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構建深度學習課堂,教學環(huán)境及氛圍是主要因素之一,可稱之為教學的“場”。對于“場”的經營,可引入學習共同體理論,為教學插上思想的翅膀。
關鍵詞:深度學習;自主學習;互幫互助
作者簡介:黃帆,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教師,小學一級教師,東莞市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廣東 東莞 523808)
中圖分類號:G62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1-0072-03
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變革實驗,在營造教學環(huán)境及氛圍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即“走下來”“慢下來”“靜下來”,這與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不謀而合。
兩千年前,教育家孔子給弟子傳道解惑時就采取了U型座位排列。現在,我們廢除了普通課室里的秧田式座位,將座位按U字形排成三大部分,U字開口面對講臺。表面上看這是座位形式的變化,實質上是教學形態(tài)及教學文化的變革,目的在于方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傾聽、對話與合作。U型座位不是一種固定的座位形式,可以根據上課的實際情況靈活變化。
一、走下來,欣賞不一樣的風景
教師站在教室中間,改變以往站在講臺上權威地講授和監(jiān)控的局面。U型座位的中間通道也是教師的“高速通道”,便于快速出現在需要指導的學生面前,為協同學習做個別指導。當學生發(fā)言時,教師站在學生的斜對面,而不是對面。這樣不僅加強了交往深度,更能催生“等距離的愛”。
1. 走下來,更近了。U型座位要求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教師的教學行為從居高臨下、俯視學生轉變?yōu)閹熒降?、平視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重視“細膩的操作”,不再總是挺直地站著,而是頻頻蹲下與學生視線平行、交流互動。
孫卓老師執(zhí)教“猴子下山”一課,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俯下身來,不僅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又可以近距離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小聲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無壓力地與教師進行對話、向教師求助。如女生王某向教師請教“滿”字怎么讀,教師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孫老師關注的這些學生,都是平時交流不太自信的孩子,但是那一節(jié)課他們取得了比較好的交流成果,并面向全班進行了展示。孫老師在參與學生討論或聽取學生回答時,盡量與學生的視線保持在同一高度,輕聲細語地參與交流,或聽取學生回答,或啟迪喚醒思考,減少學生的緊張感,讓其感到平等、安全。
2. 走下來,幫幫“我”。陳俏婷老師執(zhí)教“簡單的推理”,要求學生根據已知信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析推理“小剛和小麗分別拿的是什么書?”陳老師走下來巡視,發(fā)現學生陳某遇到了困惑,思考混亂,不能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推理;于是陳老師蹲下來,細心傾聽他的想法,適當給予引導。如果教師沒有走下來,根本不能深入了解學生情況,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也就不能對癥下藥,久而久之,問題越來越多,學困生越學越沒興趣,越來越厭學。這樣的風景,如果不“走下來”,能看到嗎?
3. 走下來,更生活化。記得筆者小時候上英語課,教師手拿一本英語書帶著大家一起讀,并要求大家在相應的英文上標上中文意思,那時候學英語就是單純的死記硬背,會出現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單詞記憶方法,如:apple(阿婆),Yes(噎死),boss(脖死)等等。
2017年,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開展實施英語話題教學,提倡把學習帶到生活中去。趙順娟老師上三年級的詞匯課At the zoo時,該節(jié)課主要學習tall,short,fat,thin幾個單詞。課文創(chuàng)設了Miss White帶著兩個學生去動物園的情景。通過在動物園看到不同動物的外形特點引出要學習的新詞,然后從動物身份轉移到人的身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用單詞準確描述班上每一個同學:Wang Jianming is tall.Li Xiaoyu is short.Zhao Lijuan is fat.讓學生體驗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應用英語。顯然,學生不再是照著書本學習英語,而是在生活中學習英語。
二、慢下來,才能真正攪動學生的思維
教師提出問題后,要預留與所提問題難度相匹配的候答時間,待學生短暫思考后,得出更豐富的邏輯、更深刻的回答。學生回答時,教師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判斷,而是多運用“二次開發(fā)式”的追問和“踢足球”式的回問與轉問,擴大課堂參與面,即使學生有短暫的沉默,也給予適度的等待或引導、啟發(fā),營造富有活力的課堂環(huán)境。
1. 慢下來,讓問題生根發(fā)芽。一個“不幸”的下午,教室里的網絡不穩(wěn)定,智慧課堂平臺連接不上,高艷麗教師課前準備好的課件用不上,就連投影儀也罷工了,黑板是最后的陣地。于是,高老師把主要信息快速板書在黑板上,就在這“簡陋”的環(huán)境中,學生開始學習“小數加減法解決問題”。巡查時,高教師發(fā)現幾種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在黑板上記錄下來:
方法一: 6.8+2.5+0.6=9.9(元) 9.9<10
方法二:10-6.8=3.2(元) 0.6+2.5=3.1(元) 3.2>3.1
方法三:10-(6.8+2.5)=0.7(元) 0.7>0.6
不出所料,學生的想法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教師會請“作者”解釋自己的思路,其他學生在教師的管理下做個“文明的聽眾”。怎樣讓這種流暢的程序更慢一些?怎樣讓孩子心中的問題顯現出來?高老師是這樣提問的:“哪種方法與你的不一樣?你看懂了什么?”如此,變“聽作者講述”為“我看懂了他的思路”,讓自己的方法與同學的方法對比碰撞,這樣的來來回回中,學生的學習就有了生長點,“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
學生蔡某:“我還是不明白方法二為什么用10減6.8,后面一條算式又是加法,一會兒減,一會兒加,我都暈了?!辈棠呈莻€思維敏捷的孩子,他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高老師愣了一下,心想:其他同學不明白能接受,連蔡某都不明白的話,哪里出問題了呢?還沒等高教師回過神來,陸陸續(xù)續(xù)又聽到幾個學生說:“我也不是很明白……”于是,接下來又是一番思辨答疑,非常精彩,有學生指出:“方法二和方法三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用剩下的錢和要買的東西進行比較……”學生黃某說:“我能用一個例子說明白這個道理,其實就是一個‘對戰(zhàn)游戲,10元就是我的總能量,要對戰(zhàn)3樣東西,我可以先對戰(zhàn)一個,再對戰(zhàn)兩個,也可以同時對戰(zhàn)三個?!庇螒蚶锏摹皩?zhàn)模式”運用到數學問題上,了不起!疑惑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學生朱某小心翼翼地舉起了手:“可是我不明白10減6.8是怎樣得到3.2的?”這是一個平時膽怯、不敢大聲說話的小姑娘,在大家都懂了、已經結束的時候,勇敢地說出了她的疑惑……學生遇到的這些問題是教師預設不到的,就是因為“慢下來”,才給了問題生長的機會,給了思維碰撞的空間。
2. 慢下來,讓思維活起來。以前,英語課堂主要看熱鬧、看場面、看氣氛;現在,我們在反思:學習真正發(fā)生了嗎?
以英語PEP五年級下冊Unit 4 When is Easter: B Lets talk這一節(jié)對話課為例,該課主要談論Mike和Chen Jie媽媽的生日,以及Chen Jie為她媽媽煮面條的話題。通常的英語課堂,教師在教學對話前會先拋出一個問題,如:When is Mikes birthday? (Mike的生日是什么時候?)然后播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錄音邊思考問題,捕捉信息,錄音結束后,教師請部分學生來回答問題,從而得出信息。接下來,教師便呈現對話文本,再次播放錄音,學生大聲跟讀錄音,隨后進行配音、角色表演等學習活動。學生在這幾個步驟內要在自己的頭腦中建構課文,掌握新課文的核心句型和內容,并在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里進行綜合運用。
如今,英語課慢下來了,學生在大量、多層次的學習活動中對課文進行建構。還是以前面的對話課為例,教師先不呈現對話文本,而是呈現課文配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找出圖片中相關的信息,如:有些什么人?做些什么事?說些什么話?然后教師再呈現對話文本,并設計挖空的課文核心句子范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對、分析、推理上下文,找出字里行間的邏輯關系,還原文本,并與同桌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此時,教師并不直接回答對或錯,而是讓學生通過聽課文錄音,自己捕捉信息,找出挖空的句子。教師再次提問,詢問大家:“聽到的句子是什么?”隨后,教師呈現一個sentence bank(句庫),里面含有挖空的句子及混淆項,讓學生根據討論或聽出的結果進行選擇。最后,教師才播放含有完整文本的動畫,讓學生邊看動畫邊檢測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一步一步地建構了課文內容,培養(yǎng)了批判性思維能力及決策制定能力。
三、靜下來,學習真實發(fā)生了
我們的課堂要求學生在協同學習時“靜下來”。同桌交流時用一級音量,營造安靜的學習氛圍;同伴發(fā)言時認真傾聽,進行內化并勇敢地用三級音量說出自己的觀點(交流時,不影響旁邊的學生的音量為一級音量;公共發(fā)表時,讓全班同學聽見的音量為三級音量)。
我們倡導多一些小組內同伴互助,少一些全班性公共發(fā)表;多一些關聯類交流互動,少一些宣講性各說各話;多一些走心后訴求說理,少一些反射性應答宣泄。
學校進行教學變革后,有一個很大的“翻轉”——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變?yōu)殛P注學生的“學”。因此,在做聽課記錄時,我們會聚焦某個學生及其小組如何學。
筆者聽了李美玲教師的“分類與整理”一課,做了聽課記錄,留下了兩個精彩的畫面。
畫面一:你能給凌亂的圖形分類嗎?
教師出示問題后不著急讓學生回答,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利用學具大膽嘗試操作。
學生朱某通過充分的獨立思考之后開始探究。探究過程中有疑惑:為什么我的做法和別人的不一樣?于是向旁邊的同學請教,認真傾聽同學的意見……最終明白了分類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有多種分類方法。
畫面二:怎樣擺放圖形能讓人一眼就看出哪種圖形多?哪種圖形少?
教師巡視發(fā)現有不少學生遇到了困難,于是不急于全班發(fā)表,而是鼓勵大家主動求助同學。
學生朱某不明白學習要求,主動向同桌請教,同桌也不清楚,繼續(xù)請教下一個同學,直到弄清楚為止。完成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后主動幫助同桌,最終大家一起進步。
本節(jié)課教師以問題為驅動,創(chuàng)設了和諧的協同學習環(huán)境,讓課堂“靜下來”,給學生創(chuàng)造小組內同伴互助的機會,全班性公共發(fā)表較少。
而林雪雪教師執(zhí)教“口語交際”,則是讓學生說一說“小兔子怎樣把南瓜弄回家?”
學生陳某:讓南瓜滾起來。
學生黃某:南瓜會爛掉的,我覺得應該用車運回去。
學生王某:可是南瓜太重,小兔子搬不上車;我認為回去叫朋友來幫忙比較好。
……
學生踴躍發(fā)言后,林老師覺得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圓滿結束,剛想說“這個問題討論到這里,我們接著下一個話題”,瞬間看到學生盧某的小手剛舉起一半,又收了回去,眼神里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林老師知道這孩子一定是想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于是話鋒一轉,說:“剛才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都能幫小白兔把南瓜運回去。但林老師覺得盧某一定有更獨特的方法跟我們分享?!庇谑牵掷蠋煙崆榈刈叩奖R某身邊,摸著他的小腦袋瓜鼓勵他勇敢地說出想法。盧某自信地說:“請大象伯伯來幫忙,他不僅力氣大,而且還有長鼻子,可以把南瓜直接卷起來送回小白兔家。”學生們聽了盧某的發(fā)言,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他的同桌還給他豎起了大拇指!此時,盧某的臉上洋溢著自信、得意的笑容。
課堂上,有的時候不需要多么精妙的設計,只要教師心中裝著孩子,就能洞悉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靜下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培育深度課堂的道路上,“走下來”受到學生的歡迎,教師就會有很多驚喜;“慢下來”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就會看到許多精彩的生成;“靜下來”讓學生親歷探究與協同,教師就會收獲更美的風景。
參考文獻:
[1] 黃丹.小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建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2] 王勇.小學學習共同體建構策略初探[J].教育,2015,(2):23-30.
責任編輯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