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既相互對立各自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音樂作為一種除英語之外的又一世界性的語言,對世界各國家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溝通乃至產生共鳴與理解,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這個問題時從世界音樂文化的整體高度去重新思考和研究中國音樂在世界中的特點和位置,是十分有意義的。本文旨在從音樂表演藝術的研究方向出發(fā)分析和探究民族性與世界性兩者的聯系和相互之間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性 世界性 音樂表演藝術 藝術發(fā)展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表現民族本質特點所形成的文化上的特殊性,這是因為每個民族所處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概括來說民族性就是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獨特性、階段性 、同時又是一種局限性 。 中國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審美習慣的千差萬別,拿音樂表演的唱法來說中國就與世界其他民族有些很明顯的差異,中國獨創(chuàng)的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是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漢語語言的咬字習慣等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唱法,相較于更國際化世界性的美聲唱法來說更容易讓廣大的中國人民群眾接受,因為這些對人們來說從小就耳濡目染,它從人們的生活中來又反映著人們的生活,記錄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包含了人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凝煉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它已經成為一種語言,一種中國人民讓世界認識自己的名片,民族性更是培養(yǎng)民族成員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的基石和動力。
二、世界性
藝術的世界性是說要沖破局限,將思想從原有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更要拋棄民族文化的傳統,做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所容納的藝術。世界性就是開放性、 互通性、 融合性、世界各民族廣泛的參與性等幾個方面 , 它是各民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層面上平等對話。黑格爾就曾說過“ 真正不朽的藝術作品當然是一切時代和一些切民族所共賞的?!笔澜缧缘牡囊魳繁硌莩ㄒ悦缆暈槔?。美聲唱法 (belcanto)起源于17和18世紀意大利的強調自如、純凈、平穩(wěn)的發(fā)聲與靈活和準確的聲樂技巧的歌劇唱法。通俗一點就是放低喉頭作用柔和連貫的氣息的一種發(fā)聲方法,它的發(fā)聲位置、咬字位置和呼吸特點與中國的民族唱法有很多不同之處,雖然這種唱法雖然并不貼近我們的社會生活,但是它簡單科學通俗優(yōu)美易懂,每個人對于欣賞和學習他都不排斥,這就是世界性藝術的魅力。
三、音樂表演藝術中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民族性藝術與世界性藝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如上文所說中國民族音樂唱法來源于人們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就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創(chuàng)作于抗戰(zhàn)時期,為歌頌家鄉(xiāng)沂蒙山的風光秀麗,作曲到填詞民族氣息濃厚,演唱者采用了沂蒙山當地方言演唱的方式不急不緩、娓娓道來。強烈的家鄉(xiāng)氣息使在外漂泊的人們也能在這首作品時聊以慰藉。除了《沂蒙山小調》還有一些典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作品比如陜北地區(qū)的民歌它高亢嘹亮,音節(jié)斷句也很隨意這獨具民族地域特色的天籟之作細究起原因總也逃不過陜北人獨特的地域和生活環(huán)境,這都是中國音樂文化的瑰寶。
世界性的音樂諸如歌劇還有巴赫貝多芬這些廣泛被人所熟知的音樂大家的作品世界性的音樂諸如歌劇相較民族音樂作品來說是有差異性的,這些作品之所以被劃入世界性音樂的行列是因為作品符合了世界性藝術文化的理念他們真正的從民族傳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創(chuàng)作的根源也從關注外界轉向關注自身,因此欣賞著無論身處地域如何,身處何種階級創(chuàng)作者如何都可通過音樂作品來進行精神的共鳴。
四、民族性和世界性對音樂表演藝術的推動作用(如何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看待民族性與世界性)
中國民族唱法音樂的形成之初并非是現在的狀態(tài),最初的民族音樂唱法的雛形在各地的民歌和戲曲之中,最早的大都是白聲(真聲)演唱,特點就是發(fā)聲位置靠前聲音自然,質樸親切,音質非常的明亮。隨著二十世紀西方傳教士和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國的一些先鋒的音樂大家開始思考借鑒西方音樂技法和專業(yè)知識并與本民族音樂融合,從此中國民族音樂唱法走上了系統專業(yè)的道路。這給我們啟發(fā)要想發(fā)展和保護本民族音樂文化,不能關起門來“兩耳不聞窗外事”音樂藝術的發(fā)展恰恰就需要這樣的“三心二意”既要做好本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它們發(fā)展不會消亡,同時又要關注世界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汲取它們的優(yōu)點豐富自身。總的來說,中國音樂的繁榮發(fā)展造就了中國音樂的多元化,在此期間它又在與世界音樂和其他民族的音樂的接觸中不斷的充實自身發(fā)展自身。世界是聯系的世界,音樂也是這樣。
世界性音樂的繁榮發(fā)展也離不開民族音樂文化土壤的培育,著名的音樂大家巴赫、亨德爾、貝多芬他們都是德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德國音樂為什么能夠走向世界為大家所接受呢?為什么意大利歌劇也能從本國中脫離出來成為世界性音樂呢?因為作者站在了人類共同努力的精神方向去寫作,將音樂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成第二全球通用語言,他想要表達的是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傳統的對于現實世界和社會現象的思考。就如同威爾第的《茶花女》,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最終以茶花女身死結局。劇作家最擅長去描寫去構造一些階級矛盾,這并不難,因為一切都來自人們的內心。所以“薇奧萊塔”(女主人公名)她可以是中國的,日本的,印度的,這都不妨礙人們對她的同情。因為各民族文化雖有特定的東西,但人類的基本存在狀態(tài)卻是一致的,親情、愛情、悲傷和別離等人類情感共通的地方,音樂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就在于他能夠主動的去表達這種狀態(tài)。
結 語
我國現階段音樂表演藝術的發(fā)展已經趨于成熟,但最終還是要取決于我們對于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認識上,早期的音樂表演藝術因為我們過分的去宣揚民族性使我們盲目自大而遠離了世界,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和選拔多是注重西方音樂而忽視民族音樂,這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要辯證的去看待民族性與世界性正確的把握兩者之間的聯系,運用其規(guī)律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促進藝術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唐濟川,鄭艷.藝術概論[M].第1版第2次印刷.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2] 王宏建.藝術概論[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 李大志.淺析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對中國音樂的啟示[J].遼寧師專學報,2009.
[4] 徐慶選.淺論音樂的世界性與民族性[J].漳州師范學院報,2004.
作者簡介:張薇 (1996年) 女 漢族 山東淄博人,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音樂表演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