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煒,趙際平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35; 2. 北京平谷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12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屬慢性胃炎的一種,以胃黏膜發(fā)生萎縮、固有腺體減少甚則消失為主要改變。 其中中重度腸上皮化生或(和)異型增生的患者容易轉變成癌癥[1]。筆者自2014年開始關注CAG患者的經絡狀態(tài),試圖從經絡的視角觀察CAG的病因病機及針灸治療方法。
通過張貼海報與網(wǎng)絡招募患者61例,男19例(31.15%),女42例(68.85%),觀察時間自2014年6月—2015年1月,依托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yī)醫(yī)院針灸門診、消化門診、東直門醫(yī)院消化門診,年齡分布如表1。
表1 患者年齡分布
①年齡在≤70歲≥20歲;②確診為萎縮性胃炎,有近半年的胃鏡結果,有病理診斷;③入組前沒有接受針灸、刮痧等經絡調整;④自愿加入研究,并簽訂好知情同意書。
①胃部做過一半以上的切除手術者;②四肢經絡循行線上有大于1 cm以上瘢痕者;③肢體有殘肢者;④合并重大疾病如中風及臟器功能衰竭者;⑤有認知功能障礙包括精神障礙者;⑥孕婦及哺乳期者;⑦對金屬過敏者。
應用八十道經絡能量測定儀(廣東佛山取經科技有限公司,機型:LDS-HMP5,專利號:ZL201620466447.2)對61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做檢測,根據(jù)檢測結果確定經絡的異常。
取穴及操作方法:大椎穴作為1個參考點,手足24個井穴、原穴、奇經八脈在手足的穴位等共80個測試點,每個測試點用透氣皮膚膠帶(2 cm×1 cm)將金屬電極片(耳挖勺狀,直徑2 mm)固定好,之后用導線連通八十道經絡能量測定儀上。讓患者仰臥于床上,保持安靜,操作者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1~5 min左右,獲得數(shù)據(jù)結果。
每個入組患者通過上述檢測1次,獲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通過測試點獲得的數(shù)據(jù)為經過數(shù)學軟件處理后的皮膚電阻值,該數(shù)值克服了電極的壓力大小、患者的情況等導致的電阻值不穩(wěn)定的問題。儀器發(fā)明者通過多年研究成功通過該特定的數(shù)學軟件模型處理皮膚電阻數(shù)值,檢測數(shù)據(jù)反應了身體80穴位能量高低,經過檢測獲得左右手足的穴位能量值,該值有正負的表達,規(guī)定超過±10的值為異常結果。
所有檢測獲得的61例患者的檢測值輸入Excel表,通過Excel表進行排序處理獲得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
61例患者井穴:左側半數(shù)或半數(shù)以上患者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手厥陰心包脈為實象表現(xiàn);足六經、手太陽小腸經表現(xiàn)虛象;右側以手六經實象、足六經虛象為表現(xiàn)。原穴:左側半數(shù)或半數(shù)以上患者手太陰、手陽明、手厥陰、手少陰、手太陽為實象表現(xiàn);足陽明、足厥陰、足少陽、足少陰、足太陽虛象;右側以手六經實象、足六經虛象為表現(xiàn)。見表2。
表2 患者經絡分布(人次)
井穴:左側經脈表現(xiàn)實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為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左側經脈表現(xiàn)虛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為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手少陰心、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見圖1。
井穴:右側經脈表現(xiàn)實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太陰脾;右側經脈表現(xiàn)虛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足太陰脾、足少陽膽、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陰腎、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見圖2。
原穴:左側經脈表現(xiàn)實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左側經脈表現(xiàn)虛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足太陰脾、手少陽三焦、手太陽小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見圖3。
原穴:右側經脈表現(xiàn)實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手少陽三焦、手太陽小腸、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足陽明胃、足少陽膽;右側經脈表現(xiàn)虛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陰腎、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手太陽小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見圖4。
圖1 左側井穴排序
圖2 右側井穴排序
圖3 左側原穴排序
圖4 右側原穴排序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yī)學“胃脘痛”“吞酸”“痞滿”“嘈雜”“腹脹”等范疇。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認為胃脘痛的主要病機是胃的氣機壅滯、胃失和降所致,辨證主要涉及肝、脾、胃,針灸取穴主穴為中脘、內關、足三里及公孫,加減涉及胃、肝、脾、任脈、太陽背俞穴及少陰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臨床采用針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結果顯示可獲得一定療效[3], 針刺的方法多為經驗取穴或基于臟腑辨證取穴, 在一系列主穴的基礎上,根據(jù)辨證,進行加減。如李建中等[4]對3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自身前后對照研究,采用辨證分型針灸治療的方式:①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型;②肝胃不和、郁火燥熱型;③胃陰不足、血瘀絡脈型;④脾虛肝郁、氣失和降型。針灸選穴在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的基礎上,分別加膈俞、氣海、血海;太沖、內關、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太沖、公孫。經治療后97.02%癥狀消失,胃內胃酸、胃蛋白酶、血中前列腺素E分別減少78%、52%和39%,胃泌素釋放增加56%。胃鏡下改變?yōu)椋赫衬は袤w增多,粘膜增厚呈充血狀,顆粒結節(jié)消失,腸上皮化生消失??傆行士蛇_89.7%。
綜上目前針刺治療該病,無論是指南還是教科書抑或各位學者的研究針灸取穴涉及的經絡穴位多是脾、胃、肝、心包、督脈、任脈、太陽膀胱背俞穴等,較少用到其它正經經脈及奇經八脈。
本課題組在2014年開始通過對61例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經絡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了萎縮性胃炎的經絡表達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不同于教科書與指南的一些經絡的表達。
從表2可知,井穴表達的是上實下虛,手經為實象,足經為虛象。從圖1~2可知,左右的經脈表達也有程度的差異,左側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手厥陰心包脈為實象,足六經、手太陽小腸經表現(xiàn)虛象。右側以手六經實象,足六經虛象為表現(xiàn)。可以看出在右側的經脈涉及的病變經絡更多,而上下分離的程度也更大。
從表2可知,原穴的表達類似井穴也是上實下虛,左右不同。從圖3~4可知,原穴的左側上實較井穴為重,左側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共5條經脈超半數(shù)為實象表現(xiàn);而下虛較井穴少了足太陰脾與手太陽小腸。右側原穴同井穴均為手六經實象、足六經虛象。由此也可以看到,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原穴狀態(tài)的異常大于井穴的異常。
通過檢索文獻發(fā)現(xiàn),對萎縮性胃炎的認識總離不開脾、胃、腎三臟,在氣血的層面的認識。如鄧鐵濤教授認為[5],萎縮性胃炎實為本虛標實的虛損證,主要由脾失健運、胃陰虧虛致痰阻濕遏、胃絡瘀阻失于濡養(yǎng),導致胃腺體萎縮。王氏等[6]提出,脾腎不足,邪羈入絡,導致胃絡瘀阻、胃固有腺體萎縮。也有研究表明[7],腺體萎縮的病性以實證為主,實中夾虛,病位主要在胃,邪實以氣滯為主,本虛以胃陰不足為主;腸上皮化生病性以虛為主,虛中夾實,病位在脾、腎,正虛以脾腎兩虛為主,邪實以瘀阻為主;異型增生病性為虛實夾雜,病位在腎、胃,正虛以腎虛為主,邪實以瘀血為主[8]。PLGC在形成過程中伴隨著復雜的虛實轉化,因而活血化瘀、滌痰通絡應貫穿其治療始終。
通過經絡檢測(見圖1~4)足少陽膽在原穴表達上排序左右均為第一的異常表現(xiàn),在右側井穴排序第2異常,左側井穴第4異常;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不論左右的井原穴均表達排序前兩位的異常。由此可以提示,萎縮性胃炎患者足少陽膽、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的異常很嚴重,針灸治療該類患者要考慮到這些經脈。
本課題組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疾病發(fā)生有一定規(guī)律,但是指導針灸選經取穴一定要通過經絡診察[9]。通過經絡診察可以認識經絡[10],發(fā)現(xiàn)導致病變的經絡,進而調整經絡,達到治病的目的。
61例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經絡檢測提示左右井穴與原穴均為上實下虛的表達,其中以足少陽膽、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的經絡異常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