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卡季·奧斯特羅夫斯基(Arkady Ostrovsky)
很少有國家像烏克蘭一樣,經歷過動蕩那么多,變化卻如此少。短短不過一代人的時間,烏克蘭從蘇聯帝國分裂出來,上演了兩次革命,失去了部分領土,還經歷了一場戰(zhàn)爭。然而,由少數寡頭集團把控經濟政治資源的治理體系始終健在。據世界銀行統(tǒng)計,烏克蘭與政界有聯系的公司占2%,卻占據了所有公司總營業(yè)額逾20%,總資產逾四分之一。盡管土地肥沃,教育普及程度高,但由于根深蒂固且腐敗的體制,烏克蘭(1990年尚能與波蘭一較高下)已淪為歐洲第二窮的國家,GDP僅為波蘭的五分之一。
2014年在基輔,民眾組織爆發(fā)了“尊嚴革命”,推翻了得到莫斯科支持的總統(tǒng)維克托·亞努科維奇,其繼任者也承諾徹底改革整個體系。但是五年過去了,烏克蘭人還在等待。
2019年,烏克蘭人將前往投票站選出新總統(tǒng)(3月)和議會(10月)。盡管選票上有很多名字,實際上選擇很有限。政治舞臺上主導的只有兩位老牌人物,其中之一是現任總統(tǒng)和寡頭政治家彼得·波羅申科,另外一位是民粹主義者,也是波羅申科的老對手尤利婭·季莫申科。兩人自本世紀初就登上政治舞臺,但都未獲選民信任。第二梯隊(目前來看)是沒有寡頭利益(也沒有資源)的前國防部長阿納托利·格里岑科,以及備受爭議的能源礦業(yè)部前部長尤里·博伊科。博伊科曾在亞努科維奇領導下任職,代表烏克蘭東南部利益。
廣受歡迎的搖滾明星和活動家斯拉瓦·瓦卡丘克也在伺機而動,他一直在考慮競選總統(tǒng)。他如果參與,可以激勵沮喪的改革者,但通往勝利的道路充滿艱險。如果他本人不參與競選,他的支持也有助于改變競選。選舉本身就像一場表演。觀眾早已司空見慣,不愿費心解讀政客空洞的承諾。對于政客來說,只不過是在地緣政治地圖上標出口號,跟日常生活也沒什么關系。
保加利亞的普羅夫迪夫和意大利的馬泰拉都是歐洲文化之都。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和法國里昂是歐洲第一批智能旅游之都
波羅申科的主要口號是“軍隊、語言、信仰:我們走自己的路”,把自己包裝成愛國者,保衛(wèi)受困中的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為了充分展示決心,他還舉行了閱兵儀式,將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愿望寫入憲法,還游說烏克蘭東正教從俄羅斯獨立。季莫申科也提出了類似主張,但她認為應該由自己管理國家,分派不斷縮水的財富。兩位宿敵只有一個方面觀點相同,即對認真改革和徹底打擊腐敗的問題持犬儒和反對的態(tài)度。然而,總統(tǒng)最終人選將在決勝投票中決定,可能出現種種意外。
更復雜的是,影響選舉的并不只有烏克蘭人。季莫申科和俄羅斯總統(tǒng)弗拉基米爾·普京很投契。兩人以前打過交道,普京看出她是憤世嫉俗的民粹主義者,而且喜歡做交易。議會選舉中,克里姆林宮將推動烏克蘭東南部講俄語的民眾集結力量,結成聯盟,希望能實質上掌控烏克蘭的未來。
烏克蘭一面受到俄羅斯的傷害,一面受背信棄義的精英削弱,當真有喪失主權的風險。最好的結果將是與過去徹底決裂,但考慮到既得利益根深蒂固,可能性很低。更準確地說,盡管動蕩不斷,烏克蘭還是能渡過難關并逐步改善。到了關鍵時候,烏克蘭惰于急劇改變的特點,沒準會成了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