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杰 張衛(wèi)鋒 任占良 任小朋 張泳
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一個未分化癌病理學分型,屬于肺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癌,惡性程度高,早期易發(fā)生轉移。有研究指出,小細胞肺癌作為肺癌常見類型之一,其發(fā)病率占肺癌總數(shù)的18%~28%[1]?,F(xiàn)結合我院1例小細胞肺癌誤診為肺膿腫病例進行分析,以期提高臨床醫(yī)師對肺癌的認識水平,避免誤診。
患者:陳某某,女性,46歲。入院前20天,患者出現(xiàn)咳嗽、咳痰,少量白痰,伴有左側胸背部疼痛及胸悶、氣短,到當?shù)剜l(xiāng)鎮(zhèn)醫(yī)院按支氣管炎治療,效果不佳;入院前8天,咳嗽、咳痰癥狀加重,伴有間斷發(fā)熱,最高體溫達38.5 ℃。行胸部CT檢查示:雙肺支氣管炎伴感染,左下肺膿瘍形成可能,左側胸腔積液。經(jīng)治療后患者病情改善不明顯,遂轉入我院。病程中患者無咳黃痰及腥臭膿痰、痰中未見血絲。既往有希恩綜合征病史20余年,近1個月體重下降約5 kg。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可,慢性病容,呈貧血貌,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胸廓無畸形,觸診左側呼吸運動度差,叩診左下肺呈實音,聽診左下肺呼吸音低,未聞痰鳴音及濕性啰音,余查體陰性。入院胸部CT檢查:左肺多發(fā)膿腔伴氣液平面、左肺下葉肺不張,考慮肺膿腫、左側胸腔積液、縱隔淋巴結腫大。血常規(guī)檢查示:白細胞計數(shù) 15.73×109/L,中性粒細胞占比 88.1%,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 13.85×109/L,紅細胞計數(shù) 3.31×1012/L,血紅蛋白含量93 g/L。入院初步診斷:左下肺膿腫。入院后完善檢查,予以抗感染(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化痰及霧化等支持治療,痰培養(yǎng)未見致病菌。5 d后復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14.51×109/L,中性粒細胞占比84.9%,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12.33×109/L,紅細胞計數(shù)3.11×1012/L,血紅蛋白含量90 g/L。遂改為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1周后復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10.46×109/L,中性粒細胞占比84.5%,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8.85×109/L,紅細胞計數(shù)2.91×1012/L,血紅蛋白含量82 g/L。復查胸部CT示:左肺多發(fā)膿腔伴氣液平面、左肺下葉肺不張,較前病灶內(nèi)氣體減少,雙側胸腔積液,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鏡檢查示:左肺下葉支氣管黏膜明顯充血,左下肺葉基底段可見白色膿栓,堵塞氣管。病理活檢報黏膜慢性炎癥。鑒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遂行左肺下葉切除術+胸膜纖維板剝脫術。術后病理診斷提示左肺中央型小細胞肺癌。該患者手術前后各項檢查結果如圖1所示。
1.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肺癌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刺激性干咳等,然而這些癥狀并非肺癌所特有,是大多數(shù)肺部疾病所共有的。部分中央型肺癌阻塞支氣管,引起遠端肺的化膿性感染或癌腫中心液化壞死、繼發(fā)感染,導致膿腫形成,癥狀表現(xiàn)與肺膿腫極為相似;而且由于抗生素的應用,急性肺膿腫發(fā)病率已明顯降低,以高熱、咳嗽、咳腥臭膿痰為典型表現(xiàn)臨床相對較少,容易導致誤診。
2.過分依賴實驗室檢查:由于肺膿腫患者血常規(guī)主要表現(xiàn)為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升高,且分類較高,呈類白血病反應,提示存在嚴重感染,考慮為炎性疾病,卻忽略了部分腫瘤患者也可有類白血病反應的情況[2]。該患者更換為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后,體溫得到控制,血常檢查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考慮按肺膿腫治療有效,導致誤診[3]。
3.影像學表現(xiàn)鑒別診斷困難:肺膿腫早期CT影像表現(xiàn)為較高密度的實變影像,邊緣較為模糊,隨著進一步進展,呈現(xiàn)為實變性肺組織以及其中的相應空洞與氣液平面;而一些肺癌阻塞支氣管,引起遠端肺的化膿性感染或癌腫中心液化壞死、繼發(fā)感染,導致膿腫形成,影像上變現(xiàn)為腫塊輪廓規(guī)則、邊緣整齊、分葉不很顯著、密度均勻、未見毛刺等惡性腫瘤征象,與良性腫瘤極為相似,從而出現(xiàn)了誤診。
4.術前未獲得病理資料:肺癌確診主要依靠病理學檢查,目前常用獲得組織標本方式有支氣管鏡直視下活檢、支氣管超聲導向鞘引導下經(jīng)支氣管肺活檢術、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或PET-CT檢查明確診斷[4]、內(nèi)科胸腔鏡胸膜活檢及外科胸腔鏡肺活檢等。對于一些術前肺活檢困難的患者,還可行術中冰凍切片檢查,一方面可避免誤診,另一方面也利于制訂合理的手術方式。該例患者由于術中未做冰凍檢查,導致手術方式欠佳,未行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術,未達到腫瘤根治,影響了患者預后,雖然術后采取了放化療補救措施,但結果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圖1 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前后各項檢查結果。A.治療前CT檢查;B.經(jīng)治療后復查CT;C.支氣管鏡檢查結果;D.支氣管鏡活檢病理結果;E.行左肺下葉切除手術后病理報告(HE×400);F.術中所見腫瘤組織
5.對腫瘤組織的形態(tài)認識不足:在鏡下,腫瘤組織常被描述為菜花狀、乳頭狀、息肉狀或結節(jié)狀等。但也有例外,該患者在鏡下表現(xiàn)為表面光滑的組織,讓人誤診為膿栓或良性腫瘤,術后病理切開支氣管,取出后才發(fā)現(xiàn)是表面光滑而根部為凹凸不平的軟組織塊,病理檢查顯示為癌組織,由于其堵塞支氣管,從而導致肺膿腫。
目前肺癌發(fā)病率在惡性腫瘤排名中位居第一,近年有不斷上升趨勢,且患病人群不斷年輕化,給人類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5]。結合以上所述,筆者認為應從下面幾方面著手,避免誤診。
1.加強對肺癌的認識:加強臨床醫(yī)師對肺癌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征的認識,并注意與肺結核、肺膿腫、肺囊腫、包裹性膿胸的鑒別。臨床若確診困難,可一邊治療,一邊尋找輔助檢查依據(jù),必要時請相關科室進行多學科會診討論,以免誤診,延誤病情。
2.對于臨床表現(xiàn)為肺膿腫、年齡偏大、伴有反復肺部感染病史的患者,或有腫瘤家族病史,經(jīng)內(nèi)科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或難以排除阻塞性(癌)肺膿腫的患者,應多次痰培養(yǎng)、痰找脫落細胞,查腫瘤標志物等,利于早期診斷。
3.對于疑似肺癌而無典型特征者,可通過CT和纖維支氣鏡檢查結果,或 CT/B超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等技術聯(lián)合檢測,取得組織學診斷,以期達到提高診斷準確率、及早治療、改善預后的目的,避免誤診、誤治[6]。
4.如采取以上措施仍不能確診者,應早期剖胸探查,并術中冰凍檢查,進而指導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