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斌
翻譯能力對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但現(xiàn)實教學中,高校一般以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點,特別是將語法和閱讀的教學當作重中之重,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高校翻譯教學的理論指導不夠完善,當前的翻譯教學主要以語言形式、語言知識的講解為主,忽略了語言內涵的教授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1]因此,在翻譯教學中引入翻譯理論,借鑒優(yōu)秀譯制電影及對等理論的實際應用經驗,對高校翻譯教學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筆者立足于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以動畫電影《花木蘭》中對等理論的使用為例,分析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是功能對等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翻譯的行為是一種交際過程,讀者、觀眾是翻譯行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過程為了實現(xiàn)功能對等,不必拘泥于文字表面或者形式上的對等。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翻譯時要通過語言復制及源語言的自然交換、自然對等,來讓觀眾、讀者在面對譯文時能夠感受到同面對源語言時一致的心理感受,也就是在進行翻譯時應該以讀者或觀眾為中心,以他們的社會文化背景及語言習慣為基準對譯文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最終使原文能夠通暢且自然表達出來。[2]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翻譯分為三步:首先,翻譯時盡量兼顧原文的含義和源語言的文化特色;其次,如果無法同時保證原文的含義和源語言文化特色都能順利翻譯,則放棄形式對等;最后,如果放棄形式對等也無法表現(xiàn)原文的含義和源語言文化特色,則采用“重創(chuàng)”來彌補文化差異。
當前很多高校的英語翻譯教學重形式輕內涵,重知識輕文化。這種教學方法導致很多學生片面地死記硬背字詞的表面意思,不考慮其在語境中的使用規(guī)律,更不會從英漢文化差異的視角去思考內涵的不同。[3]例如,“Investment could dry up and that could cause the economy to falter.”教師會將其翻譯為“投資可能會中斷,而這會引起經濟衰退?!睂ⅰ癲ry up”與“中斷”相對應,將“cause”與“引起”相對應,將“falter”與“衰退”相對應。但是這句中動詞“cause”的內涵被忽視了,導致學生下一次遇到這樣的句子,如“沒有什么比走很長的路更能激起食欲的了?!睂W生就會翻譯為“There is nothing like a long walk to cause the appetite.”而正確翻譯應為“There is nothing like a long walk to arouse the appetite.”實際上,“cause”和“arouse”都有“引起”的意思,但內涵有所區(qū)別,“arouse”有“喚醒”之意,或指“引起、激發(fā)”等;“cause”意為“導致”,強調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這里應該用“arouse”而不是“cause”。
動畫電影《花木蘭》是一部譯制非常成功的英文影片。本影片經過翻譯之后將很多美國本土的語句、語言習慣、文化特色等以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給國內觀眾,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了源語言的信息,實現(xiàn)了翻譯的功能對等。本文正是借鑒此片的翻譯經驗,以期以其中對等理論的運用給高等教育中的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一些啟發(fā)。
1.重視講解詞語內涵及思維習慣的差異
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民族之間思維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翻譯時詞匯的內涵會被不同程度曲解。動畫電影《花木蘭》的翻譯利用功能對等理論,兼顧中美思維習慣的不同,對源語言中的某些詞匯進行了調整,更有利于國內觀眾的接受和理解。
例如,“Admonition”一詞本意為“告誡、勸告”。在動畫電影《花木蘭》中有句臺詞“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這里的“admonition”如果翻譯成“告誡”或者“勸告”,就很難讓國內觀眾理解詞語所要表達的含義。該句出現(xiàn)的背景是花木蘭同媒婆對話,媒婆會幫花木蘭找到一個稱心的丈夫,前提是花木蘭需要正確回答媒婆的問題。[4]在這樣的背景下,“admonition”被翻譯為中國觀眾更容易理解的詞語“三從四德”,而且這樣的翻譯一方面凸顯了花木蘭所生活的年代的風俗習慣,另外一方面則體現(xiàn)出了當時男尊女卑的思維。
當媒婆身上著火奔跑時,連續(xù)大喊三聲“put it out!put it out!put it out!”這個排比句被翻譯為“快給我水,澆水呀!”短語“put it”原為“撲滅”,這句臺詞在英文中的本意為“快把火撲滅”,但是這樣翻譯會使國內觀眾感覺很生硬,因為西方人的思維習慣是“對物勝于對人”,我國的則是“對人勝于對物”?!翱彀鸦饟錅纭敝赶颉盎稹?,媒婆是想盡快把火撲滅,國外觀眾立即就能明白媒婆最強烈的意愿是滅火,即直指目的;而“快澆水”指向花木蘭,也就是人,符合漢語的用法及國人的思維習慣。這樣體現(xiàn)出了中國人思想中重視人物關系強于客觀事物關系的特點,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的翻譯。
2.翻譯過程不拘泥于形式
當敵軍逼近京城時,皇帝說“A single grain of rice can tip the scale.”這句話原為“一粒稻??梢允沟舅胱兇??!狈g成中文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樣的翻譯非常巧妙,不僅把細節(jié)決定成敗、量變引起質變的內涵翻譯了出來,還借用了毛澤東的名句,讓觀眾立刻就能懂得電影要表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舍棄了形式對等,沒有局限于詞語的形式上的對等,而是選擇了變換形式,實現(xiàn)功能上的對等。
“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這句臺詞出現(xiàn)在花木蘭進入軍營后的訓練場景中,其本意為“讓我們言歸正傳?!钡请娪爸蟹g為“大家同心作戰(zhàn)?!被咎m同戰(zhàn)友初入兵營時戰(zhàn)斗能力欠缺,但是校尉李翔堅持嚴格訓練士兵,親自上陣示范指導。因此,這句臺詞在這里被譯為“大家同心作戰(zhàn)。”則更能體現(xiàn)出校尉對這些新兵的信心,也向觀眾傳達了將士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精氣神。
李翔在戰(zhàn)場上發(fā)現(xiàn)了其父的頭盔,這時他內心萬分悲痛,但是鎮(zhèn)定之后立即表現(xiàn)出一位將領應有的姿態(tài),提韁縱馬,大聲說:“The Huns are moving quickly.”[5]敵方是騎兵部隊,來去如風,因此使用了“moving quickly”。這里用了現(xiàn)在進行時,因為李翔想要表達的是敵方行軍速度很快,正朝京城進發(fā)。然而,電影將李翔的話譯為“敵人來勢洶洶?!庇昧擞^眾熟悉的成語,不僅在技術層面表達了敵人的快,而且在情感層面凸顯敵人來者不善。這句臺詞的翻譯使用了功能對等理論的“重創(chuàng)”,不僅舍棄了原句中的詞語,而且還舍棄了現(xiàn)在進行時的形式,以帶有感情色彩的語句表達給中國觀眾,起到了準確達意和激發(fā)情感的作用。
3.注意文化風俗的差異
語言的基礎是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同時社會文化對語言的發(fā)展也起著反作用。每個地區(qū)和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習慣,這些也都對語言的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忽視文化層面的影響,應該對語言所產生的文化氛圍進行分析。從一定程度上說,翻譯一種語言其實就是在翻譯一種文化,所以需要對所翻譯的文化內涵有所研究和了解。
負責保護花木蘭的小神龍木須這一角色雖然是虛構的,但在片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整個影片中最為幽默詼諧的角色。本片中給木須配音的是演員艾迪·墨菲。在美國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中,負責插科打諢、搞笑耍寶的演員,他們或者動作夸張,或者能說會道,臺詞往往帶有顯著的風格。當木須在雪崩的滾雪中發(fā)現(xiàn)蟋蟀時,脫口而出“Man,you are one lucky bug.”[6]這句臺詞對于美國觀眾來說很容易理解。但是國內的文化里沒有對應的文化,因此翻譯時以一種國人都能接受而且不失風趣的方式翻譯為“天啊,你可真是命大?!?/p>
花木蘭女性身份被發(fā)現(xiàn)之后,丞相賜福對她呵斥道“Treacherous snake.”如果將這句臺詞直接翻譯為“奸詐的蛇?!斌w現(xiàn)不出丞相賜福內心對花木蘭女性身份的厭惡。花木蘭在戰(zhàn)斗中拯救了整支軍隊,巧妙地擊敗了敵人,舍身挽救了校尉李翔的性命。然而這一切都抵不過她是女兒身的事實,因此被丞相賜福呵斥。
影片后半段,單于帶領幾個親兵潛入皇宮,預謀暗殺皇帝。單于用劍指著皇帝的脖頸,威脅他向自己下跪臣服。但是皇帝鐵骨錚錚,巋然不動地說:“No matter how the wind howls,the mountain cannot bow it.”這是一句英文諺語,用了比喻的表達手法來體現(xiàn)山不為風所動的氣節(jié)。但是翻譯時并沒有將其直譯為“無論風如何怒吼,山都無法低頭。”而是使用了功能對等中的“重創(chuàng)”,舍棄了“wind”“mountain”等詞匯和形式對等,而是直接以人對人、主體對主體的方式闡述,將其翻譯為“你個狂妄之徒,朕是不會向你臣服的?!边@樣既彰顯了民族氣節(jié),又表現(xiàn)出皇帝面對個人生死存亡時的淡定,此時的翻譯直接又不偏頗,以充滿力量的語言表現(xiàn)出了一國之君的尊嚴,還原了影片的社會文化語境。
高效英語課中翻譯教學非常重要,但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而且在翻譯教學中存在重形式和知識勝過重內涵和文化的現(xiàn)象。本文基于功能對等理論,對高校英語教學中的翻譯教學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翻譯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重視講解詞語內涵及思維習慣的差異、翻譯過程不拘泥于形式、注意文化風俗的差異等的改善對策,為翻譯教學提供理論支撐,為實際教學提供借鑒及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