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倪,王芊入,賀朝久,尚天瓊,蔡亞南
(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醫(yī)院藥學部,成都 611730)
患者,女,51歲。因“上腹痛1個月余,發(fā)現(xiàn)胃息肉1周”于2018年5月3日入院,入院診斷“①胃息肉,②急性胃炎,③肝右葉結節(jié)影,性質?④肝囊腫?⑤腎囊腫?⑥右腎高回聲結節(jié):錯構瘤?⑦右側乳腺癌切除術后,⑧卵巢切除術后”?;颊咂綍r體弱,2008年因“乳腺癌”行手術治療,術后化療5次,2013年行“卵巢切除術”。無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颊哂?018年5月4日晨行胃鏡下胃息肉電切治療,術后精神可,進食流質飲食,未訴特殊不適,給予泮托拉唑鈉 42.3 mg靜脈滴注,q12 h,硫糖鋁口服混懸液 10 mL口服,tid。腹部CT示肝臟結節(jié)影,為明確結節(jié)性質,于2018年5月8日完善上腹部增強CT檢查。2018年5月8日上午8:40高壓注射器快速推注碘海醇注射液(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每瓶100 mL:35 g,批號:1711035)100 mL,掃描完成后,患者訴稍感腹脹,其他無特殊不適,醫(yī)師囑多飲水,臥床休息。當日20:00患者訴上腹部隱痛不適,惡心,非噴射性嘔吐胃內容物數(shù)次,不含咖啡色液體及血凝塊,血糖32.60 mmol·L-1,給予泮托拉唑、甲氧氯普胺、胰島素等對癥處理。2018年5月9日1:30血糖15.5 mmol·L-1。3:00患者嗜睡,反應淡漠,四肢濕冷,口唇發(fā)紺,體溫<35 ℃,脈搏132次·min-1,呼吸18次·min-1,血壓82/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飽和度75%,轉入內科重癥監(jiān)護室。行心電監(jiān)護、氣管插管接有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去甲腎上腺素4 mg微量泵注、多巴胺40 mg靜脈注射、氫化可的松200 mg 靜脈滴注等治療。經搶救,患者心率128次·min-1,呼吸18次·min-1,血壓114/72 mmHg,血氧飽和度99%,體溫36.5 ℃。內科重癥監(jiān)護室全科醫(yī)師討論后補充診斷:①遲發(fā)型過敏性休克,②應激性血糖升高。2018年5月10日晨,拔除氣管插管,并以鼻導管吸氧后指尖血氧飽和度99%。2018年5月13日,患者意識清楚,輕微腹脹腹痛,無明顯心累氣緊,血壓平穩(wěn),血糖4.6 mmol·L-1。
碘海醇注射液是一種含有3個碘分子的非離子型水溶性造影劑,臨床用于血管造影、CT增強掃描、關節(jié)腔造影、胃腸道造影等[1]。碘海醇所致不良反應可分為輕、中、重度反應,其中重度反應有休克、重度喉頭水腫、腎衰竭、死亡等,部分患者造影后數(shù)小時至數(shù)日內可出現(xiàn)遲發(fā)性不良反應[2]。該患者既往因癌癥進行化療,平常體弱,胃息肉電切術后使用泮托拉唑鈉、硫糖鋁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增強CT掃描后唯一使用的藥物為泮托拉唑鈉,約11 h后發(fā)生血糖升高和休克,根據(jù)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排除前期2種藥物影響,其原因不能用原患疾病解釋,因此考慮與碘海醇有關。
操銀針等[3]對65例碘海醇所致嚴重不良反應的文獻分析示,5 min內發(fā)生不良反應占比44.62%,2 h后發(fā)生占比21.53%。碘海醇血管內注射后發(fā)生的過敏性休克以速發(fā)型為主,遲發(fā)型過敏性休克少見[4],本例可能與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目前研究多認為碘造影劑可通過非免疫機制引起類變態(tài)反應或假性變態(tài)反應;部分病例可激活補體系統(tǒng)、巨噬細胞系統(tǒng),或由T細胞介導引發(fā)變態(tài)反應[5];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筆者查閱國內外文獻,未搜索到碘海醇引起血糖升高的病例。非離子型造影劑通過改善制劑的理化性質尤其是滲透壓,減少了造影劑的不良反應,但不能完全解決碘自身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6],血糖發(fā)生一過性升高可能與碘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顯示,胰島β細胞中胰島素的分泌需要線粒體供能,即ATP/ADP達到相對高的比值;而碘進入胰島β細胞后可刺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產生,進一步激活解耦聯(lián)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從而降低ATP/ADP比值,最終抑制胰島素釋放,導致血糖升高[7]。該不良反應可能與碘海醇注射液物理、化學反應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臨床為減少碘海醇所致不良反應,應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做好預防措施。關注患者的基礎情況,如是否有過敏史、哮喘、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等;造影后應多飲水,加快造影劑排泄,避免使用有腎毒性藥物,減少對腎功能損傷;高?;颊咴谠煊皠┙o藥完畢后應至少留觀30 min,住院患者24 h內仍應密切觀察[8],警惕遲發(fā)型不良反應發(fā)生,若出現(xiàn)異常情況應立即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