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是血液系統(tǒng)急危重癥性疾病[1],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SAA最有效的方法,但移植后病人常會發(fā)生感染等并發(fā)癥[2],嚴重時可造成病人死亡[3]。胡瓊燁[4]研究顯示: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移植后眼部和鼻部感染率共為3.7%,其中,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占5.5%。2017年8月我科發(fā)生1例SAA患兒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眼部感染,經細心護理,患兒感染創(chuàng)面愈合良好,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患兒,男,4歲11個月,SAA移植后8個月,發(fā)熱3周。于2017年8月3日入院,入院時意識清楚,體溫38.5 ℃,白細胞2.4×109/L,血紅蛋白60 g/L,血小板15×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0.08×109/L,C反應蛋白93 mg/L。入院診斷:SAA單倍體移植后,肺部感染。因第1次移植后供體部分排出,為達到長期存活的目的且家長有強烈的二次移植愿望,故行眼部分泌物培養(yǎng),培養(yǎng)均陰性后行氯己定藥浴,入百級層流單人移植倉,每日常規(guī)交替使用更昔洛韋眼用凝膠及妥布霉素滴眼液,間隔時間2 h。2017年8月12日行氟達拉濱+環(huán)磷酰胺預處理,2017年8月16日回輸其父骨髓干細胞。
移植后第1天患兒眼淚、鼻涕較多,有膿涕;移植后第4天夜間患兒右側鼻背部出現一顆粒型紅斑,質硬,有輕度壓痛,邊緣局限,大小約1 cm×1 cm,次日晨,硬結擴大,影響右眼張開,雙眼周紅腫,眼科會診后考慮為局部蜂窩織炎;第7天患兒右眼角皮膚破潰,有黃白色分泌物,分泌物培養(yǎng)示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第12天患兒右眼角皮膚破潰處結痂;第30天患兒皮膚破潰結痂處痂皮脫落;第43天患兒眼角皮膚表面膿腔形成;第57天患兒眼部MRI顯示右側眼眶內眥竇道形成,實施感染創(chuàng)面消毒、引流膿液等護理措施;移植后第81天,患兒右眼內眥創(chuàng)面滲液明顯減少,可見新生肉芽生長,血培養(yǎng)連續(xù)3周及創(chuàng)面3次培養(yǎng),結果均為陰性,請整形科及眼科會診后,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創(chuàng)縫合+人工真皮填塞術;移植后第106天,切口1/2拆線,無滲血、滲液;移植后第112天,切口全部拆線,無滲血、滲液。
研究表明:銅綠假單胞菌對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慶大霉素的敏感率>73%[5]。紅腫伴分泌物期,護理人員2 h予患兒左氧氟沙星及妥布霉素滴眼液交替滴眼睛1次,操作時首先取棉簽蘸取無菌生理鹽水,輕輕擦拭眼部分泌物,再取干凈棉簽輕輕拉開下眼瞼,將眼藥水滴至下結膜囊。結痂期:每日予患兒生理鹽水20 mL+慶大霉素8×104U濕敷結痂部,促進痂皮軟化,及時用無菌剪剪去痂皮。膿腔期:每日取患兒膿性分泌物行藥敏試驗,用1 mL注射器抽取碘伏沖洗腔面,再用無菌生理鹽水由內向外洗去碘伏,最后以凡士林油紗條填塞,以無菌紗布覆蓋創(chuàng)面,同時協(xié)助患兒漱口,棉簽蘸取生理鹽水清理鼻腔;手術縫合后,每日觀察患兒傷口愈合情況,以安爾碘消毒縫合面,患兒訴偶有癢感,囑勿揉、搓抓撓,可適當增加消毒次數,以減輕不適感。
患兒處于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期,中性粒細胞低,故將患兒安置在層流潔凈病房,僅允許母親陪護;患兒及陪護者衣物、床單、被套均高溫滅菌,每日更換,母親每日全身沐浴,患兒每日氯己定擦浴,母親室內陪護時穿隔離衣,戴口罩、帽子,接觸患兒前需依據7步洗手法洗手;醫(yī)護人員進入病房須穿隔離衣,戴口罩、帽子,洗手后戴無菌手套,各項操作盡量集中進行,減少進出病房次數。
銅綠假單胞菌是院內感染的主要病菌之一[6],做好消毒隔離至關重要?;純喝胱稳藢恿鞑》浚瑧覓旄綦x標識,固定聽診器、手電筒等用物,固定護理人員,每日以酸化水擦拭床、桌椅及墻面底板,房間垃圾及更換的床單、被套分開放于雙層黃色垃圾袋內,貼上感染性污物標志后處理。
2.4.1 顱內感染
查閱相關文獻,眼部蜂窩織炎表現為眼周圍皮膚急性紅腫,多見于兒童,可通過顱內蔓延或發(fā)生敗血癥危及生命[7]。由于感染部位位于面部危險三角區(qū),有并發(fā)顱內感染的可能。護理時應安置患兒取半臥位,予以心電監(jiān)護,嚴密監(jiān)測患兒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兒有無頭暈、頭痛、煩躁不安的表現,創(chuàng)面護理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要求?;純貉鄄扛腥酒陂g未出現顱內感染并發(fā)癥。
2.4.2 敗血癥
銅綠假單胞菌是引起化膿性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之一[8],可引起敗血癥。報道顯示:2010年,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病人病死率上升至26%[9]。故護理人員應每小時監(jiān)測患兒體溫,如有發(fā)熱即進行血培養(yǎng),同時予以對癥處理,如體溫<38.5 ℃給予冰袋或退熱貼降溫,≥38.5 ℃遵醫(yī)囑予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或肛塞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遵醫(yī)囑予左氧氟沙星、舒普深及兩性霉素B聯(lián)合抗感染;每周復查血培養(yǎng),直至連續(xù)3次培養(yǎng)陰性;2017年8月23日—2017年8月28日為患兒回輸供體粒細胞,以增強移植后抵抗力,回輸前須測量體溫,<38.0 ℃方可輸注,輸注前15 min以每分鐘15滴速度輸注,患兒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高熱、頭痛等反應,故后期調節(jié)滴速,以患兒能接受的最快速度輸注?;純涸诨剌斄<毎竺咳諢岱宸逯抵饾u降低,4 d后熱峰<38.0 ℃。
患兒食物須經微波爐高火5 min消毒后食用,進食高蛋白、高能量食物,如雞蛋、瘦肉、排骨湯、米飯、面條等,食物需新鮮、衛(wèi)生,自家燒煮,餐具沸水消毒后使用。
鼓勵患兒減少用眼時間,多休息,可通過聽音樂、故事[10]穩(wěn)定血壓、心率及情緒?;純耗挲g小,移植后骨髓未重建期免疫力極低,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進展快,并發(fā)癥嚴重,使其與家人對治療、預后缺乏信心,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兒及家屬溝通,及時解答相關問題,提供幫助,營造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減少患兒及家屬住院期間壓抑感,使患兒與家屬都以積極心態(tài)配合治療。
移植后免疫系統(tǒng)重建期間患兒抵抗力低,極易發(fā)生各種感染,微小的感染如未及時發(fā)現、處理均可發(fā)展為大面積感染,增加患兒痛苦,增加住院費用。護理觀察時需仔細全面,早發(fā)現微小感染灶,早治療、早護理,適時聯(lián)合多科室會診,采取最佳感染創(chuàng)面護理方法、消毒隔離及感染控制措施,提供飲食和心理護理,從而加快感染愈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