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紅麗
摘 要:沈從文先生以其“鄉(xiāng)下人”視角,配以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所締造的“湘西世界”,“為現(xiàn)代都市中迷茫的人們提供了休憩心靈的精神家園”。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的自然風物獨具魅力,湘西人淳樸的生活方式與這自然天地渾然一體,恬靜而安寧。沈從文對湘西凈土有著刻骨銘心的眷念,以至筆尖流淌著綿綿不絕的思念。
關鍵詞:沈從文 “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山 水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1-0201-02
沈從文生于富于傳奇色彩的湘西鳳凰縣,在他的身體里流淌著漢、苗、土家各族的血,這使他在故鄉(xiāng)時的生活充滿了“野性”,在那片土地上的奔跑,使他對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情風物多年之后仍不能忘懷。在沈從文的作品里,他盡情地抒寫著湘西的自然山水,恣意的發(fā)泄著對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由此,我們得以看到一個和諧自然的湘西,得以品味、領略到湘西明凈、壯美,靈動憨厚的湘西自然美景。
1 “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自然始終是一切美的源泉?!盵1]P8
中國的“美”字,最初是同巫術圖騰有著直接的關系。從遠古圖騰巫術活動,到原始氏族的“以竹、木、絲等材料所制造的樂器”在氏族祭祀、慶功典禮上演奏的音樂,再到后來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顯示出“人與自然是不可以分地統(tǒng)一在一起的”[2]P29?!秶Z·周語下》中說:“天六地五,數(shù)之常也”?!疤炝敝傅氖恰疤煊辛鶜狻?,“人事的一切規(guī)律是起源于天地的‘六氣、‘五行的”[2]P83。而自然又同“六氣”分不開,由此看來,人同自然也就自然的相與而不可分離了。
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來表述他對于自然的美得看法。他認為,“道”的自然無為的原則支配著宇宙萬物。只有停止對物質(zhì)和精神文明的一切追求和努力,純?nèi)巫匀?,才能真正的發(fā)現(xiàn)并獲得美,進而獲得美的享受。
老子所謂“無為”即一切順應自然,不在自然規(guī)律之外另行追求自己的目的。但恰恰是這樣就能達成一切目的。這種純?nèi)巫匀坏乃枷?,雖然否定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的作用,但這并不妨礙它對自然的贊美。相反,“它要求人與自然合一,人向自然復歸”,“使人進入一種絕對自由的有如自然本身的境界”。[2]P29
到了孔子,他提倡從“仁”出發(fā)來發(fā)現(xiàn)美,審視美??鬃訌娬{(diào)人與人的自然和諧,“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蓖瑫r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融合,在了解自然的合規(guī)律性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尋找美的存在??鬃影衙缽倪h古圖騰崇拜和宗教觀念中分離出來,使他成為日常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天人合一”的貫穿在孔子美學思想的全過程,并對后世產(chǎn)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里,“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處不在。自然在靜默中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人們在這樣純凈的世界里討生活,無論是《柏子》中的柏子,《貴生》中的貴生,還是《邊城》中的翠翠、大佬、二佬,沈從文都盡量的讓他們跟自然離得更近些,人與自然緊密的貼合在一起,自然此時就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盡管我們在《阿黑小史》里仍讀到“包紅帕子的人來了,來到阿黑家,為阿黑打鬼治病”這樣的段落,在他的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里看到他寫“歲暮年末居民便裝飾紅衣儺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鳴,苗巫身穿鮮紅如血衣服,吹鏤銀牛角,拿銅刀,踴躍歌舞娛神”,感覺似乎那個世界里并沒有擺脫巫術崇拜和氏族宗法制的籠罩——事實并非如此——此時,自然已然人性化、現(xiàn)實化了,自然“對于人不再是徒具可怖威力的巫術宗教的崇拜對象”[2]P47。此時的自然,就像一個忠實的聽眾,任由你在他面前揮灑幸福,傾訴痛苦。
湘西世界不單只是表現(xiàn)人的湘西,同時也是表現(xiàn)湘西自然美的湘西。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的人與自然從未分離,湘西人的靈魂處處映襯出湘西自然山水的純凈與靈動?!哆叧恰防?,翠翠的伶俐乖巧,仿佛就是那“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的茶峒小溪的幻化。自然在此刻早已沖破了原始宗教偶等封建習俗的束縛而人化了。《一個大王》里,那站在邊上向下望,便可以望見一群小山,一片云霧的壯麗自然景觀的棉花山,在透露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觀景象的同時,那矗立的姿勢,似乎又讓人們看到了在那風口浪尖上拼搏得如柏子一樣的在水上討生活的水手們堅毅的身影。還有《三三》里,山嘴折彎處,“把谷子倒進石槽里去后,抽取水閘的板,楨槽里水沖動了下面的暗輪,石磨盤帶著動情的聲音,即刻就轉(zhuǎn)動起來”的石頭碾坊;“比屋連墻,嘉樹成蔭”的堡子;《貴生》里,橋頭一個小生意人的雜貨鋪,每一件都點綴在自然悠悠的外套上。雖然是認為的景,卻與自然貼合得十分的恰當,沒有一點相悖的。
由此看來,除了對于故土的深刻眷念,“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美學思想,也是沈從文搭建“湘西城堡”主體的基石。湘西,是人與自然、生命與自然的“奇妙”③融合。
2 山水相依的故土湘西
如果說湘西世界充滿著“天人合一”,那沈從文的筆端又是怎樣展現(xiàn)的呢?
湘西,富于自然的純美。山水相間,山給水以藏身,水予山以柔美,山水相依,不離不棄。湘西幻化山水,山水反哺湘西,于是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出許多精靈來。
“樹根蓬草間,到處有秋蟲鳴叫。一下腳,大而黑的油蛐蛐,小頭尖尾的金鈴子各處亂蹦……只見每株樹枝都被飽滿而堅實的桐木油果壓得彎彎的……一群山喜鵲喳喳的叫著?!保ā顿F生》)
“山坡上開遍了各樣的花草,各處是小小的蝴蝶,似乎對每一朵花皆悄悄囑咐了一句話……”(《月下小景》)
“到了九月……各處山坡上都有歌聲,各處山峒里,都有情人在用干草鋪就并撒有野花的臨時床鋪上并排坐或并頭睡。這九月是比春天還好的九月?!保ā洱堉臁罚?/p>
山里充滿的歌聲,充滿了愛情的味道,充滿著人世最真摯的情感,充滿了大自然最原始的生命律動。此時的自然已不再緘默,“是處處和人相通的”[3]P83。山是能生出美麗的,于是有了“美麗再強壯像獅子,溫和謙馴如小羊。如日頭光明,如花新鮮”,白耳族苗家姑娘不敢凝望的美男子,年輕小伙兒遙不可及的龍朱。有了敢于追求龍朱真愛的花帕族黃牛寨主家的女兒。
且聽他們不著瑕疵的對歌:
“對山的雀你不必叫了,對山的人你也不必唱了,還是想法子到你龍朱王子的奴仆前學三年歌,再來開口。”
“的高貴女人,你常常提到白耳族一個平凡的名字使我慚
愧,因為我在我族中是最無用的人,所以我族中的男子在任何地方都有情人,獨名字在你口中出入的龍朱卻任然單身?!?/p>
“你自稱為白耳族王子的人我不知道你不是,因為這王子有銀鐘的聲音,本來拿花帕苗年青的女子供龍朱作墊還不配,但愛情是超過一切的事情……”
……
此時的山不再是一座只是沉默不懂人語的自然雕刻,而變成了一個聽者,一個真摯愛情的見證者。他懂得了人與人的情感交流,沒有風,沒有蟲鳴,只有兩個真誠的聲音彼此交匯著對愛情的執(zhí)著。自然在此成為了人們相互溝通的媒介,天、地、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年輕時候的沈從文似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感糾葛,更確切的說,是他與故鄉(xiāng)有著如年輕人感情糾葛一般不舍的牽連。在自然與人的交匯里,沈從文“把每一個形象的看得見的外表上的每一點都化成眼睛或靈魂的住所,使它把心靈顯現(xiàn)出
來”[2]P202。
不僅如此,還有江岸山坡邊的吊腳樓,點綴在自然的天幕里?!敖渡狡氯绻麤]有吊腳樓,則布局顯得單調(diào),缺乏情
致”[4]P56。山的美已然呈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
不僅是山,沈從文對水的感情也是很深的。
湘西的鳳凰縣,據(jù)古書上說,乃是“五溪之地”④。杜甫詩有“五溪衣服共云山”之句。[4]P52沈從文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山水相依的地方。他曾在《自傳》中這樣提到:
“我情感的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
小……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于我有極大關
系。”[4]P54
畫家黃永玉在他的《太陽下的風景》一文中吧也曾這樣寫到:
“城里多清泉,泉水從山巖石縫里滲透出來,古老的祖先就著石壁挖了一眼一眼壁爐似的堅穹,人們用新竹子做成長勺從里頭將水舀起來。”
可見,水對于沈從文確有著不可割舍的緣。否則我們怎見《邊城》里翠翠似水的溫柔,怎見如柏子一樣的與風浪搏斗的水手們的彪悍,怎見龍舟競賽時場面的激烈,下水抓鴨時漢子們身手的矯捷。
孔子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照此說來,湘西的人們豈不個個都成了智賢?因為那一方水土,不僅有山,還有令沈從文樂此不疲的水。
如果說沒有山,何來“山巖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清泉”!
如果說沒有水,何來黃永玉筆下,《太陽下的風景》中的一段精美描繪!
如果說沒有山與水,又何來沈從文先生筆下,湘西世界里那栩栩如生的人與美景!
李澤厚在其著作中這樣寫道,中華民族在長期艱苦的斗爭中對自然的改造征服時刻彰顯著人與自然的“合一”,同時在哲學中也有體現(xiàn)。
“中國哲學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絲毫不舍棄自然,不否定人的自然生命,不是到超自然的天堂中尋找不朽?!盵2]P33“美和藝術既根源于自然,符合于自然,同時,又超越自然。”[5]P31
沈從文十分清楚這一點,并且在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很好的將自然與現(xiàn)實的人生、故土的舊憶聯(lián)系并結合在一起,在作品中傾注著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曾說:“我來到這城市五六十年,始終還是鄉(xiāng)下人,不習慣城市的生活,苦苦懷念我家鄉(xiāng)那條沅水和水邊的人們,我感情同他們不可分。雖然也寫都市生活,寫城市各階層人,但對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較喜歡的還是那些描寫我家鄉(xiāng)水邊人的哀樂故事。”
這再一次讓我們看到,沈從文所締造的湘西世界,不是別的,正是他漂泊在都市里,心中卻始終牽掛的寧靜的山水田園式的生活的寫照。那里的風物人情樸實無暇,沒有城市里的勾心斗角;那里的天空明凈安詳,不是城市里渾濁難耐的苦悶;那里寧靜和諧,不必糾纏在城市的嘈雜喧囂之中。他的心始終想要回歸到自然的平靜里,回歸到故鄉(xiāng)的山水相依里,沉浸在湘西和諧而不染風塵的清波碧山里。就像《丈夫》里那個女人,最后還是跟隨丈夫回轉(zhuǎn)鄉(xiāng)下一樣。
朱光潛說:“美是主觀和客觀的辯證統(tǒng)一”[5]P40?!懊赖膭?chuàng)造必經(jīng)是人類情思與世界萬象在瞬間的激情碰撞”。[5]P25
李澤厚在其著作中說:“人所欣賞的自然……是同人的精神生活,人的內(nèi)在的情感要求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自然……漢民族在對自然美的欣賞上,幾千年來經(jīng)常把自然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聯(lián)系,著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神的意義,從而充滿著社會的色彩,極富于人情味”。[2]P147
注釋:
① “鄉(xiāng)下人”,沈從文一再說:“我實在是個鄉(xiāng)下人……這個鄉(xiāng)下人又因為從小飄江湖,各處奔跑,挨餓,受寒,身體發(fā)育受了障礙,另外卻發(fā)育了想像,而且儲蓄了一點點人生經(jīng)驗?!?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第十三章,沈從文,第一節(jié),邊地湘西的敘述者、歌者.p213.
② “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p82.
③ “妙”,出于自然,歸于自然?!懊睢边@個字與“道”、“無”、“自然”等范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p36.
④ “五溪”:雄溪、橫溪、酉溪、潕溪、辰溪。糜華菱《沈從文的鳳凰城》.P52.
參考文獻:
[1] 吳楓,杜文君.中華現(xiàn)代思想寶庫·美學篇[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
[2]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7,第1版.
[3]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4] 糜華菱.沈從文的鳳凰城[M].中華書局,2007,8,第1版.
[5] 程帆.我聽朱光潛講美學[M].中國致公出版社,2004,9.
[6] 錢理群.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第1版.
[7] 楊芳芳.沈從文作品精選[M].長沙文藝出版社,2007,12,第2版.
[8] 楊早,凌云嵐.沈從文集[M].花城出版社,2007,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