶、布袋偶中的松、靈、巧動作,高甲戲、梨園戲的俏、雅、逗的韻律來進行訓練。

      學生們在通過針對性的知識講解和動作訓練后,能掌握“彩球舞”的風格元素和動作要領,從而達到課堂與表演相結合、編創(chuàng)綜合表演相組合的最佳效果。這種教學既保留了傳統(tǒng)“彩球舞”的精神底蘊,又通過加入新穎的踢球、頂球、打球等動態(tài)韻律,大幅度提高了其欣賞價值,真正做到了對福建民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三)建立“政、社、學、研”為一體的傳承發(fā)展模式

      王耀華先生在《中國南音的保護與傳承》一文中談到南音的保護與傳承時說:“‘政、社、學、研的積極互動保證了南音傳承的可持續(xù)性?!薄罢本褪钦?,“社”就是社會,“學”就是學校(教育界) ,“研”就是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其實,“政、社、學、研”為一體的發(fā)展模式同樣也適合閩南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閩南“彩球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未來的發(fā)展需要有關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方針政策來為其主導發(fā)展方向、籌措經費、提供物質保障,并為社會自發(fā)組織和群體提供資金保障,對一些年邁的老藝人進行生活上的補貼和照顧,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讓其在民俗文化的空間和土壤中自然、健康、良好地發(fā)展;同時,更需要學校和教育界作為傳承主力軍,在教學、科研、創(chuàng)作、表演上發(fā)揮作用;還需要相關專業(yè)學術研究機構提供理論支撐,從歷史和非遺的角度做深度的理論研究,提煉其精神文化內涵,更好地指導其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總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閩南“彩球舞”,其未來的發(fā)展需要“政、社、學、研”合力,才能使這種具有閩南符號意義的舞蹈彰顯生命活力,在現(xiàn)代化的浪潮中,依然能適應環(huán)境,獨具審美風韻,讓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傳承發(fā)展下去(圖3)。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北Wo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基礎。閩南“彩球舞”自2005年獲批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受到各級政府部門和業(yè)界人士的高度重視,無論是在認識上或是在行動上,都為其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閩南“彩球舞”是我國優(yōu)秀舞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閩南人的歷史文化記憶,是閩南人與臺灣同胞及海外華僑情感聯(lián)系的精神紐帶,它以身體的記憶烙印在彼此的心靈深處,它是舞蹈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養(yǎng)料,更是情感與精神信仰的發(fā)源地。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fā)生變化,唯有多方合力,共同保護,協(xié)力發(fā)展,才能讓這種“活化石”一樣的優(yōu)秀舞蹈藝術更快、更好地傳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6.

      [2]王耀華.中國南音的保護與傳承[J].福建藝術,2008(1).

      [3]《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中華舞蹈志·福建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4]黃明珠.閩南傳統(tǒng)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傳承發(fā)展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淺論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
      民族聲樂創(chuàng)新教學與賀州瑤族民歌傳承初探
      淺談湖南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
      淺析甘肅清水縣軒轅鼓舞的風格特征
      閩南少年
      白银市| 延边| 宜昌市| 郁南县| 棋牌| 工布江达县| 仁化县| 霸州市| 扎兰屯市| 那曲县| 青州市| 祥云县| 体育| 靖安县| 合山市| 静宁县| 定襄县| 徐州市| 福鼎市| 耒阳市| 高要市| 中西区| 朔州市| 古田县| 泉州市| 榆社县| 林周县| 砀山县| 陇川县| 巩留县| 康乐县| 衡阳县| 石嘴山市| 深水埗区| 吴旗县| 巴中市| 浦城县| 房产| 江孜县| 尚志市|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