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鼎銘 林志富
201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fā)《關于加強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為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提供了指導方向和制度性保障。
近幾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全國各大新聞學院的必修課。但如何結合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業(yè)界的人才需求、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使用的要求,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性設計,各大高校卻有所不同。2017年以來,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圍繞該課程要求,成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習社,并結合福建當地媒體的現狀,設計與制定了一系列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對新聞學子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念和實踐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實踐是實現理論內化的最好途徑,也是尋找自我不足的必要過程。2017年,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聯合福建省委宣傳部以及漳州、泉州、寧德市委宣傳部,福建日報社,省廣播影視集團,共同舉辦了“青年新聞人基層共學十九大”聯合采訪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青年學子和青年媒體記者一起走進寧德、泉州、漳州的邊遠山區(qū)、貧困地區(qū),感受當地老百姓的文化民俗與精神風貌,講述走基層、寫報道的采寫體會,形成了由業(yè)界學界組成的創(chuàng)新“幫帶模式”。在此次活動中,新聞學子們嘗試使用美拍、秒拍等進行微視頻創(chuàng)作,通過“一直播”“熊貓TV”等平臺現場直播,同時通過H5、微信公眾號等形式進行多媒體宣傳,有效提升了學生們的實戰(zhàn)報道能力。2018年暑假,傳播學院再次聯合省委宣傳部,進行了“青年新聞人:我們和改革開放一起走過”大型聯合采訪活動。新聞學子和省內主流媒體青年記者前后歷時7 天,驅車800 多公里,走進了石獅服裝城、輕紡城、網龍科技公司、廈門大宅社區(qū)、晉江盼盼集團、磁灶鎮(zhèn)大埔村等基層一線、先進企業(yè)和科技公司,直觀感受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以來的發(fā)展變化。無論對于青年新聞人還是普通的中國青年而言,這次活動都是一次讀懂中國、讀懂福建、體驗改革成就的難得機會。
在前兩次活動成功的基礎上,2019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習社聯合東南網,策劃并開展了“青年新聞人重走解放路”專題采訪活動。三天時間里,來自東南網的新聞人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子重走福建解放的勝利路,分別走進武夷山市(閩北)、福鼎市(閩東)、福州市(省會)、廈門市(閩南)、龍巖市(閩西),尋訪解放戰(zhàn)爭的相關歷史遺存,在實地走訪中回顧重要歷史事件,深入各地革命歷史紀念館、博物館、戰(zhàn)斗遺址,參觀館藏、了解歷史,采訪當地文化館、黨校、黨史研究室、方志辦等有關專家與工作人員,搜集翔實的歷史資料,通過拍攝、訪談,重走解放之路,回顧光輝歷程,并以青年人的影像語言向新媒體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網友講好紅色革命故事。在此過程中,學子們采用時興的豎屏短視頻、vlog、快閃、微紀錄片、H5 等不同形式出色地完成了專題報道。
總之,“青年新聞人”系列“實戰(zhàn)”圍繞福建獨特的地域特色、蘇區(qū)文化與閩臺文化,將福建的文化資源與優(yōu)勢應用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之中,為激活新聞學子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提供了重要實踐平臺,更為重要的是,為新聞學子日后重返大學課堂找到了針對性的學習目標和進步方向。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習社先后與人民網福建頻道、新華社福建分社、福建廣播影視集團、福建廣電網絡集團全媒體運營中心、福建日報、東南網以及福州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平臺達成合作關系,建成十多個實習實訓基地,推動學生走進主流媒體親身體驗媒體的新聞生產過程,補充了解課堂上無法展示的復雜且微妙的信息傳播過程,為其畢業(yè)后走上新聞一線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研習社努力拓展與部分商業(yè)化媒體的合作。比如2019年與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華人頭條”App 展開合作,該公司聚焦于為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及關注海外新聞動態(tài)的網民提供新聞信息。來自研習社的新聞學子在過去一年里,為“華人頭條”提供國內外重大新聞信息、短視頻信息、社區(qū)互動等資訊服務,這也為新聞學子體察華人華僑的信息需求、學習對外傳播的技巧和網絡社區(qū)的管理技能等提供了實踐機會。接下來,研習社將繼續(xù)拓展與國家級、省級主流媒體的合作平臺,著力培養(yǎng)既有愛國愛黨情懷又具有國際視野,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新聞傳播人才。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雹倜襟w融合的一個重要面向即如何利用網絡化、年輕化、多元化、前沿化的傳播方式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宣傳。在此總體性要求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習社開始在課程中設置一系列融媒體專項訓練,內容包括攝像工種認知、棚內崗位分解、類型節(jié)目攝像技能、快閃活動拍攝技巧、宣傳片拍攝技巧、無人機航拍構圖與技能、短視頻的拍攝方式與剪輯方法等,極大地拓展了新聞學子媒體融合傳播的知識與新聞生產傳播技能。傳媒行業(yè)的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在即將到來的5G 時代,新聞學子唯有在技術操控和創(chuàng)新理念上跟進業(yè)界前沿和網民需求,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與實操水平,研習社邀請了十多位理論水平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講述業(yè)界前沿動態(tài),闡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考與分析新問題、新現象。在過去的兩年里,研習社邀請了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學概論》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尹韻公教授講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新聞輿論工作實踐》,福建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原主任翁星講述《電視新聞采訪與報道》,海峽都市報社社長孫德堅講述《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東南衛(wèi)視總監(jiān)陳加偉講述《融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二更視頻總編室執(zhí)行主編、視頻導演組組長胡經環(huán)講述《記錄:讓人成為人——二更短視頻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速成實踐與影像語言》等,讓學生牢牢把握媒體責任使命和從業(yè)要求,產生了較好的反響。2019年,學院繼續(xù)邀請各大媒體的業(yè)務骨干和專家學者,打造研習社品牌學術講壇。
上述四項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相輔相成、相互推進,與課堂的理論知識、歷史知識形成共鳴,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最終內化為新聞學子的一種價值觀和實踐準則。為了更好地評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尋找未來改進的空間,筆者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對部分學生的反饋進行了總結。比如,學生肖楚榆說道:“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參與到團隊采訪之中,真正認識到‘采訪’是怎么一回事。在這三天的旅程中,我學到了一些拍攝和采訪的小技巧,認識了各種機器,意識到事前策劃的重要性和隨機應變能力的不可或缺。除了技術上和專業(yè)上的學習,讓我覺得獲益匪淺的還有和業(yè)內人士的一些交流,這種交流讓我對這個行業(yè)有更真實和清晰的認知,對于未來的自我發(fā)展定位以及了解當下媒體發(fā)展生態(tài)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睂W生胡思語說道:“學好專業(yè)知識和參與社會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理應齊頭并進,專業(yè)知識提升個人技能,參與社會發(fā)展增強擔當意識,也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一個有擔當的專業(yè)的社會型人才?!蓖ㄟ^這一系列課程的實踐和改革,我們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內涵和知識外延,并將在未來的課程設計和改革中做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調整,為培養(yǎng)未來青年新聞人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習近平: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新華網,2019-0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