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花都區(qū)新華街第三小學 高惠芳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甚至最勤奮的學生,盡管他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識記教材,他也會很快地‘越出軌道’,喪失理解因果聯(lián)系的能力?!庇纱丝梢?,課堂教學氣氛的作用有多重要,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那么,如何激起高年段語文教學的課堂氣氛?
教師對于教材的處理應著眼于學生的需要,怎樣呈現(xiàn)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獲取個人意義。
在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學習的形式,結合注解進行閱讀、討論,然后推舉一人代表小組發(fā)言,限時為10分鐘(其間我作巡視,隨時解答學生的提問)。在分組討論過程中,有學生詢問當時作者寫此詩的背景,有學生對個別字詞的理解產(chǎn)生疑問…… 10鐘后,各組踴躍發(fā)言。由于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學生們的回答有根有據(jù),層次高一些的學生還能旁征博引,更有上升到歷史高度來看待詩的,課堂效果遠遠超出我的預期。我小結之后,讓學生集體誦讀全詩,學生讀來聲音響亮、情感充沛。顯然,無論在知識積累、邏輯思維還是口頭表達、情感享受上學生都有收獲。
相反,當筆者給鄰班的一位老師代上同一節(jié)內容語文課時,我沒有套用自己班的教學方法,而是沿用傳統(tǒng)方法,先簡介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再領讀課文,指名學生解釋詩句并逐字講解,最后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涵。雖同樣完成本課時的教學任務,然從朗讀來看,同樣是集體誦讀,讀聲卻顯得散亂而抑悶。
教師是否應該反思: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是在照本宣科做呈現(xiàn)教材的事,而沒有多花些精力設計一些能夠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獲取個人意義的策略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為某種外在的東西而學習,沒有多大意義,也無多大效果。所以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應有這樣的指導思想——重要的是想到些什么,不是記住些什么。由此,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如果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那么,學生的學習將會變得有意義,學習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
“關注人物命運,體會作者感情”是《凡卡》一文的教學重點,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突破口——“鄉(xiāng)下生活會比城里的學徒生活快樂嗎”?然后提供一組問題供學生思考:
“凡卡的爺爺在鄉(xiāng)下是干什么的?”
“凡卡對爺爺充滿了熱切的期望,盼望爺爺早點接他離開這里。可是這一切,爺爺會知道嗎?為什么?”
“如果爺爺收到凡卡的信,會來接凡卡回家嗎?”
“如果凡卡跟爺爺回家,生活會改變嗎?”
“小說以凡卡的夢結尾,說明了什么?”
這一組問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對鄉(xiāng)下生活和城里的學徒生活做一個比較,引發(fā)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筆者將注意力放在了學生的思考過程上,并不十分在意其結論。故而,學生思維顯得很活躍,課堂氣氛令人滿意。
由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較為新穎的突破口并突出思考的過程,不強求一致的答案,可以保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
學習氛圍對學生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在一種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賞識激勵的環(huán)境里,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反之,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被動、壓抑。因而,語文教學應進行氛圍的優(yōu)化,讓學生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既和諧寬松,又具挑戰(zhàn)的動力。在教學中,有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有爭議價值的問題,供學生進行思考、交流,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有把語文學習變成“學海無涯樂作舟”的思想,少給、不給學生恐懼感、壓抑感。對于高年段學生來說,民主和諧、亦師亦友的關系是最好的師生關系。新課程要求教師能創(chuàng)造性地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師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和諧互動。
綜上所述,要激起高年段語文課堂教學的氣氛,真正讓課堂科學高效,教學過程必然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如果能遵循“充分信任學生、教材內容個人化、注重思維過程、優(yōu)化學習氛圍”四項原則,做到課堂由教師引導,知識由學生探究,方法由學生尋找,問題由學生解決,規(guī)律由學生發(fā)現(xiàn),那么,學生就能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就能源源不斷,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就能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