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敏 顏鳳
【摘要】課堂是師生教與學的陣地,“偶發(fā)事件”的發(fā)生有其必然性,并將影響課堂時效,而剛剛走出校園參加畢業(yè)頂崗實習的數(shù)學教育專業(yè)的師范生在應對和解決這些“偶發(fā)事件”時,往往表現(xiàn)得經(jīng)驗不足,缺乏調控藝術.基于一些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為頂崗實習學生處理教學“偶發(fā)事件”提供一些策略,如“審時度勢,微調計劃、遷移點撥,巧用對比、隨機應變,對癥下藥、順應思維,將錯就‘措、主動出擊,巧妙化解”等,以幫助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機智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偶發(fā)事件;策略
數(shù)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在校期間經(jīng)歷了見習、試教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雖具備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且經(jīng)過體驗課堂教學的歷練后初步具備了的課堂教學能力,但普遍存在課堂教學經(jīng)驗不足問題,在實際教學中難免出現(xiàn)未能預料的意外情況.筆者近年來一直承擔著數(shù)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畢業(yè)頂崗實習指導,對半年內他們的工作狀況進行跟蹤,學生普遍反映的情況是:雖然在課前做了精細的教學設計,但在實際的課堂上卻往往事與愿違,并未按照預先設定的方案進行,課堂上常有偶發(fā)事件發(fā)生.這里將教學“偶發(fā)事件”的含義說明如下:偶發(fā)事件指在課堂教學中,出乎教師意料之外或嚴重偏離預先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目的、與教學計劃無關而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突然發(fā)生的、直接影響和干擾課堂教學過程的無關刺激事件,或稱為課堂意外.
實際教學中,由于課堂教學情境的變化、教師與學生言行失當及課堂外部因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課堂上難免出現(xiàn)未能預料的意外情況,對剛剛步入課堂的新教師尤甚.這不僅需要教師提升教學技能,還需要教師有臨陣不慌、靈活自如的應變能力與藝術.如何靈活處理教學中“偶發(fā)事件”,筆者以一些教學片段為案例,從以下幾個方面給數(shù)學教育專業(yè)頂崗實習的師范生提供一些策略.
一、審時度勢,微調計劃
一般情況下,課堂教學應該按照備課時精心擬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時分配計劃來進行教學.但在實際課堂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往往是無法完全預料的,這就需要教師遇到意外情況時,應不慌不亂當即準確找出問題所在,因勢利導,審時度勢,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比如,教學過程中可以壓縮哪些內容,舍棄哪些活動而不至于影響主要教學任務;可以補充哪些內容(含練習)等.例如,一位教師在“分數(shù)加減乘除”應用題的練習課上,布置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有一根2米長的繩子,第一次截取它的12,第二次又截取12米,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將12和12米等同了起來.這位教師便改變原來的計劃,要求學生畫出兩條長2厘米的線段,在一條線段上取其12,另一條上取12厘米,看看它們是否相等,分別剩下多少厘米.通過直觀對比,學生恍然大悟,再補充兩道題目以鞏固正確認識,這樣調整課堂教學不會耽誤很多時間,但當堂糾正了錯誤,使得學生獲得了清晰的概念.
二、遷移點撥,巧用對比
小學生在剛剛接觸一個概念的時候,由于理解還不夠深刻而存在偏差,加上知識學習的負遷移及定式思維的影響,學生對概念理解不夠透徹,課堂回答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這需要教師有深刻的洞察力,抓住契機,從這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中提出問題,明確概念,用畫龍點睛、留有余味的方式去點撥學生去矯正,不然將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造成知識上的錯誤.例如,一位老師講授長方體的概念時,要學生舉出見到的長方體實例,有學生隨口舉出了長方形有書本、文具盒、黑板....還有學生說一張紙,此時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爭論,一部分學生認為一張紙是長方體,而另有一部分學生認為一張紙是長方形,老師聽后馬上提出:“書本、文具盒、黑板都是長方體,因為這些物體都有長和寬,還有高!那一張紙顯然有長有寬,但它有沒有高呢?”該問題一提出,有學生便說:“一張紙很薄,它應該沒有高.”另外也有學生說有“高”,此時老師就要學生用尺子量一量高,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出現(xiàn)了困難,因為一張紙實在是太薄.老師于是指導學生用100頁的本子去量厚度,其厚度約為0.8厘米,再除以100便得到一張紙的厚度約為0.08厘米.讓學生對此有所感知后,老師便做總結:雖然一張紙厚度只有0.08厘米,但說明它仍然有高,只是高的值很小而已,那一張紙應該是長方體而不是長方形.這樣將教學引向了深入,學習在有價值的錯誤中得到升華.
三、隨機應變,對癥下藥
隨機應變是指隨著課堂教學情況的突然變化,抓住小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本質原因,掌握時機,采用靈活恰當?shù)姆椒?,把學生從“錯誤”引向“正確”.當然,這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功底”.俗話說“藝高人膽大”,自己的知識比較扎實,教學時就能居高臨下.例如,在向三年級學生教學多位數(shù)的寫法課時,一名學生將“二萬零五十”寫成了“2 000 050”,教師不是簡單的打一個叉叉,火冒三丈批評學生寫錯,而是耐心地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步驟:首先啟發(fā)學生說:“二萬零五十里面有幾個萬?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進而一邊板書一邊問:“最高位應當是什么數(shù)位?應該當什么數(shù)字(萬位上寫2),千位呢?(千位上寫0)百位呢?(百位上寫0);十位呢?(十位上寫5);各位呢?(個位上寫0).”這時候黑板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板書: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寫數(shù)必須先確定最高位是什么,然后,從最高位寫起才能寫對.”教師糾正錯誤的過程,到此并沒有結束.反過來又問:2 000 050是幾位數(shù)?最高位是什么數(shù)位?把2 000 050讀出來.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要因勢利導,使錯誤也發(fā)揮相應的作用:一是轉向作用.等于告訴學生,不能沿著這條思路去想,促使學生打破定式思維,另尋他途;二是階梯作用.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正確,把錯誤的原因弄清楚了,自然就走向了正確;三是對比作用.有了錯誤和正確的對比,在錯誤的比較中認識正確,對正確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教師有了這個認識就不怕學生出錯誤.
四、順應思維,將錯就“措”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順應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要阻止,更不應扼殺.例如,有一位教師教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一個面粉廠有小麥1 000噸,用去25,還剩下多少噸?教師先出示一道相關聯(lián)的過渡題:一個面粉廠有小麥1 000噸,用去25,用去多少噸?指定一名學生板演結果很快列出了如下算式:
1 000×1-25=1 000×35=600噸.
這個算式一出,教師有些不知所措,擔心學生一時解釋不清楚,索性一下子將整個算式都擦掉了,找另外一名學生重做.課堂的空氣一下子就凝固了,教學在壓抑的氣氛下進行.
姑且不談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設想一下,如果教師因勢利導,從這個錯誤列式講起,對照線段圖,首先弄清楚1-25得到的什么,再弄清楚1 000×1-25得到的又是什么.最后根據(jù)算式,把過渡題中“用去”兩個字改成“還剩”,完全是可行的,也許會收到戲劇性效果.因為,第一名學生的列式一出,很多學生的頭腦中都會產(chǎn)生問號,感覺到它不對,一時又看不出錯在何處,思維處在高度活躍之中,而教師一擦,把問號都擦掉了,在教師失敗情緒籠罩下,學生的積極性再也無法調動起來了,注定將是一堂沉悶的課.
五、主動出擊,巧妙化解
教學中“失誤”是難免的,教師要善于迅速從“失誤”中走出來,主動出擊,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學不受影響或少受影響.例如,一位教師教“四邊形的內角和”,無論從多媒體演示、教師引導和啟發(fā)、變式設計以及師生互動都很成功,遺憾的是教師在板書課題時丟掉了一個很關鍵的字,寫成了四邊形的四內角是360度.
課快要結束了,教師說:今天就講到這里,看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這時一名學生舉手說“老師的課題上丟掉了一個和字”,教師迅速地審視了一下板書,面帶微笑激動地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進而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師:你怎么知道老師課堂上丟掉了一個和字?
生:剛才我們把四邊形的四個內角拼在一起是360度,但少了和字就不對了;如果照老師這樣寫,好像四個內角都是360度了.
師:老師太馬虎大意,寫板書時丟掉了一個重要字,謝謝同學們幫助老師改正了.同時用紅色粉筆,在課題上重復地加上一個和字.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失誤的改正成就了一節(jié)課的精彩節(jié)目,使課堂又出現(xiàn)了高潮,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又得到了一次深化.
問題的瞬間發(fā)生,教師處理這一問題胸有成竹的做法,是教師的應變能力.如果教師在課程進行中間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后,把講課停下來做一個說明,把丟掉的一個和字添上,只能說明教師粗心甚至還會打斷學生的思路,或多或少要影響教學效果.
當然,處理課堂教學“偶發(fā)事件”的方法策略還有很多很多.實際上,課堂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偶發(fā)事件”看似偶然,實則有其必然性,作為數(shù)學教育專業(yè)頂崗實習的師范生應正視它的存在,將“偶發(fā)事件”看作有益的教學資源,調整心態(tài),勇敢面對,掌握分寸,機智處理,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藝術.
【參考文獻】
[1]朱飛鏑.課堂偶發(fā)事件的分析和對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2):121-123.
[2]童阜蘭.課堂教學偶發(fā)事件的處理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41-42.
[3]徐繼平.重視課堂教學生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J].甘肅教育,2017(22):100.
[4]肖曉燕.課堂偶發(fā)事件的辨識與調控[J].教學與管理,2013(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