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楊開道的中國農村社會建設思想

      2019-02-19 09:25:15郭占鋒吳麗娟付少平
      社會建設 2019年4期
      關鍵詞:書局社會學領袖

      郭占鋒 吳麗娟 付少平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經歷著戰(zhàn)爭與革命的雙重洗禮,清王朝的崩潰、軍閥的混戰(zhàn)、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中國人口主體的農民,數(shù)量過多,生活窘迫,饑荒、疾病和戰(zhàn)禍頻發(fā),農民生活苦不堪言,農村社會可謂貧困潦倒。與此同時,西方各種新思潮逐漸涌入,社會學也在西學東漸中被引入中國,其中農村問題受到中國社會學家的廣泛關注,他們就農村的長遠發(fā)展做出積極思考,就農村建設問題提出現(xiàn)實性建議。20世紀初的中國農村社會學經歷了從建立到成長的過程,楊開道就是中國農村社會學的開拓者之一。

      一、學術貢獻與思想淵源

      楊開道(1899—1981),號導之,湖南新化縣人,是中國著名的農村社會學家。作為中國第一位農村社會學博士,楊開道不僅著作頗豐,同時積極熱衷于農村社會調查,參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其改善農民生活與農村發(fā)展的學術取向,對后來的社會學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①馬威:《楊開道學術研究綜述》,《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1923年楊開道先生在東南大學(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洪武棉場實習時,感受到學者和農民的脫節(jié)①邱澤奇:《楊開道先生與他的農村社會學工作》,《社會學研究》,1987(10)。,提出“不愿意再作和農民不相干的助教、專家、教授,而愿意作農民的朋友,作為農民和專家中間的介紹人,使專家能夠服務農民,農民能夠利用專家”②楊開道:《農村自治》,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頁。。隨后,楊開道寫了有關農村社會學的第一篇著作《歸農運動》,提倡振興農業(yè)和農村、救濟農民的“歸農運動”,他認為,農村自治是農村生活改良最基本的辦法。③閻明:《第一代中國社會學者群臉譜》,《中國社會導刊》,2007(9)。

      (一)中國社會學“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農村社會學傳入中國以來,學科從業(yè)者主要劃分為三大學術派別:“學院派”“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派”和“馬克思主義農村社會學派”。三大派別基本上都是從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開始活躍發(fā)展,而楊開道就是早期農村社會學“學院派”中的代表人物?!皩W院派”是指在大學里從事教學科研的農村社會學家。這部分人大多在歐美留學時接受過正規(guī)的學科訓練,回國后從事專業(yè)工作④吳懷連:《從農村社會學的發(fā)展看社會學中國化道路》,《理論月刊》,1993(5)。,如孫本文、陳達、潘光旦、許仕廉、言心哲、楊開道等人。李培林等人認為“中國社會學的‘學院派’的宗旨就是通過系統(tǒng)吸納、接收和綜合西方社會學原理,特別是美國社會學所貫徹的社會學原理,結合中國社會生活的實質結構,創(chuàng)建出一種中國化的社會學理論”。⑤李培林、渠敬東、楊雅彬:《中國社會學經典導讀(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44-45頁;第719頁。

      社會學“學院派”更注重學科的規(guī)范化和學科化⑥李培林、渠敬東:《孫本文與“社會學學院派”》,《中國研究》,2012(15)。。楊開道長期致力于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和教學,其學術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農村社會學》(1929)、《社會研究法》(1930)、《農業(yè)教育》(1933)、《農村問題》(1930)、《中國鄉(xiāng)約制度》(1937)、《農村社會》(1930),另外還有根據(jù)其講義編寫而成的《農村組織》(1930)、《農村自治》(1930)、《農村政策》(1930)、《農村領袖》(1930)、《新村建設》(1929)、《農村調查》(1930)等著作。楊開道對農村社會學的研究還體現(xiàn)在他發(fā)表的一系列論文上,諸如《中國農村組織史略》《鄉(xiāng)約制度的研究》《呂氏鄉(xiāng)約的分析》《王荊公保甲新法的研究》《梁漱溟先生村治七難解》《法國的農村自治》《中國古代的農村自治》等。⑦李培林、渠敬東、楊雅彬:《中國社會學經典導讀(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44-45頁;第719頁。

      楊開道對社會學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也注重實地研究。他認為農村社會調查方法是農村社會學步入科學之途的重要手段,農村社會調查有兩個目的:一是展開學理研究,二是提供改良根據(jù)。⑧楊開道:《農村調查》,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4頁;第18頁;第19頁。在1932—1937年這一時間段,他把大量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鄉(xiāng)村建設的實踐工作之中。⑨劉精明:《試評述楊開道農村組織理論》,《社會學研究》,1991(4)。在調查地點的選擇上,他認為:“一個小規(guī)模的調查,一兩個農村便可足用;而要是大規(guī)模的調查,則一定要選擇好許多農村,才能夠代表同體的性質,獲得正確的事實?!雹鈼铋_道:《農村調查》,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4頁;第18頁;第19頁。對于農民的態(tài)度,尤其是農民領袖的態(tài)度,也應當加以注意。因為無論何種調查,總要一家一戶去詢問,沒有領袖的介紹,沒有農民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楊開道:《農村調查》,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4頁;第18頁;第19頁。? 張學東:《“清河實驗”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1-09。楊開道強調理論研究和實地調查相結合,其增進農人生活的學術志向尤其體現(xiàn)在他與許仕廉于1930年開始的“清河實驗”。該實驗圍繞經濟、社會、衛(wèi)生等項目開展實施。在經濟方面,通過改進當?shù)剞r業(yè)生產技術,進行資金合作等方式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農民的收入;在社會方面,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提高了居民文化素養(yǎng);在衛(wèi)生方面,改善衛(wèi)生條件,建立了預防保健制度等。?? 楊開道:《農村調查》,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4頁;第18頁;第19頁。? 張學東:《“清河實驗”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1-09。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以“社會工作”名義從事本土社會工作的活動。它推進了清河農村社區(qū)發(fā)展,并且造就了一批社會工作人才,推進了鄉(xiāng)村建設運動?;诖舜螌嶒灒瑮铋_道和許仕廉在1930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市鎮(zhèn)調查報告:《清河:一個社會學的分析》(Chinghe: Sociology Analysis)。①吳懷連:《從農村社會學的發(fā)展看社會學中國化道路》,《理論月刊》,1993(5)。除此之外,楊開道先后參與了燕京大學、中央大學等大學農政學科方面的建設。1930年他組織成立了中國社會學社,1933年參加組建了鄉(xiāng)村建設學會,1934年在燕京大學成立了農村建設科,1936年組織成立華北農村建設協(xié)會,1936年組建了鄉(xiāng)村建設協(xié)進會,為推進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做出巨大貢獻。費孝通曾說:“楊開道先生是一個想用社會學的知識去改變當時農村貧困落后的人。這是他的抱負。我就是從他那里學得了這一點?!雹谫M孝通:《費孝通文集(第11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第287頁。

      作為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楊開道倡導理論研究和實地調查相結合,主張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中國農村,使專家服務于農民,從而達到改良農村組織,增進農人生活之目的?!案纳妻r村生活的全部”③李培林、渠敬東、楊雅彬:《中國社會學經典導讀(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718-719頁。,這一學術理念貫穿于他的研究之始終。首先,楊開道對農村社會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通過分析農村的自治、組織、領袖等要素,展現(xiàn)農村現(xiàn)狀,透視農村問題,形成了農村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其次,在上世紀社會穩(wěn)定性較差的局勢下,楊開道在展開教學工作與理論研究的同時,直接深入農村進行實驗調查。這種將教學與實地調研并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的理念,為后續(xù)中國農村社會研究范式開了先河。最后,留學經歷對楊開道農村社會學思想的形成影響深遠,他在充分借鑒國外農村社會學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將一些理論與概念引入中國并進行“本土化”,將其充分應用于農村社會實際的改良中,身體力行做到與農民真心交朋友,誠心為其服務。

      (二)美國導師對其學術理念的影響

      楊開道學術理念的形成與其早期留學經歷有莫大關系,自1924年6月從國立東南大學(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現(xiàn)東南大學)畢業(yè)后,楊開道8月赴美先后在艾奧瓦農工學院(愛荷華農工學院)和密執(zhí)安農工學院(密歇根農業(yè)大學)師從美國著名社會學家H.B.霍索思(H.B.Hawthorn)和K.L.巴特菲爾德(K.L.Butterfield)學習農村社會學。楊開道編寫《農村社會學》教材時主要參考H.B.霍索思的《農村生活的社會學》和K.L.巴特菲爾德的《農場主與新時代》。他在《農村社會學》的自序中講道,此書以其農村社會學講稿選錄而成,“都是兩位前輩的賜予”。④楊開道:《農村社會學》,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1頁;第113頁。

      H.B.霍索思是美國社會學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討論農村組織建設問題時,認為人們應該注重組織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⑤Hawthorn Horace Boies. The Sociology of Rural Life. New York & London: The Century Co, 1926, p. 406-408.楊開道深受其影響,他認為中國的農村問題關鍵在于農村組織問題,雖然中國農村存在諸多組織,但是相互之間的協(xié)作與配合極少,導致資源浪費和組織失靈。他據(jù)此提出要建立一個統(tǒng)籌性強的組織,它“不是一種事業(yè)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interests),乃是一切事業(yè)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all interests);不是一種特殊的組織,乃是一種普通的組織,高級的組織。他不同旁的社會組織平行,乃是在一切社會事業(yè)組織的上面。他不惟是一種組織,并且是一種組織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organizations)”。⑥楊開道:《農村社會學》,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1頁;第113頁。這種“組織的組織”也就是農村地方社會組織,它在全村組織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負責調節(jié)各機構間的關系,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計劃全村的工作等。同時,他也堅持西方民治社會的目標,他的農村建設實踐都為民治社會服務。①李爽:《楊開道的鄉(xiāng)約研究與鄉(xiāng)村建設思想》,《史學集刊》,2008(4)。

      K.L.巴特菲爾德是美國著名的農村社會學家,是美國生活運動的倡導者和堅持者。②邱澤奇:《楊開道先生與他的農村社會學工作》,《社會學研究》,1987(10)。楊開道追尋巴特菲爾德的道路,結合愛爾蘭農村生活領袖蒲老格爵士(Sir Horace Plunkett)提出的“好農業(yè),好經營,好生活”(Better Farming, Better Business, Better Living)觀點,提出了以“農村生活”為中國農村改造的目標,以“農村自治”為核心思想的農村建設運動的綱領,并提出了若干項具體意見,諸如提高農民知識、改良農事、注意農村經濟、便利交通、擴大農村范圍、提倡農民組織、培養(yǎng)農村領袖、發(fā)展社會服務、生活社會化、開發(fā)正當娛樂、生活藝術化。③楊開道:《農村社會學》,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80-94頁;第5-6頁。

      探尋楊開道農村社會建設思想的淵源,除去早年在農村實習時播下“服務農民”的種子外,不難發(fā)現(xiàn)在美留學經歷對其農村社會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有重要的影響,并為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養(yǎng)料。

      二、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推動者

      楊開道作為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推動者,主張以系統(tǒng)、整體的觀點研究農村社會,且以農村社會問題作為研究的核心,為中國農村社會研究和農村社會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④馬威:《楊開道學術研究綜述》,《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一)農村社會研究的系統(tǒng)整體觀

      楊開道認為,農村社會學是一種純粹的社會科學,所研究的是農村社會的全體,農村社會的常態(tài),農村社會的基本現(xiàn)象。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有廣、狹之分。狹義的農村社會學研究農村社會的常態(tài)或基本現(xiàn)象;廣義的農村社會學還要研究農村社會的新態(tài),亦即農村的社會問題。⑤楊開道:《農村社會學》,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80-94頁;第5-6頁。楊開道傾向于研究農村整體⑥吳懷連:《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體系》,《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5)。,用系統(tǒng)、整體的觀點看待農村社會,認為中國農村是一種以農業(yè)為主要職業(yè)的“地方共同社會”,也被稱為“農村地方社會”,這種“共同社會”既具有很大的地方性特征,又具有總體性問題的特質,其中人與人的關系是主體問題⑦李培林、渠敬東、楊雅彬:《中國社會學經典導讀(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720頁。。以共同社會為研究基本單位,楊開道開創(chuàng)了系統(tǒng)的農村社會研究方法論。在教學方面,楊開道注重對社會研究方法的培養(yǎng),將社會學研究方法當作西方社會學理論“中國化”的關鍵,強調社會研究方法在培養(yǎng)社會學人才方面的重要性。社會學研究方法改良好,才能真正做到社會科學自主和社會科學獨立。⑧楊開道:《社會學研究法》,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1頁。

      楊開道認為,世界最初的文明就只是農業(yè)與農村的文明,后來因為政治武力的集中,城市文明才逐漸發(fā)達,占據(jù)了社會的重心。20世紀,大量的農村地區(qū)轉變?yōu)槌鞘?,還未轉變的農村受到了工業(yè)革命的影響,經濟、生活方面非常衰落。因此,最初的社會研究其實就是農村社會的研究。要想改良農村社會,一定先要了解農村社會。①楊開道:《農村社會》,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4頁;第6-10頁;第65頁。而實地研究,加之專家的學識、地方領袖的知識和信仰,才能得到最正確的事實,最妥當?shù)氖聦崱"跅铋_道:《農村社會》,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4頁;第6-10頁;第65頁。農村社會作為一種最小的共同體社會,研究起來易于考查全體的動作以及改變的程序,所費的精神和金錢也在有限的范圍內。他認為,村民的相同工作、相同生活,會形成一種共同意識和共同心理,使村民意見能夠一致,動作能夠一致,這是農村社會生活里面不可少的一個條件。③楊開道:《農村社會》,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4頁;第6-10頁;第65頁。因此,研究農村社會建設,如何重構或維持村民之間的共同心理和共同意識,也是應加以關注的重點之一。

      (二)農村問題是農村社會研究的核心

      農村社會研究以農村問題為出發(fā)點,最終的目的是解決農民問題,促進全民的幸福?!稗r村是農民一個自然的集合體,是農民共同生活一個最小的單位。要是解決全體農民問題,促進全體農民幸福,就得從這個小小的單位做起。無論是職業(yè)問題或是生活問題,都是農民共同的問題,都是農村社會的問題。農村問題是注意到各個人人,方方面面,使農村社會生活化,農村生活社會化?!雹軛铋_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頁;第5頁;第45頁;第61-62頁;第18頁。楊開道指出,農村就是指以農業(yè)為主要職業(yè)的地方共同社會,農村問題絕不僅僅是農業(yè)問題,農村問題是以人做主體,人和人的關系做主體;農業(yè)問題是以農業(yè)生產做主體,生產技術和經濟做主體。農村問題也和農民問題存在區(qū)別,農民問題承認農民是一個階級,承認農民階級里面還有大農、小農、中農,或者自耕農、佃農、雇農、農奴許多階級,而農村問題所討論的是農村社會全體的問題,是較為整體的問題。⑤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頁;第5頁;第45頁;第61-62頁;第18頁。

      眾多農村問題中,楊開道認為農村人口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農村社會基本是人組成的,人的方面發(fā)生了問題,農村社會根本上也就發(fā)生了問題。農村人口問題,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去討論:量的問題、質的問題、分配的問題、遷徙的問題。⑥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頁;第5頁;第45頁;第61-62頁;第18頁。農村人口的不調是農村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⑦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頁;第5頁;第45頁;第61-62頁;第18頁。在探討農村問題時,應將其與城市問題相結合進行討論。任何單純主張城市化和維持農村文明的看法都是片面的,“都市化的主張,未免太籠統(tǒng),農村文明的維持者,也未免太落伍了。只有截長補短,推陳出新,才能夠把我們的農村社會,逐步改良,農村問題依次解決”。⑧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頁;第5頁;第45頁;第61-62頁;第18頁。

      三、中國農村社會建設的探索者

      楊開道積極探究了中國農村社會建設如何實踐的議題,他不僅建立了“清河實驗區(qū)”,還在田野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農村社會建設理論體系。楊開道認為,村民幸福之于農村社會建設正如國家經濟之于墾殖問題一樣,“墾殖問題是在國家經濟上立腳,建設新村是在村民幸福上立腳;一大一小,一遠一近”。⑨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2頁;第3頁。在楊開道等人主持出版的市鎮(zhèn)調查報告中,進一步闡述農村社會建設的目的:“增進農人生活,是我們的目標;改良農村組織,是我們的手段。”⑩羅東山:《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第453頁。除此之外,楊開道還對農村社會建設的核心要素與主要途徑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究。他指出“建設一個新村,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差不多什么問題都有,什么設施都要,正是雀子雖小,肝膽齊全,差不得一點的”。??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2頁;第3頁。他認為,農村社會建設是在一定的區(qū)域和單位中進行的,隨著社會與歷史的變遷,這些農村地方社會與區(qū)域也在不斷變動與擴大,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組織,而組織則需要農村領袖的領導,這就需要對農村領袖進行培育。因此,總結來看,楊開道的農村社會建設思想體系的幾大要素主要是:農村自治、農村組織、農村領袖,其中農村自治是農村社會建設最為核心的要素。

      (一)農村自治是中國農村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農村自治的研究成為楊開道一系列農村社會研究的主旋律。①馬威:《楊開道學術研究綜述》,《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他認為對農村社會的改造與建設是在一定的農村地方社會與區(qū)域內進行的。但隨著歷史與社會的發(fā)展,農村地方社會也在經常的變動與擴大,第一是人口的增加,第二是面積的擴大。②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0-11頁;第18頁。隨著農村單位的擴大,無疑要從擴大農村面積著手,就是要聯(lián)合多數(shù)的小村而成為少數(shù)的大村,以便增加內部的力量,擴大社會的工作,至于聯(lián)合的方式,則應是功用上的聯(lián)合(function combination),而不是構造上的聯(lián)合(structural combination),因為拆毀已有的小村,去建設聯(lián)合的大村,物質方面的犧牲實在太大,不是必需的。③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0-11頁;第18頁。我國廣大農村進行的撤村并居與農民集中居住很大程度上是構造上的聯(lián)合。

      楊開道認為“組織”是農村社會建設與改造的方法,對于有關農村全體村民幸福生活的事務,就應該交由全體村民去決定與處理,因此他提倡通過自下而上的農村自治實現(xiàn)對農村社會的改造,從而實現(xiàn)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他對農村自治的含義、主體、實施等所需要的元素等進行了討論,并指出了自治機關應辦理的具體事務。他在《新村建設》中講到,進行新村建設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民治的新社會,一個人民共有,人民共作,人民共享的農村社會。④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6頁;第4頁。組織問題是調劑各方,聯(lián)絡內部的一個問題,因此農村社會建設可以從自治與合作的角度著手,來實現(xiàn)促進人民幸福的目的。⑤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6頁;第4頁。所謂農村自治,就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要職業(yè)的村子的人民,大家聯(lián)絡起來,處理他們大家共同的事務。自治是依人民共同意志,盡人民共有能力,在共同指揮下,共同工作,去處理共同的事務,自治總是由下而上的,因為自治必須有自己的事務,還需有意志、能力、工作、指揮幾個要素。他反對自上而下的治理體制,因為“由上而下的政治,無論方法如何良善,組織如何嚴密,辦理如何周到,總是官治,是被治,不能算是自治”。⑥楊開道:《農村自治》,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5-7頁;第113頁;第69-79頁;第36頁。因此農村自治的主體是全體的農民,不過農民全體不是指農村里面一切的住民,乃是指農村里面一切的公民。⑦楊開道:《農村自治》,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5-7頁;第113頁;第69-79頁;第36頁。楊開道認為,本村的事情,是本村人民大眾的事情,他們有權利可以辦理,他們也有義務必須辦理,而實行農村自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方法、人才、經費三項。⑧楊開道:《農村自治》,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5-7頁;第113頁;第69-79頁;第36頁。楊開道還特意指出了農村婦女對于農村自治的重要意義,他認為,農村自治如果沒有婦女參加,可以說只能代表農村的一半,并且農村生活是以家庭生活為基本,家庭生活的改良,沒有婦女的參加,是不可能的。⑨楊開道:《農村自治》,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5-7頁;第113頁;第69-79頁;第36頁。在當前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婦女的力量也需要農村社會建設的主導者們加以關注,在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背景下,需要充分發(fā)揮留守婦女的潛力來促進農村的社會建設。

      (二)農村社會組織重建是中國農村社會建設的基石

      農村組織研究不僅是楊開道農村社會建設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實行農村自治的主要方法。“在農村社會里面,只有數(shù)十百個的家庭,沒有統(tǒng)一全體的社會;只有閉門的家庭生活,沒有合作的社會生活”⑩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2-27頁。,這種改革前的現(xiàn)狀使得農村組織極為必要。如何組織?楊開道認為通過“鄉(xiāng)約”制度可以重建鄉(xiāng)村社會組織?!班l(xiāng)約制度是由士人階級的提倡,鄉(xiāng)村人民的合作,在道德方面、教化方面去裁制社會的行為,謀求大眾的利益”。中國歷史上的鄉(xiāng)約制度是地方治理的基礎,鄉(xiāng)約是振作國民精神的一個適當?shù)霓k法。①閻明:《楊開道與清河“實驗室”》,《中國社會導刊》,2008(6)。鄉(xiāng)約的實際工作,是保甲社倉社學,而保甲社倉社學的基本精神是鄉(xiāng)約,一綱三目,一虛三實,相輔而行,互相為用,這就是治鄉(xiāng)三約的鄉(xiāng)治理論。②楊開道:《中國鄉(xiāng)約制度》,山東:鄉(xiāng)村服務人員訓練處,1937,第251頁?!班l(xiāng)約”既是一種地方自治制度,也是一種文化載體。作為地方自治制度,它調節(jié)鄉(xiāng)里人際關系,規(guī)范鄉(xiāng)里行為,造就鄉(xiāng)里秩序;作為文化載體,它變革鄉(xiāng)里風俗習慣,對村民的心理意識、思維取向和行為模式起潛移默化的作用。③陸自榮、禹云閃:《鄉(xiāng)約對新農村的整合意義》,《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楊開道同時著重對農村組織的目標、類型、方法與計劃等內容進行了研究。農村組織包括農村社會內部各種組織程序、組織構造以及農村以外的農民組織④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其首要目標就是要改善全村人民的共同生活⑤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根據(jù)農村組織的性質,可劃分為異質分子分工合作組織和同質分子共同合作組織,大部分農村組織屬于第二種性質。此外從功能上又劃分為普通組織與特殊組織。普通組織的功用較多,成員眾多,構成較為復雜;特殊組織往往只有一種特殊的功用,一般只能做好一種特殊的事業(yè),成員構成較為純粹。⑥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普通組織又可劃分為農村家庭、農村鄰落和農村社會。其中家庭組織是全村組織的基本單位,在農村的地位極其重要,具有經濟、生產以及教育的功用⑦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農村鄰里隨著交通逐漸發(fā)達以及自給農業(yè)的退化,地位不斷降低,成為市鎮(zhèn)或村落的附庸,失去了其組織的形式;現(xiàn)代農村社會是由許多的農村鄰里和中心市鎮(zhèn)或村落組合而成,構成分子復雜,功能普遍。農村特殊組織可分為階級組織與事業(yè)組織:階級組織是由許多相同的組成部分構成的,其目的在于謀求階級的利益;事業(yè)組織構成部分不一定相同,其目的只是單純?yōu)榱四撤N事業(yè)的發(fā)展。⑧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根據(jù)農村地方組織的方法,可分為間接組織、直接組織與混合組織。間接組織由村莊內部各種機關的代表組織形成,直接代表各種機關,間接代表全體村民;直接組織則由全村村民直接組織,直接對全體村民負責;混合組織其中既有人民的直接代表,也有各種機關的代表,一方面可以代表人民,一方面又可以代表機關。⑨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而農村客觀存在的組織包括:全村組織、事業(yè)組織、基本組織?;窘M織反映的是農村內部的構造關系,而非功能關系。事業(yè)組織的目的是分工,全村組織的目的則是合作,全村組織與事業(yè)組織是相輔相成的關系。⑩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0-21頁;第23頁。

      至于建立農村組織的過程,楊開道認為必然要經過胚胎、籌備、成立、實施幾個時期或步驟。此外,應該在有了一定的人力和財力基礎之后,才能進行組織建設和改良農村生活,開展的步驟,也一定要運用知識與經驗,來決定各項大政方針,并擬定各種詳細的計劃。??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1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0-21頁;第23頁。

      (三)農村領袖是中國農村社會建設的重要動力

      楊開道非常強調農村領袖的作用,認為一個團體一定要有領袖來維持全體的團結,引導全體的行動。??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1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0-21頁;第23頁。農村組織與農村領袖對于農村社會建設和農村自治缺一不可,農村組織是改造農村的方法,而農村領袖則是農村組織的中心。??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6頁;第90頁;第16-17頁;第31-41頁;第20頁;第49-52頁;第94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1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0-21頁;第23頁。組織好比是機器,領袖好比是動力;機器是死的,動力才是活的,活的動力推動死的機器,活的領袖推動死的組織,才有活的社會。有領袖沒有組織,還可以做一點事業(yè);有組織而沒有領袖,什么事情都不能實行。①楊開道:《農村領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頁;第18-27頁;第82頁;第20、89頁;第67-81頁;第101頁;第41頁。從傳統(tǒng)中國村莊的治理歷史來看,村莊的治理并非由全體村民來承擔,而是由少數(shù)的“鄉(xiāng)村頭面人物”②明恩溥:《中國鄉(xiāng)村生活》,陳午晴、唐軍譯,上海:中華書局,1998,第178頁。來承擔。楊開道主張,凡是有益于農民的事業(yè),尤其是農民自身所不能承擔的,政府負責辦理,而在農村內部,政治的主權,則最好交給農民。③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4頁;第77-78頁。這就需要作為農村社會的大腦、重心和原動力的農村領袖的組織。

      在農村社會,農村領袖多半是領導全體村民,辦理村莊的各類事務的小的行政領袖。楊開道歸結了農村領袖的使命:第一,要引導村民和村莊的發(fā)展;第二,就是去聯(lián)絡和組織村民,使農村社會成為一個整體;第三,是要促進農村文化。④楊開道:《農村領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頁;第18-27頁;第82頁;第20、89頁;第67-81頁;第101頁;第41頁。農村領袖同時要負責改良農村的責任,楊開道認為理想中的農村領袖應具備“做一個最后的負責者”的素質。⑤楊開道:《農村領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頁;第18-27頁;第82頁;第20、89頁;第67-81頁;第101頁;第41頁。自修方面,農村領袖一定要知道農業(yè)的情形、社會的組織、個人的心理,甚至于連衛(wèi)生、娛樂、水利、交通等公共事業(yè),也要略知一二,才能勉強主持全村的大計,籌劃全年工作的進行。⑥楊開道:《農村領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頁;第18-27頁;第82頁;第20、89頁;第67-81頁;第101頁;第41頁。即一定要學習農學常識、農民心理、農村社會三種功課。⑦楊開道:《農村領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頁;第18-27頁;第82頁;第20、89頁;第67-81頁;第101頁;第41頁。同外村的聯(lián)系上,“農村領袖則一定要十分友愛,好像這些村子都是兄弟似的”。⑧楊開道:《農村領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頁;第18-27頁;第82頁;第20、89頁;第67-81頁;第101頁;第41頁。農村需要多種領袖,如村長、教師等,村長是農村的政治領袖,而教師則是農村的知識領袖?!按彘L好像是人體的肌肉,代表權力;教師便像人體的大腦,代表思想”。⑨楊開道:《農村領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頁;第18-27頁;第82頁;第20、89頁;第67-81頁;第101頁;第41頁。村長做得是表面性的社會建設,教師做的是根本性的心理建設。

      在農村領袖的培育方面,由于農村社會事業(yè)相對較小,報酬又太少,生活條件艱苦,工作繁雜困難,農村精英都是向城市流動,城市精英更不愿流向農村,因此農村領袖的缺少,是農村組織里的一個難題。⑩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9-30頁;第76頁。楊開道認為,可以通過加強農村教育來提升農村人口的素質來擴大農村領袖的培育基數(shù)。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教育,卻只是關于“人的教育”和“士人的教育”,而沒有農民的教育。?? 楊開道:《農業(yè)教育》,上海:世界書局,1933,第1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82-93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8頁。?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9-30頁;第76頁。? 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4頁;第77-78頁。農村教育的作用在于增加農民的知識、改造農民的心理,使其能成為一個高效率的生產者和社會進化的公民。?? 楊開道:《農業(yè)教育》,上海:世界書局,1933,第1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82-93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8頁。?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9-30頁;第76頁。? 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4頁;第77-78頁。而農村的教育,應該分為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基本的訓練,解放農村的文盲;第二步是公民的訓練,完全是一種心理建設;第三步是農業(yè)的訓練,是專門的訓練,主要獲得農業(yè)知識和農業(yè)技能。?? 楊開道:《農業(yè)教育》,上海:世界書局,1933,第1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82-93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8頁。?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9-30頁;第76頁。? 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4頁;第77-78頁。通過此種循序漸進的方法,不僅能從整體上提升全體農民的素質,還能開化農民的心理,使其成為社會化的個體,使每個個體都有成為農村領袖的可能。

      總之,楊開道的農村社會建設思想,核心要義之一是希望將與農民有關的農村公共事務歸還給農民,通過自下而上的農村自治來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目的。而若要實現(xiàn)農村自治,則又需要農村組織、農村領袖、農村教育來組織、培育全體村民。此外,楊開道強調“社會設施”建設與農村社會政策的引領作用。一方面,他認為在進行農村社會建設或是新村建設時,要兼顧農場經濟設施和政治、教育兩個方面的建設,另外還有道德、宗教、體育、衛(wèi)生、娛樂、美術、社交等方面的建設推進。?? 楊開道:《農業(yè)教育》,上海:世界書局,1933,第1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82-93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8頁。?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9-30頁;第76頁。? 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4頁;第77-78頁。另一方面,楊開道認為農村的社會政策能夠為解決農村社會問題指明大概的方向,農村社會計劃就是解決農村社會問題的具體步驟,農村社會政策是解決農村社會問題的風向標,也是農村社會建設的風向標。制定農村社會政策應從全局考慮,并注意農村社會政策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還要注意農村社會實際。?? 楊開道:《農業(yè)教育》,上海:世界書局,1933,第1頁。? 楊開道:《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1929,第82-93頁。? 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1-8頁。? 楊開道:《農村組織》,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29-30頁;第76頁。? 楊開道:《農村問題》,上海:世界書局,1930,第84頁;第77-78頁。

      四、結語與討論

      社會學是從歐美引入的一種社會科學,自清末以來,長期從事社會學研究的中國學者都面臨用西方的社會學理論來解釋中國現(xiàn)實的問題,即社會學中國化的問題。①周曉虹:《孫本文與20 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學》,《社會學研究》,2012(3)。而楊開道作為第一位中國農村社會學博士,在積極探索社會學中國化的大潮中,他也進行了構建中國農村社會學體系的積極探索,并對推動農村社會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學院派社會學家中,楊開道是第一個走向實踐的學者,他認為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并積極踐行了這一學術理念。他的學術生涯證明了他既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推動者,又是農村社會建設的積極探索者。楊開道在組織編寫農村社會學教材、引進西方農村社會學思想和培養(yǎng)農村社會學人才的同時,積極實踐,結合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全面展現(xiàn)了當時的中國農村社會現(xiàn)狀與問題,為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學學科和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楊開道主張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農村社會,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農村社會建設思想體系,即科學認識中國農村社會是中國農村社會建設的基礎,農村自治是農村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其中農村組織與農村領袖對于農村社會建設和農村自治缺一不可。

      從社會學發(fā)展至今,社會學的中國化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日益突出。尤其在當代中國,“三農問題”依然是中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中國農村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農村社會學學科的參與,更需要深入研究楊開道等老一代農村社會學家的農村建設思想,從而為構建本土化的農村社會建設體系奠定基礎。

      猜你喜歡
      書局社會學領袖
      領袖風范
      黃河之聲(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4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科學與社會(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論陜西官書局的創(chuàng)立
      華夏文化(2019年1期)2019-12-15 05:36:16
      領袖哲學
      科層制與關系網:民國時期世界書局和大東書局的發(fā)行管理制度述論
      孤獨、無奈與彷徨:“空巢青年”與“獨居青年”的社會學分析
      平民領袖
      論晚清官書局文獻史料價值及其搜集整理*
      圖書館論壇(2015年7期)2015-02-12 18:57:13
      南部县| 溧阳市| 桂东县| 苍山县| 东阳市| 高陵县| 巴林右旗| 潼关县| 额尔古纳市| 那坡县| 淮安市| 新竹县| 庐江县| 新邵县| 保德县| 吐鲁番市| 新邵县| 忻城县| 于田县| 团风县| 蒲城县| 金沙县| 巴楚县| 图们市| 平泉县| 绵竹市| 潜江市| 无极县| 湖南省| 花莲县| 雷山县| 玛多县| 齐河县| 彰武县| 建湖县| 汤原县| 玉屏| 天水市| 旬阳县| 定襄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