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方法論意義的探索

      2019-02-19 01:31:42康曉靜李廣平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19年7期
      關鍵詞:福利資本主義資本

      康曉靜 李廣平

      一、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形成

      從20世紀60年代起,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成為當代政治學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重大趨勢,波朗查斯于1968年出版了《政治權力和社會階級》一書,奠定了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基礎。英國社會主義學者密里本德于1969年出版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一書,成為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法國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列斐伏爾在1976年出版《論國家》一書,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進行了詳盡闡釋,嘗試將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系統(tǒng)化,并將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消滅階級理論、國家消亡理論、打碎舊的官僚國家機器理論視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核心問題。阿爾杜塞雖然沒有系統(tǒng)地探究國家問題,但在1970年法共刊物《思想》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意識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論文,提出了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概念。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哈貝馬斯、奧菲等人深入研究了“福利國家”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進入了新階段。斯考切坡提出了國家自主性理論,推動了政治學中“回歸國家學派”的形成,并最終促成了“國家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形成。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杰索普于1982年出版了《資本主義國家》一書,該書可以看作是20世紀60—70年代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復興第一次浪潮的集大成者。2002年,杰索普又出版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未來》一書,并提出了“國家治理”概念和“元治理”概念,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在新世紀的進一步復興與發(fā)展。

      二、工具主義還是結構主義:對國家進行階級分析的兩種范式

      英國杰出的社會主義或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密里本德所創(chuàng)立的工具主義國家理論,出自《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一書。該書在20世紀70年代的主流政治學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羅斯指出,此書使“國家”概念重新回歸到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范疇,其他任何單行本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難望其項背。它是用階級理論分析現(xiàn)代國家階級本質的首要范式,主要論點是:“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見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是一個擁有和控制生產資料,憑借給予它的經(jīng)濟權力這一優(yōu)勢把國家作為它統(tǒng)治社會的工具的階級”①。

      密里本德通過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對上述論點進行了論證:資產階級在現(xiàn)實中是指占據(jù)公司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階級人群,如美國當?shù)刭Y產階級的所有焦點都聚集在50家最大的金融組織和 500家最大的非金融公司上,這些人在美國社會中的比例不到10%。這些經(jīng)濟上占據(jù)主導地位的階級除了享有美國社會的大部分權力外,還占有部分其他階級無權享有的權力。資產階級所擁有的決定性的政治權力及其在經(jīng)濟生活領域中所占有的主控地位確保了該階級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定環(huán)境中在政治上的決策權。②資產階級通過國家,即通過占領政府、行政機構、強制性機構和其他國家機構中的領導地位來鞏固其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因此他們所掌握的職位數(shù)目便成為衡量其統(tǒng)治地位的標志。而一系列特殊的組織機構聚集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構成了國家系統(tǒng)。國家系統(tǒng)由五個具體的元素構成,每個元素又由一些特定的單元組成。這些單元包括政府部門、武裝部門、行政管理部門、警察部門、司法部門等。

      但是密里本德認為,“獲取了政府的權力就等同于攫取了國家的權力”③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政府或許能成功地控制議會,但這并不代表它能夠同樣地掌控武裝力量。如密里本德所指出的,“政府雖然在名義上可以代表國家并得到國家權力的若干授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能有效地掌控權力”④?!斑@些機構本身含有國家權力,因此在每個機構中占有領導地位的人就有能力用這些機構來發(fā)揮國家的權力”⑤。

      盡管密里本德在他的分析中極力強調統(tǒng)治階級掌權的重要性,但他又認為,大多數(shù)發(fā)達資產階級國家并沒有獲得對政府的絕對控制權。密里本德經(jīng)常引用考茨基的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資產階級雖然是執(zhí)政方,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真正掌握了統(tǒng)治社會的工具,國家仍具有相對自主性。國家的相對自主性概念來自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固有觀點,密里本德對此進行了說明并指出,不能認為只有波朗查斯才談論國家的相對自主性。這種自主性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機構與治理機構、官僚機構的分離以及后者權勢的擴大、國家各項決策權逐漸向治理機構、科層機構的轉移、集中之勢。

      結構主義國家理論是用階級理論方法分析國家的另一具體范式,其代表人物是波朗查斯。在1968年出版的《政治權力和社會階級》一書中,波朗查斯運用阿爾杜塞的“多元主義決定論”對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結構進行了分析。波朗查斯認為,一種社會形態(tài)是由幾種生產方式所構成的,其中,一種生產方式處于支配地位,它決定著該社會形態(tài)的性質。而這種生產方式又是由經(jīng)濟、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等多方面要素所構成的,其中經(jīng)濟要素起決定作用。生產方式和國家的關系通過結構產生關聯(lián)。資本主義國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一個“結構”,同時,其國家職能又受“結構”制約。波朗查斯明確指出,階級關系就是權力關系,權力關系的基礎就是生產關系。權力關系在經(jīng)濟方面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職能,在政治方面表現(xiàn)為政治職能,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表現(xiàn)為意識形態(tài)職能。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就是代表大眾階級的國家,以個人或“政治的人”的自由平等原則為中心。因此,從表面上看,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代表著整個社會的普遍利益。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霸主階級或領導權階級。資本主義“大眾國家”的主要矛盾在于,國家既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國家而存在,同時又要從國家中排除階級斗爭,因此,這種所謂的“全民國家”本身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國家。

      波朗查斯在國家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是詳細闡述了國家的相對獨立性。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是“相對自主”的機構,其自主性在于不受資產階級利益支配,其相對性在于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關系。波朗查斯認為,使政府成為資產階級執(zhí)行委員會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和文化,而不是個人的決定或行動。資本家要控制政府不一定非得自己直接參政不可。在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當資本家不直接參與時,政府的作用似乎可以發(fā)揮得更好。政府的官僚們應該為資本主義的總體利益著想,而不是顧及個別資本家的眼前利益。此外,這個“自主”的政府起著團結工人、鼓勵公民不進行革命及破壞階級斗爭的作用。波朗查斯的“國家相對自主性”論點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把資本主義控制國家機器與杰出人物控制國家機器這兩個問題區(qū)別開來了。雖然承認政府不受階級支配,但政府完全是由結構上的需要所決定的。它認為,除了‘革命’以外,一切都會‘不可避免地’被資產階級同化過去。雖然波朗查斯承認資產階級內部分化的事實,但是他認為,政府是一個以一種統(tǒng)一的方式來起作用的統(tǒng)一整體。這與我們所知道的政府干預經(jīng)濟的歷史肯定是相矛盾的。他既認為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不懂自己的長遠利益,同時又認為官僚們與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是一致的。他把政府從‘陰謀家’的工具變成了‘結構’的工具”⑥。

      三、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干預職能、機制的經(jīng)濟學分析

      各種新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流派,如資本邏輯學派、新李嘉圖主義學派、調節(jié)學派、社會結構積累學派,大多運用資本理論方法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和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運行進行了經(jīng)濟學分析。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如哈貝馬斯、馬爾庫塞、奧菲等人則對“福利國家”的運行進行了極為深刻的探索,調節(jié)學派和社會結構積累學派則嘗試對國家與資本主義的關系進行制度分析,將馬克思主義對國家的經(jīng)濟學分析擴張到社會學、政治學領域,使制度分析成為一種以經(jīng)濟分析為基礎的多元決定論分析框架。

      1.研究國家干預問題,即現(xiàn)代國家的特征、職能

      哈貝馬斯在談到“晚期資本主義”時指出,“在先進的資本國家出現(xiàn)了兩種引人注目的發(fā)展趨勢:國家的干預活動增強了,而這種干預活動必然保障制度的穩(wěn)定性”⑦。國家干預是國家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管理,表現(xiàn)為國家對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所進行的持續(xù)性調整。具體來說,一是促成國內壟斷大公司和國際壟斷大公司的形成,使商品、資本和勞動市場組織化,二是通過國家對市場職能上的漏洞進行干預,形成國家活動與資本主義經(jīng)濟之間的功能性關系。而隨著經(jīng)濟的增長,國家與經(jīng)濟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一起。

      由此出發(fā),哈貝馬斯對現(xiàn)代國家的特征與職能作了大量的論述:

      第一,現(xiàn)代國家具有對社會實現(xiàn)全面管理的能力,它不僅擁有一種較大的職能上的自治權力,而且在強大的職能專門化的范圍內,現(xiàn)代國家對市民和部分集團的管理能力也在提高,明顯地表現(xiàn)出行政管理獨立化因素。

      第二,現(xiàn)代國家表現(xiàn)出從單純地維持秩序職能向塑造建設職能的過渡趨勢。

      第三,國家干預形成對市場結構部分的補充和替代。

      第四,國家承擔保護、補償和平衡經(jīng)濟上軟弱的社會團體的職責,如勞動者、租賃者、消費者等等。

      第五,現(xiàn)代國家通過把科學技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工具,使政治統(tǒng)治具有消極的或非政治化的特征。

      第六,現(xiàn)代國家實行一體化,使政黨不再是階級的政黨,也不再是代表某些人利益的政黨。國家越來越多地向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的各個方面深度滲透,與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的相互融合或一體化越來越明顯,并逐步由國家與社會的分離走向國家社會一體化。

      奧菲等人將國家權力的職能具體地歸結為積累職能與民主合法性職能。首先,積累職能。國家的財政收入來自稅收,來自資本主義積累,因此,它致力于維持私人積累的政治條件。其次,民主合法性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權力在形式上由民主制原則來決定,在實質上由資本主義積累過程來決定并為其服務。

      2.探討現(xiàn)代國家與資本積累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

      國家壟斷資本學派和資本邏輯學派,都試圖從資本主義積累運動本身來解釋國家的干預活動。資本邏輯學派的代表人物耶夫在其1973年發(fā)表的《馬克思的危機、資本和國家理論》中談到資本主義危機與平均利潤率遞減的原理。耶夫認為,利潤率下降的同時必然產生一系列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因素,危機和國家干預是作為抗擊利潤率下降的因素而產生的。在資本積累過剩的情況下,國家干預是為了吸納過剩資本、阻止利潤率下降。這一觀點和凱恩斯的看法是一致的。凱恩斯為了應對有效需求不足,解決失業(yè)、生產能力過剩等嚴重問題,主張國家通過赤字財政和貨幣的流動性調控,減少資本積累過剩。

      法國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家博卡拉也持相同觀點。他依據(jù)資本積累過剩和平均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揭示了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干預經(jīng)濟的必然性。他們認為,在平均利潤率趨于下降的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資本過剩的結果。資本過剩實質上是資本積累過剩。為了解決資本過剩,通常采用資本貶值的方式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進行干預,以緩解私人壟斷資本由于資本積累過剩而造成的重重困難。國有企業(yè)的資本利潤率往往低于平均利潤率,甚至是“虧本經(jīng)營”,這樣,貶值的國家資本對提高大的私人壟斷集團的利潤率就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國家投資通過給壟斷組織以各種資助來促進私人資本積累,通過承擔某些職責來促進一部分社會資本不可避免地加速貶值,以提高壟斷資本的盈利水平。

      四、奧菲對福利國家悖論的分析

      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奧菲在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對現(xiàn)代福利國家矛盾的分析并提出了著名的“奧菲悖論”。悖論指出,福利國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以維持正常運作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但是因其對資本主義體系具有破壞性影響,因此無法與資本主義體系共存。盡管資本主義不能與福利國家共存,但資本主義不能沒有福利國家。

      1.資本主義不能沒有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是資本主義體系存在及運作的必要條件,具有維護資本主義積累、維持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關系的基本功能。資本主義經(jīng)濟存在商品交換形式癱瘓的趨勢,勞動力、資本無法在資本主義經(jīng)濟過程中順利地實現(xiàn)商品交換關系,存在著大量勞動力和資本被驅逐出市場、無法實現(xiàn)交換關系,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商品價值的問題。比如,勞動者的失業(yè)意味著勞動力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資本找不到投資的出路意味著資本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當作為資本主義經(jīng)濟過程基本要素的勞動力、資本無法實現(xiàn)自身的商品形式、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時,資本積累過程就不可能實現(xiàn)了。

      顯然,所謂商品交換形式癱瘓本質上是資本積累過?;蛴行枨蟛蛔恪V荚诰S護資本積累過程的福利國家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多的機會,來保證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力和資本能夠在市場交換關系中實現(xiàn)自己的商品形式,實現(xiàn)商品交換關系,消除多余的資本和生產。其一,國家通過教育培訓政策改善勞動者的適應能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的銷售能力,使被排除出市場的失業(yè)者重新回到市場。其二,國家通過資本和產品市場的研究和發(fā)展政策,以及地區(qū)發(fā)展政策等,促進資本和產品的銷售能力提高。其三,國家還對那些難以在商品交換關系中求得生存的特定經(jīng)濟給予特定支持,提高這些領域的現(xiàn)代化程度,使之能成為適于銷售的商品。福利國家的這些政策、措施都是為了維持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關系,為了消化或吸納越來越多的剩余生產力、剩余資本和閉置生產力、閉置資本,以期經(jīng)濟增長具有可持續(xù)性,資本積累具有可持續(xù)性。

      福利制度是現(xiàn)代資本勞動力再生產的制度化形式,是統(tǒng)治合法化的基礎。勞動力商品與其他商品不一樣,勞動力是不能與它的主人身體相分離的,一個人只有在被人雇傭、進入商品交換關系時才能成為勞動力。而在他成為勞動力之前,必須有一定的福利制度來維持他的生存。在早期資本主義社會,一個人依賴家庭、教會和行會等傳統(tǒng)渠道來保證其生存需要的,而到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提供福利的私人性、宗教性、慈善性組織形式逐步向國家機構形式轉化,從而由國家提供福利來維持勞動者個人的生存需要。所以,在奧菲看來,福利并不是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到晚期資本主義才產生,不是在對勞動者的剝削之后出于慈善的原因才建立起來的。福利是勞動者生存的需要,是勞動力商品化的必要條件。當傳統(tǒng)的私人性、宗教性、慈善性機構所發(fā)揮的作用已經(jīng)達不到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功能性需要時,福利的非商品化的維持體系就被不斷地政治化,從而轉為由福利國家來作為非商品化的維持體系保證勞動者的生存需要。而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政策又因公民權利、工會利益的擴展以及民主政治的因素而不斷得到增強。因此,現(xiàn)代資本主義是由國家提供各種福利來維持勞動者進入商品交換關系前的生存需要,由國家提供教育培訓提高勞動力的技術水平,使勞動力能夠更加順利地進入商品交換關系,保證勞動力的就業(yè),換言之,即保證勞動力商品形式的實現(xiàn),從而保證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運轉。

      2.資本主義不能與福利國家共存

      旨在維持商品交換關系的福利國家的政策、措施是非商品化的政治一行政手段,它會排斥商品交換關系,使商品交換關系受到?jīng)_擊,甚至萎縮。

      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為勞動者的生存需要提供各種社會福利,并且實施對勞動者的教育、培訓,使勞動者成為市場所需要的勞動力,能夠重新就業(yè),實現(xiàn)勞動力的商品交換價值。但是,福利國家的保障卻使勞動者能夠脫離市場的交換關系而存在,這在事實上使勞動者缺乏工作動力,抑制了勞動者工作的積極性,使他們不想就業(yè),而是等待社會福利的保障,這就是勞動力的非商品化。福利國家的各種投資政策,使得私人資本越來越依賴國家的投資政策,而不是依賴市場的交換關系,這就使資本家缺乏私人投資的動力,抑制了資本家私人投資的積極性,這就是資本的非商品化?,F(xiàn)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系統(tǒng)分為四大部門,即壟斷部門、競爭部門、政府部門和剩余勞動力部門。壟斷部門的特征是銷售和資本高度組織化,價格競爭在此起著次要的作用,商品交換關系已不占主導地位。在競爭部門,雖然價格競爭還起著更大的作用,但是競爭部門對壟斷部門的依賴關系使商品交換關系的地位下降。在政府部門,政治組織原則占支配地位,政府與文官、雇員之間的關系不是商品交換關系。而在剩余勞動力部門,也就是失業(yè)領域,失業(yè)者是由國家非商品化的福利政策來保障的。從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四個部門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由于福利國家的推行,商品交換關系在縮小,而非商品化的程度卻在擴張。旨在維持商品交換關系的福利國家反過來卻侵蝕了商品交換關系的原則,這就說明了福利國家不能與資本主義共存。

      奧菲認為,正是福利國家通過政治、行政手段來穩(wěn)定商品形式從而維持商品交換的過程,導致了晚期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這種矛盾存在于經(jīng)濟、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層面。

      旨在維持和擴張交換關系的國家政策產生了威脅商品交換關系繼續(xù)存在的因素,資本主義社會的經(jīng)濟運行依賴于資本所有者的投資愿望,但“行政性再商品化”的國家政策手段卻剝奪了資本所有者的投資意向,甚至引起了資本利益與國家政策之間的系統(tǒng)性矛盾。國家為了維持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運行,需要學校、郵局、醫(yī)院、福利機構、軍事機構、交通運輸部門、公共服務機構等非商品化組織。這些組織的迅速擴張,不斷地侵蝕資本主義商品交換的組織形式。

      勞動者的就業(yè)及其工資高低更多取決于國家的發(fā)展政策及教育培訓政策,而資本所有者的成功與否則更多取決于國家的發(fā)展計劃、稅收政策。福利國家所導致的意識與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所要求的個人主義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相矛盾。所有經(jīng)濟、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都涉及到這樣的基本矛盾,旨在保障和維持商品交換關系的福利國家的政策和措施卻導致了對商品交換關系的破壞,這就說明了福利國家不能與資本主義共存。

      五、是階級分析方法還是資本分析方法

      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分析的對象主要是現(xiàn)代國家或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是運用什么樣的概念、方法來深入地展開對現(xiàn)代國家的分析、闡釋呢?工具主義和結構主義作為兩種分析國家的方法,是階級分析方法。各類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流派運用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理論,如資本積累規(guī)律作為分析現(xiàn)代國家職能與作用的方法,是資本分析方法。無論是階級分析方法還是資本分析方法,它們都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思想,都是現(xiàn)代階級分析方法的具體體現(xiàn)。

      問題在于,人們通常認為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方法和資本分析方法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在對國家問題的研究中起著不同的效用。英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家杰索普于1982年出版了《資本主義國家》一書,系統(tǒng)地考察了戰(zhàn)后國家理論的三個主要學派,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學派”、“國家形式與功能起源學派”、“新葛蘭西主義學派”以及它們分別對應的三種研究路徑——“歸類主義”、“還原主義”、“接合方法”。杰索普認為,對國家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必須將廣義上的階級方法和資本方法有機結合起來。⑧然而,階級理論和資本理論沒有被系統(tǒng)地結合于一個統(tǒng)一明確的分析框架之中,資本的抽象邏輯與階級斗爭的具體形式彼此脫節(jié)。相繼有一些學者認為,“如奧爾福德與弗里德倫特試圖在各流派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盧卡斯和波洛克主張把各種國家理論的優(yōu)勢方面概念化為單獨的分析層面,把各種相互競爭的理論加以安排,從而納入一個綜合性的、包容性的方法論框架之內。但這種綜合模式未能從理論上闡明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內在邏輯”⑨。杰索普通過引入“策略關系”概念來統(tǒng)領各個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發(fā)展出一種新的國家理論——策略關系理論,它既能解決資本邏輯中抽象的資本運動和需求的一元本質主義規(guī)律,又能克服階級理論過分關注社會經(jīng)濟斗爭具體形式的傾向?!笆聦嵣?,在葛蘭西、波朗查斯的國家理論中,已經(jīng)包含有策略關系理論方法的萌芽。比如,波朗查斯在其后期著作《國家、權力與社會主義》中就明確提出過把理論方法從萌芽推向更遠。策略關系理論主張把國家看成是一個社會關系,并作為策略的場所、產生者和結果來分析;主張國家理論應根植于社會理論,與歷史發(fā)展相一致;主張存在各種亞系統(tǒng)和權力中心(治理的一層涵義);主張國家是制度的集合,但仍不是現(xiàn)實存在的主體,不能進行權力運作;主張必須通過政治體系將決策與組織連結,國家才能發(fā)揮作用。具體地說,策略關系理論把國家看作是政治策略、積累策略和領導權方案的選擇、競爭平臺,是政治、經(jīng)濟與意識形態(tài)的制度統(tǒng)一體,而沒有把一個領域還原為另一個領域,沒有賦予哪個領域創(chuàng)造最終的決定性作用”⑩。策略關系理論并不排斥資本理論和階級理論,它同樣需要利用兩者對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jīng)濟和意識形態(tài)進行精辟分析。策略關系方法也不能單獨運用,毋寧說它只是要求資本理論與階級理論通過策略關系而完全地結合在一起。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資本、階級、領導權或經(jīng)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等是一個復雜的一體化系統(tǒng)。“政治策略、積累策略和領導權方案共同塑造了國家的形式、政策、活動和功能,它們互相維持著競爭沖突或一體化的態(tài)勢,構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樣性與現(xiàn)實性,其中任何一個改變都會引發(fā)其他兩個的改變,從而資本主義國家的整體系統(tǒng)會作出相應調整,這也就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未來仍然是開放的。策略關系理論既沒有像資本理論那樣假定了一個具有鐵的運動規(guī)律的、抽象的資本積累邏輯而忽視了國家的策略選擇性,從而落入經(jīng)濟還原論,也沒有像階級理論那樣忽略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再生產的結構強制性,從而回歸到階級還原論;既沒有像工具主義那樣簡單地把國家還原為一個具有強制權力的統(tǒng)治工具,從而夸大國家內部的權力斗爭和控制國家機器的斗爭,也沒有像結構主義那樣僅僅把國家當作是階級斗爭和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斗爭的場所,從而夸大國家的自主性。與其說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或階級斗爭的場所,不如說國家是由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制度整體和策略選擇平臺。國家作為一個本身不具有權力的制度整體,其自主性僅僅體現(xiàn)為基于結構強制性之上的策略選擇性。至此,資本統(tǒng)治與階級斗爭、國家權力與國家干預、意識形態(tài)與領導權斗爭、國家形式與國家機器、社會的結構強制與國家的策略選擇、抽象的資本積累邏輯與具體的社會民主運動、國家形式統(tǒng)一與實質統(tǒng)一等等,都通過策略概念而統(tǒng)一于明確的、連貫的國家理論之中”?。

      階級分析方法和資本分析方法本來是一個東西,是多元決定的綜合性方法。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階級分析的本質,它同資本分析方法是不能分割開來的。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基礎之上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其核心是資本與剩余價值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通過生產與再生產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而再生產包括生產資料再生產、勞動力再生產、社會關系或社會結構再生產、資本積累再生產。所以,階級分析方法必定是資本分析方法,資本分析方法同時也是階級分析方法,兩者是統(tǒng)一的、一致的?,F(xiàn)代社會階級關系的全部內容無非是資本積累再生產的各個具體再生產之間復雜的、辯證的互動。所有這些互動都包含著權力、符號和社會結構。

      從社會歷史觀看,資本分析方法不僅是階級分析方法,也是資本決定論。它認為,資本作為社會的主導力量與核心結構,決定社會的經(jīng)濟運行、政治發(fā)展,決定人的行為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資本決定論是生產方式?jīng)Q定論的具體化。資本決定生產力的運行,決定技術進步和生產關系的環(huán)節(jié)與內容,決定上層建筑的方方面面。資本分析方法是分析國家、政治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唯一科學的方法。而如今,資本的邏輯是社會的基本邏輯,資本的力量是社會的根本力量。同時,資本不僅是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動力,也是政治發(fā)展的動力。資本積累的不平衡或內部矛盾的斷裂是社會一切矛盾沖突的深刻起源。資本分析方法作為階級分析方法,不是抽象的、單一的方法,不是所謂的經(jīng)濟決定論,也不是所謂的技術決定論或生產力決定論,其本身具有多元決定論的綜合性特點。

      六、國家自主性和有效性是將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轉化為政治分析方法的關鍵概念

      總的說來,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提出了以下值得研究關注的論點:

      第一,波朗查斯與米利班特在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國家自主性概念和思想;后來,以斯考切坡為代表的“回歸國家學派”進一步深化、拓展了國家自主性概念。

      第二,葛蘭西提出“領導權”和“市民社會”概念,阿爾杜塞提出“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理論,拓展了國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將國家區(qū)分為狹義的國家和廣義的國家。狹義的國家只包括暴力機器。廣義的國家不僅包括暴力機器,而且也包括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

      第三,法蘭克福學派的“福利國家”理論,新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各流派對現(xiàn)代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尤其是對國家和資本積累、階級斗爭內在關系的分析,極大地豐富了現(xiàn)代國家職能及運行機制理論。

      第四,杰索普的“策略關系”概念深入探索了國家運行的內在機制,指出國家運行包括政治策略運行、積累策略運行、領導權策略運行三大策略運行領域,它們同國家機構、國家組織是一體化的。后來,杰索普還指出,國家作為一種制度平臺體系、策略關系體系,不單單是統(tǒng)治機構,更是公共治理機構、社會的元治理機構。杰索普將治理概念引入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開啟了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國家治理問題研究。

      當代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無論是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還是法蘭克福“福利國家”、“新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派”對現(xiàn)代國家與資本積累關系的分析、闡釋,實際上都是對現(xiàn)代國家階級本質及其具體表現(xiàn)的科學系統(tǒng)的分析。通過總結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各流派的觀點,歸納形成新的、系統(tǒng)的國家理論,并從中提煉出國家理論的一個關鍵概念,即國家自主性概念。問題是,如何將國家自主性這一概念轉變?yōu)楝F(xiàn)代政治分析方法,并將其直接運用于對西方政治發(fā)展理論的反思和新型政治發(fā)展現(xiàn)代化理論的重構。

      一方面,國家自主性概念指出了國家運行的系統(tǒng)、結構變化趨勢,闡釋了國家的功能、作用、變化,揭示了國家行為能力的提高和權威性資源的合理配置。國家自主性和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是內在統(tǒng)一辯證的關系。國家自主性的成長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國家日趨具有社會性、公共性和服務性,國家日益成為一個為全體公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組織。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本質是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而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又是國家自主性成長的集中體現(xiàn)。拓展并完善國家治理的各種功能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根本途徑,例如提高國家治理的績效化、均衡化水平,推動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

      另一方面,國家自主性決定了民主具有非自主性,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國家形式,它的特點是由國家運行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國家自主性是國家運行的本質特性,這一概念表明了國家權力在一定條件下對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的運行,尤其是對剩余生產分配,對資本積累再生產運動起著決定性的反作用。所以,民主作為政治上層建筑,沒有獨立的存在方式,其要素、職能、功能都寄生于國家運行體系,是國家本身的要素、職能、功能、形式的一部分。由民主的非自主性,衍生了民主的條件性、可塑造性。西方憲政民主制度在非西方第三世界國家地區(qū)的最終形成、鞏固,應當滿足眾多獨特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條件,而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無法滿足其所需的獨特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條件,尤其是特殊的宗教、語言條件。這些條件涵蓋了人類發(fā)展的所有方面。面對這些條件,我們不免憂心忡忡,有哪幾個國家能夠在這些方面達到完備的或比較完備的狀態(tài)?民主只能以現(xiàn)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充分發(fā)展為基礎。國家形態(tài)、國家治理狀態(tài)是主導、塑造民主制度內涵、性質、形態(tài)的主導力量,決定了不同國家地區(qū)可以根據(jù)需要設計、選擇、塑造屬于自己的民主樣態(tài)。西方憲政民主并不是政治發(fā)展的唯一目標,只有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才是第三世界國家地區(qū)政治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主題與根本任務。

      注釋:

      ①②③④⑤[美]拉爾夫·米利班德:《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3、23、27、19、2頁。

      ⑥ 轉引自李青宜:《“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資本主義理論》,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160頁。

      ⑦[德]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和科學》,李黎、郭官義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8—62頁。

      ⑧⑨⑩? 郁建興、何子英:《從資本、階級到策略、治理——杰索普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新發(fā)展》,《哲學研究》2006年第9期。

      猜你喜歡
      福利資本主義資本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玉米福利
      資本策局變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第一資本觀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那時候福利好,別看掙幾十塊錢,也沒覺得緊巴巴的
      VR 資本之路
      SZEG?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當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零資本”下的資本維持原則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8:54
      贵州省| 临桂县| 吉首市| 蒲城县| 黄冈市| 托里县| 中方县| 镇江市| 株洲县| 宝兴县| 无棣县| 涿鹿县| 金寨县| 广元市| 郧西县| 西吉县| 长武县| 孝义市| 陆丰市| 南岸区| 衡阳县| 南木林县| 景洪市| 台中县| 丹凤县| 崇阳县| 洛扎县| 万年县| 突泉县| 沁源县| 丽水市| 汶上县| 常州市| 师宗县| 宕昌县| 徐闻县| 隆安县| 玉山县| 宣城市| 金湖县|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