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解老》中的反禮思想

      2019-03-10 13:46:08翟婉婷
      北方文學(xué)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韓非子

      翟婉婷

      摘要:《韓非子》中的《解老》為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上最早解釋《老子》的文章。韓非思想雖與《老子》密不可分,但《解老》沒有立足于道家視角去闡釋《老子》,而是借《老子》來闡發(fā)法家觀點。《解老》以“禮以貌情也”為核心論點,具體闡述韓非反禮以定法、反禮以主術(shù)的思想。

      關(guān)鍵詞:《韓非子》;《解老》;反禮

      一、《解老》的辯偽

      余嘉錫先生在《古書通例》曾言:“古人著書,多單篇別行;古人著書,多單篇別行;及其編次成書,類出于弟子或后學(xué)之手,因推本其學(xué)之所自出,以人名其書?!盵1](P265)先秦典籍多采取單篇出行再由后人總結(jié)編輯的成書模式,這導(dǎo)致原作中會夾雜秦漢時期的偽作。《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盵2](P2147)《韓非子》全書五十五篇,只有以上五篇文章被斷定為韓非所作,而其他篇目如《初見秦》、《有度》、《解老》、《喻老》等則飽受后世學(xué)者的質(zhì)疑。

      《解老》與《喻老》同為解釋老子的文章,兩者都為探究韓非思想淵源提供重要線索,其辯偽的意義遠(yuǎn)勝于其他篇目。目前大多數(shù)學(xué)者都懷疑《解老》為偽作,否定《解老》作者為韓非的論據(j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其一,依據(jù)思想傾向否定,如容肇祖對比《五蠹》與《解老》兩篇文章,認(rèn)為《解老》解“微妙之語”,作“恍惚之言”,談“重生之士”皆與《五蠹》言論相左;[3](P39-41)梁啟雄則提出,《解老》從第三節(jié)始便大談“仁”、“義”、“禮”等儒家思想,不符合法家體系。[4](P138)其二,根據(jù)外在形式否定,如郭沫若認(rèn)為《解老》與《喻老》在解說體例、文本形式、引用文本皆與有出入,因此判斷兩篇并非一人所作。[5](P71)

      以上諸家觀點雖有可取之處,但卻不足以斷定《解老》為偽作。首先,韓非為先秦諸子之殿軍,具有研習(xí)各家學(xué)說的歷史條件,學(xué)術(shù)思想上繼承法家“法”、“術(shù)”、“勢”的觀點,旁收儒、道、墨三家學(xué)說。其次,《解老》所引用的《老子》的版本與通行版不同,但《老子》的成書與版本流傳也是極為復(fù)雜的問題,不可一概而論?!督饫稀吩诮忉尅独献印窌r采用節(jié)選闡釋而非通篇注解的方式,這種片段性解釋《老子》的作法,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韓非解釋《老子》并不是出于闡述道家思想的目的。至于《解老》中所反映出的儒家傾向,只是韓非為批判儒家仁禮思想而援引的文獻材料,其根本目的在于以禮反禮,以仁反仁,后文將詳細(xì)闡述。

      二、《解老》的詮釋特點

      《老子》因其語錄體的性質(zhì),五千言上下并無嚴(yán)謹(jǐn)縝密的內(nèi)部邏輯和系統(tǒng)條理的自述框架,書中言論往往劈空而來又了無依傍,這將使得讀者難以捉摸作者本意,而《解老》和《喻老》為后人理解《老子》奠定了基礎(chǔ)?!督饫稀放c《喻老》在《韓非子》五十五篇中相對獨立,以解釋體的形式出現(xiàn),成為中國學(xué)術(shù)史上最早解釋《老子》的文章。

      《解老》詮釋《老子》的方法也獨樹一幟:其一,《解老》并未逐章逐句完整地解釋《老子》,而是以德經(jīng)為首,選擇《老子》中的第三十八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四十六章、第一章、第五十章、第六十七章和第五十三章的部分片段進行闡釋,《老子》中的重要章節(jié)如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則未作解釋?!督饫稀芬玫摹独献印芬才c今本有所出入,甚至出現(xiàn)通行本、帛本、簡本未有的論說“道,理之也者。”

      其二,《解老》通過義理闡釋而非文字注釋的方式來解讀老子。“《解老》以義釋老子,《喻老》以事釋老子,次此其大別也。”[6]P(764)《解老》與《喻老》兩篇文章互為表里:《解老》以義釋為里,其著眼于《老子》義理的發(fā)揮;《喻老》以事釋為外,即用戰(zhàn)國史實來印證老子的觀點。《史記》中司馬遷將老子、韓非合傳,指出韓非“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本于黃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兩人之間存在某種的思想聯(lián)系。但是《解老》并非以道家思想來闡釋《老子》,而是借《老子》來闡發(fā)法家的思想觀點。

      三、《解老》中反禮思想

      (一)老子與韓非子的反禮背景

      究其本質(zhì),禮是由遠(yuǎn)古氏族社會的原始巫術(shù)演化而來,經(jīng)殷人、商人不斷整理規(guī)范,成為帶有人道主義遺風(fēng),對社會成員產(chǎn)生約束的一套未成文習(xí)慣法。禮以祖先祭祀為核心,以宗法血緣為基礎(chǔ),制定出天子—諸侯—大夫—士嚴(yán)格的社會等級秩序,并外沿出分封制、井田制等相應(yīng)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7](P2-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有由禮維持的氏族等級秩序面臨崩潰,魯之三桓、晉之六卿、齊之田氏繼并出?!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啊洞呵铩分校瑥s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盵2](P329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些帶有仁愛色彩的傳統(tǒng)觀念遭到無情的踐踏,失去歷史依據(jù),而淪為蒼白、迂腐的空談。老子雖提倡“無為而治”,但在反“禮”層面上卻和法家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老子反禮以原道,法家反禮明法術(shù)。

      (二)反禮視域下的治國之道

      《老子》文中兩處談到“禮”,《解老》中所闡述的對應(yīng)《老子》第三十八章,其言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保?)“禮以貌情也”為《解老》反禮思想的核心觀點,貫穿始末。“禮以貌情也”的觀點可能繼承荀子的禮學(xué)思想?!盾髯印ご舐浴罚骸岸Y之大凡: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薄拔拿睬橛?,相為內(nèi)外表里”。[8](P579)“禮”的內(nèi)核為心動之情,禮書中繁冗陳雜的禮儀亦是由日常的喜怒哀樂演化而來。“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狈从吵隼献涌雌啤岸Y”源于“情”,從歷史發(fā)展角度確立失禮而后法的治國統(tǒng)略;“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眲t揭露“禮”的偽飾(即“貌”)作用,告誡君主要利用權(quán)術(shù)時刻提防臣子。

      1.反禮以定法

      《解老》中引文與《老子》略有出入,在《老子》原文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可以看出在老子眼中,“道”、“德”“仁”、“義”、“禮”五者并非孤立的個體,“道”為母體,孕育而生后四者?!暗馈表樞宰匀?,制裁萬物,天覆地載,長于終古,為眾體之根本。“德”者,得也。棄本舍母,偏寄一隅,故有德則失道?!叭省闭?,孝悌也,德之一隅,故德盡而體仁。義者,宜者也,仁之一隅,故仁喪而達(dá)義。禮者,飾情也,義之一隅,故損義而通禮。若以禮治國,則包藏博愛仁義之心,有所偏私喜惡,不可以修圣人無情有性之道。道法兩家都逆歷史潮流,企圖恢復(fù)主觀臆想出的黃金時代,孔子追慕先圣,祖述堯舜,而老子則傾向回到人獸相語的蒙昧?xí)r期?!肮胖茷榈勒?,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崩献诱J(rèn)為只有去聰明絕智巧才能夠脫離出紛亂象征的亂世,突破夭壽、禍福、損益的局限以實現(xiàn)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韓非面對戰(zhàn)國末期殘酷血腥的政治斗爭,采取既不粉飾又不逃避的態(tài)度,與儒道相反,表明自己對追賢修古的蔑視?!俄n非子·五蠹》曰“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桑撌乐?,因為之備。”(2)事變幻無常,不可墨守一世之道而治萬世霸業(yè)。反觀《解老》的引文則為“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面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韓非認(rèn)為“道”失而有“德”,“德”失而有“仁”,“仁”失而有“義”,“義”失而有“禮”。然而韓非所處的時代,以禮樂為核心的王道早已分崩離析,這使得韓非需要探尋在“禮”之后該采用何種社會秩序來息亂止?fàn)?,這新的秩序便是“法”。韓非極力去“禮”,其根本目的為明“法”,使得“法”代替“禮”成為新型的國家統(tǒng)治工具。

      《荀子·禮論》對于“禮”的起源給予客觀合理的解釋:“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 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盵8](P409)探其根源,“禮緣于人情”。韓非的理想人格為“明主”,其論說總是站在君主角度來闡述,同時對君主提出了去喜惡、明嚴(yán)法等具體要求。如《韓非子·主道》曰:“大不可量,深不可測?!薄俄n非子·有度》曰“明主以法擇人,不以自薦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痹陧n非子眼中,理想的君主應(yīng)是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顯于外,無情無欲而嚴(yán)刑峻法。儒家以“仁”釋“禮”,而“仁“之根本在于孝悌。韓非卻將這種經(jīng)過修飾的血緣親情還原為充溢著功利主義的利害關(guān)系,割斷父子兄弟之間的宗法聯(lián)系,就連被儒家認(rèn)為是“人倫之始”的夫妻都遭到質(zhì)疑和疏遠(yuǎn)?!俄n非子·備內(nèi)》:“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矣。且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嫡子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痹谶@張韓非子編織的巨大的國家利益網(wǎng)中只有兩大陣營:一是君主;二是以妻子,兒子,兄弟為代表的“利君之死”者。這使得君主不得不“抱法守勢”,站在天下人的對立面上。這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宗法血緣為核心的“禮”作為治國之具的可能性,從而確立“有賞罰而無喜怒”的“法”的統(tǒng)治地位。“禮”所維系的天子—諸侯—大夫—士的等級制度被“法”簡化為君—臣關(guān)系,由此解除諸侯、大夫、士以及平民的界限。法家沒有將平民的行事準(zhǔn)則提高到“禮”的水平,而是將貴族降低到“刑”的水平。[9](P159)

      法家雖未給后世留下系統(tǒng)的法律體系,卻擬定“法”的基本定義,《韓非子·難三》:“法者,編著之圖籍,設(shè)之于官府,而布之予百姓者也?!表n非界定的關(guān)于“法”的概念雖然模糊,但是完成了國家制度由未成文法走向成文法的歷史進程?!督饫稀分薪忉尩溃骸氨娙酥疄槎Y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勸時衰。”人情發(fā)于心,可人心善變則是最難以捉摸,若以無常之心所遵守的“禮”來治無常之國,那么國家則愈益混亂。所以韓非子毫不在意早已支離破碎的“周禮”,與之相反,徹底熄滅人道主義的微光,而以“法”來作為唯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zhǔn)則,用冰冷有形的“法”來代替虛假模糊的“禮”。

      2.反禮以主術(shù)

      “禮”內(nèi)質(zhì)為情而外飾為儀,經(jīng)系統(tǒng)化、條理化后,人情意味日益淡薄,荀子雖視“禮”為息亂工具,卻無法阻止“禮”淪為虛空的儀式。老子反“禮”以明道,正式因為“禮”已經(jīng)成為爾虞我詐的人世中用以掩蓋陰謀的道具,從而使得遵守“禮”的人也逐漸迷失純真的樸心,由此老子提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p>

      《道德經(jīng)》中曾多次提到“嬰兒”,老子以人初生之姿態(tài)來比喻發(fā)微于道的宇宙。如《道德經(jīng)·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我獨泊兮未兆,如嬰兒紙未孩”、《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不離,復(fù)歸嬰兒?!眿雰簾o知無覺,無喜無怒,受性于天,未染人道,擁有至純至真之心,故水火不得侵,虎豹不能害。世人依“禮”而行事,樸心遭受蒙蔽,從此墮入亂世斗爭之中,處心積慮卻又不動聲色地位自己謀取利益,妄想贏得天下,最終卻以失去樸心為結(jié)局。

      老子因“禮”令人喪失樸心而反禮,韓非子卻因禮掩蓋賊心而反禮。何為“忠”?何為“信”?臣事君為忠,君用臣為信。法家刻薄寡恩,并無忠信之道,將君主推于至尊之位以俯視兆民,血緣至親尚存有疑慮,何況是乞食于君主的臣子?!俄n非子·飾邪》:“君臣之交,計也。”明主不僅要以法來懲戒眾人不軌之行,與臣子交鋒時更要懂得運用權(quán)術(shù)?!俄n非子·定法》:“術(shù)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zé)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鄙眺敝?,韓非批評其“言法未有盡”、“言法而不言術(shù)”;申不害之術(shù),韓非責(zé)難其“言術(shù)不定法”、“言術(shù)而術(shù)有未盡”。[5](P265-P266)韓非認(rèn)為“法”、“術(shù)”、“勢”皆為治國之具,而有勢之主即帝王應(yīng)掌握“法”與“術(shù)”《韓非子·難三》:“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shù)也?!?/p>

      治國之道,明則為法,立于文章,以治天下;暗則為術(shù),藏于胸臆,以馭臣下?!督饫稀罚骸岸Y繁者實心衰也?!比说挠麣w結(jié)而來不過名利二字,但追名之君有勝于逐利之主。儒家“以文亂法”,標(biāo)榜上古禮治,稱其為先王遺道。若于亂世執(zhí)行由殷商傳承下的舊禮來治國,至少在治術(shù)上可以證明其國家正統(tǒng)性,君主更可以留下仁君的美名。懷有賊君之心的臣子,裝裱仁義,偽順先王之道來迷惑君心。嚴(yán)刑峻法,百姓有所抱怨,稱之為暴政,仁義之士向主上進言,勸說其廢除嚴(yán)刑重罰,實則掩飾其攀附功利之心,最終使國家陷入危難之中?!俄n非子·奸劫弒臣》:“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是以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薄俄n非子·定法》:“無術(shù)以知奸,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薄俄n非子·解老》:“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zhì)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zhì)而惡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zhì)者,其質(zhì)衰也?!本黜氄莆铡靶g(shù)”來辨別法術(shù)之士與奸邪之臣,認(rèn)清臣子禮儀偽裝下的賊君之心。

      綜上所述,《解老》雖談及“道”、“德”、“仁”、“義”、“禮”等儒道思想,學(xué)術(shù)淵源上也與儒道密不可分,但其論說最終還是歸屬于具有反禮思想的法家。

      “禮以貌情也”這是《解老》給予禮的定義:韓非子認(rèn)為禮出源于血緣親情,而君主有情則有喜惡愛好,這會擾亂君主的判斷,所以反禮以明法;禮同時又具有偽飾作用,韓非子指出君主不可盲目追求禮治盛世,要學(xué)會運用馭臣之術(shù),時刻提防那些假裝仁義實有賊君之心的臣子,所以反法以主術(shù)。

      注釋:

      本文所引用的《老子》均出自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校釋》(中華書局,2008版),下文只注書名,不再標(biāo)注具體出處。

      本文所引用的《韓非子》均出自王先謙《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15版),下文只注書名,不再標(biāo)注具體出處。

      參考文獻:

      [1]余嘉錫.目錄學(xué)發(fā)微古書通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容肇祖.韓非子考證[M].臺北:臺聯(lián)國風(fēng)出版社,1972.

      [4]梁啟雄.韓子淺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陳啟天.韓非子校釋[M].臺北:臺北中華委員會出版,1958.

      [7]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8]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9]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韓非子
      言為心聲
      妒殺韓非
      小讀者之友(2021年7期)2021-08-09 02:40:25
      魯人徙越
      韓非子民本思想的公正意蘊
      韓非子:察古今之變 倡刑名之學(xué)
      說“言”
      說“言”
      韓非子說“言”
      科教新報(2019年50期)2019-09-10 07:22:44
      濫竽充數(shù)
      買櫝還珠
      林芝县| 五常市| 苏尼特左旗| 集安市| 永寿县| 克什克腾旗| 乳山市| 营山县| 湛江市| 额尔古纳市| 松滋市| 焉耆| 新民市| 灌云县| 剑河县| 阿拉善左旗| 松桃| 加查县| 专栏| 鹿泉市| 枞阳县| 兴山县| 赣州市| 南京市| 绥滨县| 兴义市| 黑水县| 南澳县| 南康市| 伊宁市| 九龙城区| 襄城县| 开原市| 沙田区| 固镇县| 博客| 广灵县| 衡东县| 福泉市| 湘潭市|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