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韓菲,孫萬森
(1.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4;2.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04)
孫萬森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中醫(yī)腎病學專家,從事腎臟病臨床及科研30余載,對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孫教授根據(jù)其多年的腎病臨床經(jīng)驗,不斷思考,提出從風論治腎病的命題,并賦予其新的內涵,形成“腎病之腎絡伏風論”。孫教授認為在腎病臨床治療中,抓住“風”這個主因主機,圍繞風立法制方用藥,臨床療效甚佳。筆者有幸?guī)煆膶O萬森教授,獲益匪淺,現(xiàn)將其臨床辨證論治腎病經(jīng)驗總結如下。
“風為百病之長”是《素問·風論》提出的一個關于風邪致病的論斷,孫萬森教授認為此論指出了風邪致病的廣泛性。同時《素問·風論》又言:“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睂O教授認為 “風者善行”指出了風邪致病的主動性,“數(shù)變”指出了風邪致病的多變性。風邪致病的廣泛性、主動性和多變性決定了風邪在六淫外邪中的主導地位。如此,對腎病而言,從風立論,就合乎自然之理。
關于腎病,《素問·風論》有言:“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彼^壬癸者,如王冰所注:“冬壬癸水,腎主之?!奔炊瑸楹?,壬癸應之,是說冬季感受風寒即為腎風?!端貑枴ぴu熱病論》亦云:“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于言?!泵枋隽四I風的臨床癥狀?!毒霸廊珪吩唬骸胺餐飧卸撅L,邪留肌腠,則亦忽然浮腫?!毖匾u了《內經(jīng)》的認識,認為腎病為腎風、風水,與風邪相關。孫萬森教授認為,在臨床上腎病常常有“風”的特征:顏面者,位于頭首,頭首乃人身居高之處,古訓言“高山之上,唯風可及”,顏面所見浮腫乃風所為;腎病在臨床上又具有因外感而復發(fā)的特點,外感者,因風而感也;而腎病遷延不愈,與風的善變特征息息相關。
(1)途徑一:從皮膚陽絡而入——風邪從皮膚而入,引致風水,其病機之一“營衛(wèi)不和”,此為風中肌表陽絡而傷腎。
(2)途徑二:從太陽經(jīng)而入腎絡。太陽主表,風邪中于人,從頸項之太陽經(jīng)表而入腎絡致病,此為從經(jīng)入腎絡。
(3)途徑三:從各藏絡傳入,如《景岳全書 腫脹》言:“凡水腫等證,乃脾腎肺三臟相干之病; 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 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 可知腎病與脾、肺、腎藏絡密切相關。而從心絡傳入,心火反侮腎水,引起腎病,此為“風熱移腎”,風邪由心絡而入腎絡。從肝絡傳入,風木太盛,或腎水太弱,則子病及母,引致腎病,此為“風淫于腎”,風邪由肝絡而入腎絡。盡管風入人體途徑不盡相同,但最終風必伏于腎絡才可致腎病,即“風伏腎絡”是腎病的基本病機。
雖風邪進入人體途徑各異,但致病則同,由于風邪所夾六淫之邪的不同,風邪及各邪中人的程度、時間、地域、季節(jié)的不同,其邪有在表、在血脈、在臟腑之絡之異,但最終風伏于腎絡而致腎病。故腎病的病機可以進一步明確為: 腎絡空虛,風伏腎絡,風或與寒水搏結,或與濕土搏結,風邪伏而化熱而成腎病。臨床上各種類型的腎病,皆為腎風之病。
孫萬森教授認為風邪伏于腎絡導致腎病可兼夾他邪,其可分為風寒型腎病、風濕型腎病和風熱型腎病三個證型。
風邪兼夾寒邪入腎絡,則為風寒腎病,其臨床特征為:常畏寒,多惡風,易感冒,多汗或少汗的體質特點;同時有顏面浮腫,或見全身浮腫,泡沫尿,脈浮緊或沉緊或沉澀。多數(shù)小兒腎病綜合征和部分老年腎病綜合征患者屬于此型。
風邪兼夾濕邪入腎絡,則為風濕腎病,其臨床特征為:身體四肢有沉重感,患者多居處潮濕,有常食濕濁之品習慣;身體分泌物多,痰多,同時有顏面浮腫,或見全身浮腫,泡沫尿,舌大,脈沉滑或澀或濡。許多繼發(fā)性腎病屬于此型。
風邪兼夾火熱之邪入腎絡,則為風熱腎病,其臨床特征為:咽部常常紅或腫、痛,飲熱水痛甚,皮膚常有癤腫、皮疹的體質特點;同時有顏面浮腫,或見全身浮腫,泡沫尿,蛋白尿;脈多見浮滑或弦滑。
從風論治腎病,孫萬森教授集諸治風之法于一體,創(chuàng)制出祛風通絡方,此方由黃芪、防風、海風藤、烏梢蛇、生地、桑寄生等組成,臨床應用已有十余年,療效顯著。方中黃芪御風,防風祛風,海風藤搜風,烏梢蛇剔風,生地熄風,桑寄生既補腎絡之虛,又祛風除濕通絡,諸藥合而治腎風,通腎絡,補腎虛,是一首治療腎絡伏風的良方。凡遇腎病,用此方隨證加減,堅持服用,多有良效。
4.2.1 風寒型腎病 臨床辨證為風寒型腎病,在專方基礎上隨證加減。臨床上伴無汗、惡寒、咳喘等加炙麻黃,劑量一般5 g起用,最大10 g;若伴汗多、惡風、小便不利加桂枝,劑量5 g起用,30 g最大;兼有顏面浮腫則加生麻黃5~10 g,或荊芥、防風并用,劑量5 g起用,一般10 g,最大20 g;下肢浮腫加車前子、冬瓜皮,劑量20~30 g;胸水加葶藶子,一般20 g,最大30 g;腹水加蒼術,一般20 g,最大30 g;泡沫尿重者加紫蘇,一般使用無禁忌,劑量3~15 g,或加白茅根、石葦,均20~30 g。無明顯癥狀,僅蛋白尿陽性,加收澀藥如金櫻子、芡實等,劑量20~30 g。
4.2.2 風濕型腎病 風濕型腎病其方藥配伍規(guī)律是合祛風通絡方。臨床癥狀出現(xiàn)浮腫、泡沫尿時配伍羌活、獨活,劑量5g起用,一般10 g,最大20 g;臨陣辨證為風濕腎病下肢浮腫濕時加防己,常用漢防己,劑量15~20 g;風盛者、皮膚瘙癢,加白鮮皮、地膚子,劑量20 g起,最大30 g;若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葶藶子;脘腹脹滿加干姜,一般10 g;風濕腎病腰痛證必加桑寄生,此藥常和牛膝、川斷、杜仲等合用,一般無禁忌,劑量20~30 g。
4.2.3 風熱型腎病 對于腎病發(fā)熱屬于少陽病者,常常配伍柴胡,劑量15~30 g;臨陣風熱偏盛,配伍連翹、桔梗、板藍根,若兼有咽部干癢或紅腫、疼痛、大便干結時配伍牛蒡子,在風熱大便溏稀時慎用或配伍干姜、茯苓,劑量10~15 g;臨床辨證熱毒盛時配伍金銀花,劑量15~30 g;若咳喘較甚,加杏仁;浮腫兼小便短少,加豬苓、茯苓、澤瀉等清熱利尿消腫;血熱而紅腫,加牡丹皮、赤芍;證兼見尿痛、尿血,加石葦、大薊、小薊;患者多為厥陰或少陽體質,有泡沫尿或風熱腎病伴有頭暈或表證時加以桑葉、菊花,劑量10~15 g;有泡沫尿時使用蟬衣;或紫癜性腎炎有皮疹時聯(lián)合配伍,須防止過敏,一般劑量10 g。
患者鄭某,女,26歲,2016年12月15日初診。主訴:感冒1月余,咽喉紅腫伴雙下肢浮腫10余天?;颊吒忻昂蟪霈F(xiàn)咽喉紅腫不愈,雙下肢浮腫,檢查發(fā)現(xiàn)蛋白尿,遂就診于我院西醫(yī)腎內科,行腎穿刺提示膜性腎病改變,臨床診斷為“膜性腎病”,因不愿服激素,故來我科尋求中醫(yī)治療。刻下:咽喉紅腫,雙下肢浮腫,間斷性頭痛,小便如常,但有泡沫,睡眠不佳,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弦滑細?;炋崾?4 h尿蛋白:3 787.71 mg/24 h,辨為腎風,此乃腎絡空虛,外風侵襲而發(fā)蛋白泡沫尿、雙下肢浮腫,舌紅、咽喉紅腫,乃風熱傷陰之象,脈弦滑細,血脈不暢之象,證屬風熱伏于腎絡,擾動腎精,而成腎病。治當祛風熱,調暢腎絡,通暢三焦,治以自擬祛風通絡方加減為主,組方:生黃芪30 g,生地15 g,土鱉蟲10 g,懷牛膝10 g,桑寄生10 g,白術15 g,當歸15 g,牛蒡子15 g,連翹15 g,石葦20 g,桔梗10 g,蘇葉10 g,蟬蛻10 g,生薏米30 g,菟絲子30 g。7劑,水煎服。
二診:2016年12月29日?;颊咦苑?4劑,雙下肢浮腫未明顯緩解,尿中仍有泡沫,舌質暗紅,舌苔薄黃膩,脈沉細。考慮到其服藥兩周,浮腫不退,舌苔薄黃膩,當宣解肺氣,清解郁熱,以祛風通絡方配伍清風熱藥加減,于上方調整:生黃芪30 g,生地15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白術15 g,蘇葉10 g,當歸15 g,石葦20 g,蘇葉10 g,蟬蛻10 g,懷牛膝10 g,土鱉蟲10 g,菟絲子30 g,黃連5 g。7劑,水煎服。
三診:2017年1月5日。浮腫明顯減輕,仍有泡沫尿,扁桃體II°腫大。復查24h尿蛋白:2 768 mg/24 h。上方調整為:生黃芪60 g,白術15 g,當歸15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石葦20 g,蟬蛻10 g,連翹15 g,桔梗10 g,板藍根20 g,懷牛膝10 g,葛根20 g,蘆根20 g,芡實30 g,水蛭8 g。14劑,水煎服。
四診:2017年2月6日。浮腫基本消退,仍有泡沫尿、咽部不適,扁桃體II°腫大,頭枕部疼痛。復查24h尿蛋白提示:2 032.8 mg/24 h。上方調整為:生黃芪60 g,白術15 g,當歸15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石葦20 g,懷牛膝10 g,連翹15 g,桔梗10 g,板藍根20 g,葛根30 g,芡實30 g,皂刺15 g。14劑,水煎服。
五診:2017年3月30日?;颊咦苑?個月,浮腫無反復,復查24 h尿蛋白:2 250 mg/24 h,仍有泡沫尿、咽部不適、頭痛。上方調整為:生黃芪60 g,當歸10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石葦20 g,葛根30 g,懷牛膝10 g,皂刺20 g,土鱉蟲10 g,生山藥15 g,鹿角霜15 g,金櫻子30 g。之后患者每月二診,服至2017年6月12日,自訴咽部不適明顯改善,頭枕部疼痛癥狀明顯減輕,扁桃體I°腫大。復查24 h尿蛋白:1 089 mg/24 h。上方調整為:生黃芪45 g,白茅根20 g,石葦20 g,懷牛膝10 g,葛根30 g,皂刺20 g,鹿角霜15 g,桔梗10 g,蘆根20 g,地龍15 g,板藍根20 g,芡實30 g,牛蒡子15 g,紅花5 g。又服至2017年7月24日,復查24 h尿蛋白:718 mg/24 h。調方繼服。至2017年11月13日,復查24 h尿蛋白:800 mg/24 h。稍有反復,訴乏力,咽部不適,扁桃體Ⅰ°腫大。調整處方:生黃芪60 g,白茅根20 g,當歸15 g,葛根30 g,皂刺15 g,桔梗10 g,烏藥20 g,僵蠶10 g,連翹10 g,土鱉蟲10 g,防風10 g,金櫻子30 g,牛蒡子10 g,菖蒲10 g,山萸肉15 g。至2018年1月11日,藥后24 h尿蛋白定量持續(xù)下降,精神狀態(tài)佳,但咽部不適。復查24 h尿蛋白:372m g/24 h。調方如下:生黃芪 45 g,當歸15 g,葛根30 g,蟬蛻10 g,連翹10 g,金櫻子30 g,牛蒡子10 g,懷牛膝10 g,蒲公英15 g,羌活15 g,赤芍20 g,獨活15 g,石葦 20 g,白茅根20 g,土鱉蟲10 g。至2018年3月15日,訴時有咽痛,復查24 h尿蛋白提示:196 mg/24 h。
調整處方:生黃芪45 g,當歸15 g,蟬蛻10 g,連翹15 g,金櫻子30 g,牛蒡子15 g,懷牛膝10 g,赤芍20 g,生地30 g,土鱉蟲15 g,石葦20 g,板藍根20 g,蘆根20 g。14劑,水煎服。至2018年5月3日,咽不痛,復查尿蛋白陰性,24 h尿蛋白:165 mg/24 h,結果接近正常,舌淡暗,苔薄黃,脈弦滑細,調整處方:生黃芪45 g,當歸15 g,蟬蛻10 g,連翹15 g,金櫻子30 g,牛蒡子10 g,赤芍15 g,白茅根30 g,石葦20 g,板藍根15 g,芡實30 g,干姜5 g。7劑,水煎服。至2018年6月7日,就診復查尿蛋白陰性,24 h尿蛋白:80 mg/24 h,結果正常。遂停藥,隨訪至2018年8月1日,一切正常。
按:此患者以感冒后咽喉紅腫伴雙下肢浮腫就診,主訴以外兼見小便泡沫多,大便干結,間斷性頭痛,舌紅,苔薄黃,脈弦滑細,即以風熱型腎病論治。辨為腎絡空虛,風熱之邪伏于腎絡,腎絡瘀阻,選用自擬之祛風通絡方為主,隨證加減,堅持服用,尿蛋白從3 787.71 mg/24 h一路下降,至2017年2月6日,復查24 h尿蛋白提示:2032.8 mg/24 h。不料,至2017年03月30日,復查24 h尿蛋白為2 250 mg/24 h。于是,隨證調方至2018年1月11日,復查尿蛋白372 mg/24 h,于是繼服中藥至2018年6月7日,復查尿蛋白陰性,24 h尿蛋白80 mg/24 h,結果正常,無明顯不適,又間斷性鞏固服藥隨訪至今一直正常?;仡櫞嘶颊叩闹委?,前后治療1年半有余,未用任何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此辨證守方治療之功也。
從風論治腎病,古已有之,歷代醫(yī)家代有發(fā)揮,當代醫(yī)家更各有妙方。孫萬森教授經(jīng)過20余年的腎病臨床實踐,不斷思考,逐漸完善,提出“腎病之腎絡伏風論”這個命題,并且不斷豐富其理論內涵。臨床凡遇腎病,注重把握病機,細致辨證,明確臨床診斷,用此方隨證加減,耐心堅持服用,短則一兩月,長則兩三年,達到浮腫退,蛋白消,精神振,腎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