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鑒 孫 雯
(甘肅省圖書館 甘肅 蘭州 730000)
牦牛,首見于漢文典籍《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jié)生毛,名曰旄?!薄!稜栄帕x疏·釋畜》的記載更為詳細:“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長毛”。“春官旄人注,旄,旄牛尾,舞者多持以指麾?!弊?,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是也。徐松云,今蘭州、青海多此牛,大與常牛等,色多青,染其毛為雨纓”。以上史料說明三個問題,第一,《爾雅義疏》在“釋獸”類之外,將牦牛列入“釋畜”類,該書形成于西漢,這就是說,不晚于西漢時期的內地人已知牦牛在青藏高原是藏族先民飼養(yǎng)的家畜了。第二,牦牛產品在西漢時期已成為高原民族與內地民眾交往、貿易的重要物資。第三,從漢代開始,內地民眾在在精神生活方面以牦牛尾指揮(在古代,麾、揮二字通用)歌舞,用牦牛毛作武器的飾物,如槍、槊等兵器的纓飾,以威武軍旅。
牦牛絕大多數是黑色的,隨著馴養(yǎng)時間的長久,毛色也多樣起來,雜色、灰色、淡黃等色都有。藏族崇尚白色,白色的牦牛毛是婚禮、武器裝備和祭祀時珍貴的吉祥飾物,白色的牦牛尾是貴重禮品。
牦牛全身披著厚厚的長毛,尤以腹側、腿部為多,長達尺余,額頭亦為長毛遮蓋,有的連眼部也被遮著。牦牛身上的毛纖維類型,可以分為長的粗毛,短的絨毛和居中的兩型毛。這樣的毛型組成,保溫空氣層厚實而穩(wěn)定,保暖功能很好;毛纖維的吸濕性差,能很好地防水,又不易被雨雪浸透。因此,牦牛站于雨雪濃霧之中,躺臥冰雪濕地,也不受寒。
牦牛的氣管短而粗大,胸廓圍大,為心、肺的發(fā)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心臟為體重的0.48%,肺為體重的1.12%,使其能適應高頻率的呼吸,增加吸入肺內的空氣容量,從而獲得機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氧。牦牛抗缺氧的體質特征,使它能適應高海拔的生活,放牧地達海拔6000 米。
牦牛具有與其它牛種迥然不同的采食器官和行為特征,既可以用舌卷食高草,又可以像綿羊那樣,在嘴唇的幫助下,用平坦堅硬的門齒啃食矮草、草根。在冬春雪封的季節(jié),牦牛既可為羊群踏雪開道,又可用顏面、嘴巴撞開厚雪,采食枯草。牦牛的食性較雜,既食草原的各種牧草,又食高山灌木。牦牛的采食空間也極為廣闊,能像山羊一樣在崎嶇的山地覓食,還跑到雪線邊用舌頭卷食貼地的苔蘚狀植物。從而最大可能地保證了身體的食物需求量,提高了在高原的生存能力。
在青藏高原牧區(qū),主要飼養(yǎng)牦牛和藏綿羊,牦牛群是那里的經濟支柱,牦牛的藏語稱謂為“諾爾”,意為財富、寶貝。
牦牛的體質特征,使其具有在高山缺氧、太陽強輻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驚人適應能力,覓食區(qū)可達6000 米地帶。牦牛蹄大,蹄底有柔軟的角質墊,附著地面和巖石的能力強,這樣的生理特征,不僅擴大了牦牛的采食空間,又具有善走高山險路、渡過水流的能力,成為高原傳統(tǒng)的、也是唯一的運貨畜力。
在青藏高原,人們利用牦牛馱運物資,有許多優(yōu)點。一是牦牛爬山能力強,能頑強地將物資運送到空氣很稀薄的高海拔地帶,作為青藏高原傳統(tǒng)運輸主力的牦牛,它的載貨運輸高度,是其它家畜無可比擬的。二是善走陡峭、崎嶇的山路和沼澤地帶。夏季的草原,常有沼澤沮洳地帶,牦牛能擇路而行。三是抗風雪性強,大雪封山時,能用頭角撥雪踏路前進;雪天露宿,雖被雪掩埋,也不會凍傷。四是善于涉水渡河。高原的河水寒冷刺骨,牦牛則能泅渡,趕牛人先使一頭牦牛過河,系在對岸河邊,然后趕馱群下水,牛群不用驅趕就能流到對岸集中起來。五是牦牛采食力強,食性較雜,可以用腳扒開積雪啃食枯草、嚼冰解渴。主人在途中偶爾喂點鹽巴、糌粑坨坨,以示親近,使牦牛聽話,無需另帶草料,運輸成本低廉。
牦牛也供人們乘騎,主要有三種活動,一是乘騎牦牛放羊,不用鞍。二是長途乘騎以代步,通常配用鞍具。三是騎牦牛賽跑。
牦牛肉是牧民的主食之一,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點,其單位蛋白質含量,比普通牛種的牛肉高五個百分點。牦牛奶乳汁濃稠,香甜可口,一公斤奶的熱量為1007 大卡,每百克含維生素A 為1300 國際單位,營養(yǎng)十分豐富。
牧民消耗量最大的是鮮牦牛肉,包括日常宰殺的牦牛和“冬宰”期間置于冷庫的牦牛肉。牧民將其煮熟后切割食用,作為主糧,具體的作法是:將切割成塊的牛肉置于大鍋內,加入清水,煮沸后維持片刻,即盛于盤中,這種食品稱為“手抓肉”,外熟內生。人們吃時,用腰間佩帶的小藏刀,削一片醮上食鹽,用茶助食,自食、待客均是如此。此外,還有“腌燻肉”、“風干肉”和香腸類肉品。每年暖季,天氣較熱,雨水較多,出現老、弱、幼犢牦牛自然死亡,又暫不食用時,牧民即將其肉切成細條,拌以食鹽放置一二天后,懸掛帳篷內的爐灶上方,進行燻烤,干后即成為腌燻肉,供牧民煮食。牧民將牦牛肉切成細條,兩個肉條間一端相連,涼曬于牛毛繩上,風吹日曬,即成為風干肉。風干肉裝在皮口袋內,貯藏于帳篷中,一二年不會霉變。風干肉可生吃,吃時用藏刀將干肉切成薄片,或順著牛肉的纖維撕下,以奶茶助食,也可作零食享用。香腸類肉品有兩種,一是將鮮牛肉切成小塊加食鹽等調料,灌入洗凈的牦牛小腸,即成灌腸。二是在牛血里加入食鹽等調料,使之成糊狀,灌入洗凈的牦牛小腸,即成血腸。
牦牛的全產乳期為150—180 天,每年11 月以后進入冬季,一般都停止擠奶。至次年暖季,牧草返青,又可擠奶,牦牛產乳的高峰期,在氣候溫和,牧草豐盛的七月前后。七月份的產奶量,為全年總產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在產奶旺季,牧民用牛奶制作許多奶制品,包括酥油、酸奶、奶餅和奶渣等。
酥油是牧區(qū)大量的主要的外銷商品之一,酥油是一種粗制黃油,以乳脂肪為主,含有水分與雜質。酥油的傳統(tǒng)制作,可分為木桶式和皮口袋式兩種方法。木桶式制作法,是將鮮奶在容器中存放一天,自然發(fā)酵,然后加溫,放入酥油桶內打制。酥油桶上圍稍大,有蓋,蓋的中心有園孔,用以插放攪拌棒。牛奶放入后,由于攪拌棒的下端有一圓形板,當婦女兩手緊握攪拌棒上下抽動或旋轉,牛奶便因振蕩而漸漸分裂,奶中脂肪凝結。將浮于液面的黃色脂肪撈起,在清水中漂洗,擠壓出水分,捏成塊狀,即完成酥油的制作。皮口袋式制作法,是將加熱后的牛奶灌入用牛皮縫制的口袋內,然后將口袋吹脹、扎緊,用手搖擺口袋,使牛奶分裂,脂肪凝固。酥油的制作很費力,完工一次需要二、三小時。酥油是牧民經常的消費品,主要用作酥油糌粑、酥油茶和油茶。
牧民喜歡飲用酸奶,尤以產奶旺季為甚。將鮮奶或脫脂奶加熱,加入酸奶,使之凝固成塊,除去水分,捏成餅狀即成奶餅。奶餅營養(yǎng)豐富,食用時加入白糖,是待客的上等食品。鮮奶提取酥油后成為脫脂奶,然后將其加熱,放入酸奶,待其凝結成塊狀,濾去乳清,曬干后即成奶渣。奶渣是一種高蛋白奶制品。乳清是鮮奶提取酥油、奶渣后的剩余物,用作土法制革的浸泡劑。
牦牛的牛皮、牛毛、毛絨和牛角,為人們提供了工業(yè)、手工業(yè)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的加工成品,種類繁多,應用范圍大,廣泛流行于牧業(yè)生產和牧民的生活領域,甚至進入藝術品市場。
牦牛皮產量大,是牧人生產和生活用皮的主要來源,也是皮革業(yè)的主要原料。根據不同的需要,牧民將牦牛皮分別制作成毛板、生皮、熟皮和裘皮。毛板是將剝下的牦牛皮毛面向下,平展地鋪在草地上,曬干即成。毛板的數量最多,牧民用于出售,境外的皮革業(yè)爭相購買。生皮是不去毛,未鞣制的牦牛皮,只適合草地寒冷的自然條件下保存,用于包裝酥油,包裹木箱,使木箱在頻繁的搬遷中不易損壞。生皮切割成細條,作為皮繩。熟皮是用土法鞣制而成,將毛板用乳清浸泡后,除去牛毛和皮下結締組織,然后用變質的酥油滿涂于皮板,卷緊后讓油質浸透,最后用手揉搓或腳踩,使板皮變軟,用刀修整后即告完成。牧民用熟皮縫制口袋,存放糌粑、奶渣及其他物品;還可制作氈靴、鞋底;切割為細條,搓成皮繩;切割成寬條,用來捆扎什物、背水、套牲畜,以及制作鞍具、馱具的配件等。有的地方,將整張熟牛皮縫合起來,吹滿氣,制成牛皮船,作為渡河工具。裘皮多以牛犢皮制作,將鮮牛皮浸泡在乳清中,經過揉搓而成。
在牛類動物中,唯有牦牛的毛和絨具有生產能力和經濟價值。牦牛毛是指生長于前胸、臂、體側和后腿的長毛。牦牛絨是指生長于腹部的被毛,實際是混合兩型毛。毛絨的產量,公牦牛高些,牛齡越大產量越高。牦牛毛和牦牛絨的利用,歷史悠久。傳統(tǒng)的利用,是將長毛搓成繩,用于捆扎、索引使用。毛絨主要用于編織帳篷的篷料,用手拉松絨毛,去掉長毛和雜質,然后捻成毛條,紡成粗毛紗,再用兩股毛紗合成毛線,最后經手工編織為氈子,成為帳篷料。牧民也用絨毛搟成牦牛絨氈,用作鞍墊、坐墊、靴墊和睡褥等。牦牛絨氈防水保暖,草地十分適用。即使是束牦牛的檔繩、繩圈和項繩,也是用牦牛的毛絨搓扭而成,或由牦牛皮切割而成。牦牛尾毛,歷史上曾作為貢品,特別是白色尾毛很受歡迎。內地也將尾毛制成假發(fā)、劇裝的冉口和拂塵等。
牦牛角制作的工藝品,傳統(tǒng)的名品是藏牌,制作難度很大,但十分名貴。
牛糞,藏語稱“久瓦”,意為燃料。牧民將拾回的牛糞加少許草皮,用手拍成糞餅,曬干即成上好的燃料。牧民的飲食、喝茶、煮奶,以及取暖等,都離不開牦牛糞。牧民以牛糞為燃料,也用牛糞為人畜保暖,將牛糞餅在帳篷底圍一圈,做一個矮墻,用來遮擋風雨。根據自家牲畜的多少,用牛糞餅堆砌成畜圈,晚上關牛羊。特別是在冬季到來之前,砌好牛糞圈,以備畜群過冬。
牛糞的功能,還表現在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西藏,牛糞用于煨桑。在新人婚禮、新居喬遷時,擺一袋牛糞餅,預示幸福安康,兒孫滿堂。人們用牛糞加草藥、植物膠混合材料制成面具,作為供奉圣物懸掛。藏醫(yī)的嗅煙療法,是將安神圣藥撒在牛糞火灰上,讓病人靠近,面對冒起來的藥煙,使病人鎮(zhèn)定安神。
藏族牧區(qū)的畜群,唯牦牛在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獨占鰲頭。內地人最早發(fā)現這一點的是,藏族先民以牦牛為部落名稱?!逗鬂h書·西羌傳》記:古羌人的一支氂牛種,在今四川甘孜州地區(qū)形成“旄牛國”,就是以牦牛為部落名稱。這反映了藏族先民以牦牛為勇敢的象征和不畏強力的民族特征,且具有對牦牛圖騰崇拜的意義。牧區(qū)以牦牛的數量為部落實力和牧民貧富的標準;支差以牦牛為單位,如某農奴應向領主支應牛差多少;以牦牛計算里程,即牦牛的一日行程為旅途單位計算路途里程,如某處到某處需要多少牦牛日程等等。
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們的歌舞海洋里,最為常見的是對雪山、草地、湖泊、藍天、雄鷹和牦牛的贊頌,表現了對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欣賞與熱愛,在種類眾多的舞蹈里就有牦牛舞。藏族社會由畜牧經濟發(fā)展而來,適宜畜牧的牲畜均有飼養(yǎng),牦牛溶入歌舞,這在家畜群體里獨樹一幟,也說明牦牛不僅在經濟生活方面十分重要,在人們的思想認識領域也具有重要地位。牦牛給人以粗野的感觀,但牦牛舞的擬獸造型,卻表現了牦牛的溫馴、憨厚,這種藝術形象是牦?;拘愿竦恼鎸嵲佻F,牦牛舞的表演,一般由二人頂著擬獸的牦牛,表現牛的各種動作,生活習性,以及牛的脾氣,伴以敲鑼打鼓,烘托熱鬧氣氛,舞蹈的氣勢雄偉、剛健,反映了牧民勇猛爽朗的性格。跳牦牛舞不僅是藏族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借敬奉神靈,討個吉祥,以圖六畜興旺的傳統(tǒng)習俗。
喇嘛寺院的跳神,表演內容一般分為六大類,在四川德格的寧瑪派竹慶寺,神鳥仙獸節(jié)目的內容是鹿神舞、牦牛舞和大鵬舞。寺院跳神表演的節(jié)目名稱,明確無誤地將牦牛列為仙獸。
藏戲是藏族文化的奇葩,藏戲表演吸收了民間舞蹈和寺院跳神演出的精華。藏戲演出有面具舞,其中的動物面具有擬獸面具和動物頭臉面具兩種。擬獸面具,吸收原始的民間擬獸舞造型,制作成某種動物外形,頭尾俱全。藏戲的動物頭臉面具舞,有牦牛形象;擬獸面具舞,也有牦牛形象。
帶頭蓋骨的完整牦牛角,廣泛用于宗教活動。一是以牦牛角為法器、圣物。人們在牦牛角前額刻上“六字真言”,供奉在神山、圣湖之邊,佛塔、寺院周圍,山口、嘛呢堆之上。有的神山、圣湖邊,牦牛角堆放成片,既莊嚴又神秘。二是某些祭祀活動,以整頭牦牛角為祭品。古藏人有犧牲祭獻的習俗,佛教傳入后,“不殺生”的戒律禁止血祭,因而以牛角替代。三是人們將牦牛角高懸于住房門楣,視它們?yōu)槭ノ?,以消災避邪,保護家人吉祥如意。
牦?;旧钤谘┚€以上的高原,以其它牛種不能利用的高寒草場的植物維持生命,卻能如其它牛種一樣為人類提供牛肉、牛奶和牛皮;還提供其它牛種不能提供且具有生產能力的毛絨。牦牛像豬一樣,為人類提供肉、皮、脂肪和肥料。牦牛像馬一樣,供人類乘騎,從事長途運輸,在農區(qū)耕地,供人類役使。牦牛像羊一樣,產毛、絨、皮、裘。公牦牛還像牧羊狗一樣,抵御獸害,護衛(wèi)畜群。草地牧民有了牦牛,衣、食、住、行、家用燃料,各種生活用品都有了保證,牦牛是全能家畜,牧民的“諾爾”,高原之寶,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