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貽莉
從理論到實踐,教師首先需要正確把握表演游戲的基本特點,從內涵入手,設計、組織游戲活動。我們帶領教師從幼兒園日常經(jīng)常開展的游戲活動之間進行對比,更直觀深入地把握其典型特點。
首先,注意表演游戲與角色游戲的區(qū)別。表演游戲與角色游戲很容易混淆,因為它們都是在扮演角色,都運用了象征的手段,都是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我們來仔細對比一下:
表演游戲與角色游戲的異同
表演游戲和文藝表演的混淆,是我們剛開始進行實踐時,教師最容易走入的誤區(qū),包括部分教師按自己的理解排練一場無趣的兒童劇和教師過多關注于表演性,帶領幼兒反復練習、排練。我們來仔細對比一下:
表演游戲與文藝表演的異同
這里首先要對表演游戲的核心價值進行判斷。表演和游戲,一定是游戲性先于表演性,同時要讓游戲性和表演性達成統(tǒng)一。這兩點其實也都是我們在實踐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在研究中我們總結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教師樹立明確的價值觀——以游戲性體驗為主、表演水平的提高為輔(沒有游戲性體驗的表演,只是表演課程,是強加給孩子的表演任務)。那么,作為教師,如何對游戲性進行判斷呢?
(1)主觀上的判斷——幼兒有無游戲性體驗,有無興趣性體驗、自主性體驗、勝任感或成就感;(2)外部條件的判斷——幼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和可能。比如游戲“插牌”,表演游戲從來不控制人數(shù),表演人員少了可以一人分飾多角或去其他區(qū)域邀請人員;人員多了,可以增加劇本角色。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只要幼兒想玩,他們一定有辦法!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由幼兒自主決定、活動的難度與幼兒的能力相匹配。因為是幼兒自己選擇的游戲,他們之間會很有默契,比如:性格內向的小女生擔任了不說話的小狗角色。幼兒不尋求或擔憂游戲以外的獎懲。
表演性是表演游戲區(qū)別于其他類型游戲的根本特性。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為一種游戲類型獨立存在的依據(jù)。表演游戲作為一種游戲類型,存在的依據(jù)是“表演性”應當在游戲過程中逐漸提高和完善,逐步從一般性表現(xiàn)向生動性表現(xiàn)水平發(fā)展。
表演性并不一定要以犧牲游戲性為代價,興趣和好奇心依然是基礎。要維持興趣,表演游戲在重復的過程中就應當具有新意和挑戰(zhàn)。人物的裝扮、神態(tài)、語言、動作、舞臺感等都是需要幼兒逐步提升的。我們也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幼兒看動畫片越來越多,對童話劇、情景劇的認知越來越少。幼兒對于在舞臺上對動作、語言、神態(tài)如何表現(xiàn)欠缺生活經(jīng)驗,這也讓我們現(xiàn)階段的實踐遇到瓶頸。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排練了以教師參與為主的童話劇,通過直觀的視覺沖擊,給幼兒更多的舞臺表演經(jīng)驗積累,也讓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有所提升和展現(xiàn)。所以,游戲性和表演性都是表演游戲的核心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表演游戲的游戲性和表演性的確是相映成趣。當然沒有教師的支持和引導,幼兒的表演游戲很可能停留在嬉戲打鬧狀態(tài),也難以產(chǎn)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因此我們需要明確、重視幼兒表演游戲中的游戲性,也需要教師進行指導。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更多地體現(xiàn)為教師是幼兒討論的組織者、問題的提出者。
1.腳本的選擇
腳本要求情節(jié)生動有趣、對話朗朗上口、角色為幼兒所熟悉,前提是能夠激發(fā)幼兒表演的欲望。
2.不同年齡班的區(qū)別
小班:故事簡單、角色較少并為幼兒所熟知,情節(jié)、語言多重復,表演場景單一,如《拔蘿卜》《小熊請客》;中班:故事線索連貫,情節(jié)發(fā)展明晰,角色多為生活中常見的,數(shù)量建議2~5個(有一些平行的角色,如兩只小鴨。同伴間的鼓勵和學習很重要,中班幼兒能力尚弱,需要滿足幼兒從眾的需要,一些無關緊要的角色,也會讓幼兒很滿足)。中班幼兒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較于小班有了明顯進步,表演場景亦要適當增加,如:故事《老鼠在海邊》《小老鼠和大老虎》等;大班:角色較為豐富(有利于幼兒的分工合作和進行挑戰(zhàn)),表演一般有場景的更換,情節(jié)內容豐富,語言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的空間。如:《國王生病了》《老鼠嫁女》《是誰嗯嗯在我頭上》《帝企鵝古古樂》等。
3.如何做到貼近幼兒已有經(jīng)驗
可以在故事講述或繪本學習后進行表演。建議表演與主題活動密切相關,更加有利于幼兒遷移經(jīng)驗。繪本給了幼兒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同時提供了很好的“兒童劇本”。
1.重觀察
在幼兒園,教師組織幼兒游戲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讓幼兒高興,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學習興趣和需要的最好窗口。一日活動皆課程,教師當然可以通過在表演游戲的組織實施過程中通過與幼兒的互動生成和發(fā)展課程。因此,游戲中,教師可以通過隨機敏銳的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游戲中可進行整體掃描式觀察,觀察他們的表情、言行、判斷他們的活動狀態(tài),判斷空間材料是否適合活動需要;游戲中還需要有重點地進行個別觀察,注意小組幼兒或個別幼兒的需要和成長,從而進行支持和幫助,以及引導同伴間互助和學習。
我們的觀察稱之為紀錄,包括了游戲中文字的、影像的、聲音的內容。開始以小組合作式為主,分工記錄,給每個孩子編號,每位教師跟蹤記錄一位幼兒。主班教師拍照,捕捉每一個有價值的鏡頭,若有其他教師還可以進行整體的重點記錄還和攝像。游戲結束后的研討環(huán)節(jié),每位教師交流各自的觀察與思考,大家共同梳理出措施和下一次游戲前的重點指導和重點觀察內容。主班教師回去進行整理,匯成文稿,再次組織游戲。兩個游戲下來,參與游戲的教師都能熟練地撰寫觀察記錄,同時將經(jīng)驗帶回自己的班級,借鑒到班級的其他游戲中。
2.發(fā)揮材料的教育價值
在表演游戲中,教師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兒的活動,而不僅僅是把材料當成道具 。因此,什么時候提供什么樣的材料,應當根據(jù)幼兒活動的實際需要進行判斷。當幼兒還沒有產(chǎn)生對材料的需求時,教師不必立即提供自己認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在幼兒眼中,教師事先準備的精美道具并不比他們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有吸引力,而制作道具的過程本身就是可以給幼兒帶來快樂且蘊含著豐富學習機會的一種活動。不應為追求“表演結果”或節(jié)省時間而省略這個具有教育價值的環(huán)節(jié)。比如紙、筆、木板這樣的原始材料可以為幼兒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
3.不可忽視的討論環(huán)節(jié)
游戲的討論和互相評議對于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和表演能力的提高是極為有利的。我們都非常重視每一次游戲后的討論。教師需要根據(jù)此次游戲中觀察到的幼兒游戲的突出內容引導幼兒進行討論,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促進幼兒反思和引導性提問十分重要。例如,大班的表演游戲引導幼兒反思和評價的問題是:覺得演得好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怎么辦?這種引導性的提問向幼兒提出許多挑戰(zhàn),促使游戲活動不斷向前發(fā)展。
教師應當為幼兒的討論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不應扮演裁判的角色來評定幼兒表現(xiàn)的好壞,也不應扮演答案的提供者來告訴幼兒應該如何去做。教師應該不斷激發(fā)幼兒思考,讓他們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如果幼兒在游戲中缺乏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時,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產(chǎn)生問題意識,讓幼兒帶著游戲中的問題到游戲以外的活動中去尋找相關的信息而不是當場告訴幼兒答案。
教師還應把握幼兒游戲的興趣和快樂情感的體驗,時刻牢記,首先要達成游戲性,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這點一定不能忽視。同時,關注經(jīng)驗的傳遞和分享,這樣的討論在游戲后的評價時間很短,可以穿插于其他的環(huán)節(jié)中。
4.紀錄手段的靈活運用
紀錄的對象是活動過程及其結果,包括:幼兒的各種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相關物品和材料、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言談及行為表現(xiàn)的描述等。記錄形式包括圖畫、實物、照片、錄音、錄像、文字等。記錄的材料不僅僅有留作展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為師幼互動的媒介和活動進一步發(fā)展的依據(jù)。
表演游戲的實踐與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幼兒不一樣的快樂體驗和成長。幼兒園里的游戲就是要把教師還給幼兒,真正地觀察、潛心地反思、有效地指導。美國Debra 博士有這樣一句話耐人深?。和甑哪康牟⒉皇菫樯蠈W做準備,幼兒是在過自己的人生。我想,我們做到了。在我們表演游戲的組織進程中,幼兒能夠較為充分的達成《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的若干目標,這更讓我們明確了表演游戲作為幼兒園課程中的一部分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