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基礎,本文從教學中關于地理概念的問題從發(fā),分析了幾種主要的對策,并以對流雨這一概念為例進行了探究分析。
關鍵詞:地理概念;問題;對策
一、 結合實際生活,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利用觀察和比較獲得概念
觀察和比較是對地理概念進行教學最常使用的一種基本方法。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似但相異的地理概念或具體案例的比較,比較其異同點,明確不同概念的區(qū)別及聯(lián)系,達到深化概念特征和分清概念內涵的目的。
如在識別地形的時候,可以直接通過觀察學校附近的山體,便可形象直觀地看到山谷和山脊等地形;通過對寒暖流的判斷來理解寒暖流的概念;在學習自然帶類型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樟樹和梧桐等樹種來分析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的區(qū)別;通過觀察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草質的區(qū)別,理解乳畜業(yè)的概念,從而進一步理解影響乳畜業(yè)布局的區(qū)位因素以及乳畜業(yè)在全球的分布狀況;通過對星云和云朵、隕石和流星的比較、正在宇宙中航行的宇宙飛船和在地球上待發(fā)射的宇宙飛船等的比較,來進一步學習概括天體的概念;通對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等來對比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并進一步分析其成因;還可以通過對汽油和石油、小麥和森林、森林和閃電等的對比來學習自然資源的概念。
二、 注重內部的知識體系,系統(tǒng)、科學地分析概念的形成過程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本質屬性的反映。它是將許多地理事物的具體特征加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在地理教學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將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過程還原給學生,并把科學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盡可能呈現(xiàn)給學生,便是有效的科學方法滲透。
同時,多運用一些相關的變式,讓學生牢固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質屬性。采取適宜的組織策略,建立完整的結構體系,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一方面,學生在掌握領會的基礎上,將習得的概念用于解決同類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對所學概念的融會貫通,以及用所學的概念解決新情景中的實際問題。
下面,以對流雨這一地理概念為例,聯(lián)系化學學科的相關知識,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分析了對流雨這一概念的學習過程。
1. 夏天,從冰箱中拿出冷藏的飲料后,容器表面會形成大量的水珠。
2. 夏季午后短時間的強降水、雷暴、大風天氣,對高溫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觀察、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形象直觀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興趣
師:引出對流雨一詞。提出問題:為什么?
接下來,教師通過四個探究,將學習的主體交給學生,引導其思考并不斷深入,幫助學生得出降水的條件。
探究1
1. 教師聯(lián)系化學的溶解度,提出:
在一定氣溫、氣壓條件下,一定體積的空氣所能容納的水汽含量是有限的。
2. 教師介紹實驗數(shù)據(jù),展示圖片。
學生思考、討論:
1. 三圖說明,水汽的飽和度和氣溫的是一個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得到下表(正相關):
飽和度在知識上雖跨學科,但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降低了知識本身的難度,也考查了學生從圖形中提取信息和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2. 如果將30℃的飽和空氣溫度降至10℃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
學生得出降水條件1:降溫容易成云致雨。
探究2
教師引出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適當?shù)那闆r下,可直接提出問題。
變式思維:
1. 如果10℃的飽和空氣溫度升至30℃,還會出現(xiàn)同樣的情況嗎?為什么?
2. 如果將30℃的非飽和空氣溫度降至10℃,一定會出現(xiàn)同樣情況嗎?為什么?
學生得出降水條件2:空氣中要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濕潤)。
思維拓展:
如果要將30℃時的非飽和空氣達到過飽和,有什么措施嗎?
通過變式思維和思維拓展,引導學生多角度、系統(tǒng)地去分析地理事物,同時也牢固掌握該地理概念的本質屬性。
探究3
展示圖片(大氣垂直分層)
變式思維:
在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對流層中,在垂直方向上,上升還是下降更容易成云致雨?
學生得出降水條件3:垂直方向上,上升更容易成云致雨。
將所得的規(guī)律應用于人類生產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
探究4
展示圖片(熱力環(huán)流):
變式思維:
在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近地面ABC三處,哪些地方更容易成云致雨?
學生得出降水條件4:從熱力條件看,若近地面高溫,更容易成云致雨。
建立與已有知識的連結。
歸納
師生共同將4個條件組合起來,歸納對流雨的概念:
條件1:降溫容易成云致雨。
條件2:空氣中要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濕潤)。
條件3:垂直方向上,上升更容易成云致雨。
條件4:從熱力條件看,若近地面高溫,更容易成云致雨。
對流雨: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
(圖表式:近地面熱→水汽上升→冷卻凝結→云層增厚→降水)
鞏固1
原理鞏固:
判斷,哪個圖表示對流雨?
對基本概念的判斷,也是對學生所學基礎知識的評價。
鞏固2
變式思維及遷移訓練:
1. 赤道和兩極,哪里更容易形成對流雨?
2. 分析對流雨分布的緯度地區(qū),主要是中低緯還是中高緯?
3. 分析對流雨形成的時間,主要是夏季還是冬季?
4. 觀看視頻(《延時攝影下的雷陣雨,原來雨天這么美》),從溫度、降水、風等方面討論分析:當對流雨發(fā)生時,可能會有哪些天氣現(xiàn)象?可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這些影響,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5. 讀圖,試分析下圖中地形雨的成因。
鍛煉學生對基本概念的遷移、應用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地理概念的教學要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具體實際情況,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學科素養(yǎng),不僅使他們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而且還可以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進一步利用地理相關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終達到提高國民素質目的。
參考文獻:
[1]梅桃源.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蘭英.美國“概念-過程”課堂設計模式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5,26(2):41-45.
[4]王敏霞,趙麗霞.課改后我國與部分發(fā)達國家中小學課程比較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62-65.
作者簡介:
陳曉,云南省大理市,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