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麗
《記一次體驗活動》和《詩中的數字,別樣的美!》兩份教學設計是第十六屆NOC活動網絡教研團隊賽項小學語文組的參賽作品。兩份微課程設計總體來說都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
共同特點
1.巧搭學習支架,促進自主學習
現(xiàn)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轉型為支援者、參與者,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支架,即在課前為學生提供可操作的框架和學習范例,讓學生在范例的引導下掌握學習方法。這兩節(jié)課都搭建了很好的學習支架——課前自學任務單和微視頻。
《詩中的數字,別樣的美!》以一篇帶多篇,以課內帶課外,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數字在詩中的美,在微視頻中教給學生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學習數字詩的方法:讀故事—找數字—感悟美。
《記一次體驗活動》中,教師圍繞“體驗活動”的習作要求,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制作了圖文聲并茂的學習微視頻,清晰流暢的任務單設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和熱情,點燃了學生習作的靈感;微視頻還拓寬了習作素材源,讓學生從中獲得詳實的習作素材,為學生完成課前自主有效的學習提供了得力支架。微視頻中的圖片和視頻均來自學生的親身體驗,思維導圖的主題鮮明,結構精巧,教師講解清晰,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微視頻突破時空限制,有力地實施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fā)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根據視頻這一支架,能自主完成習作內容的選材與描寫。
2.巧用合作學習,優(yōu)化學習方式
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就要用自主學習的成就感吸引學生,用合作學習的豐富體驗吸引學生,用探究學習的神秘感吸引學生,用學習中的情感交際吸引學生。《記一次體驗活動》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朗讀、聆聽,對作文進行自評、互改,在評價中學會鑒賞,學會取舍,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課堂學習任務突出進行“合作、探究”的深度學習。設計中將課前學習任務與課堂學習任務巧妙對接,借助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即習作初稿在班級進行交流評價,為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架起了橋梁,使學生在有的放矢的學習情境中樂于合作探究,滿足了學生樂于表達、樂于分享的心理特點,將習作教學變成了一趟快樂的旅程?!对娭械臄底郑瑒e樣的美!》有兩處合作。第一處:同桌合作完成以下問題——你從數字中體會到什么?這些數字美在哪里?第二處:在學習數字詩的三種美的基礎上,再拓展三首古詩。小組學生通過讀古詩,找詩中的數字,體會數字詩的美。借助表格形式,在比較與整合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維的進階。
3.巧設學習項目,提升核心素養(yǎng)
課改進入“核心素養(yǎng)時代”,以個人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體的核心素養(yǎng)模型,正在取代以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傳統(tǒng)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同學科課程教學關系緊密,它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
《記一次體驗活動》指向了學生的書面表達素養(yǎng)。教師在設計課前學習任務單時,將任務進行細化,針對性地設計了想一想、找一找、寫一寫、改一改等學習項目,分解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想一想、找一找”著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降低了習作的內容難度,樹立學生習作的信心?!皩懸粚?、改一改”幫助學生梳理了寫作的順序,厘清表達脈絡,搭起了作文的框架,為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寫好習作初稿)奠定堅實基礎,讓習作不再成為一件難事?!对娭械臄底?,別樣的美!》這樣設計:詩人柳宗元看到江山雪景,于是寫下了《江雪》,相信你們也能根據生活中見到的“星星、花、雨……”動手創(chuàng)作一首含有數字的詩。含有數字的古詩有很多,在古詩中恰當地運用數字,不僅給人妙趣橫生的感覺,還增強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詩歌境界全出,有“含不盡之意于言外”之美。這份設計結合課本內容,確定了“悟美·尋美·創(chuàng)美”的活動主線,體現(xiàn)了群文閱讀理念,以一篇帶多篇,以課內帶課外,以精讀帶博學,從而加寬加深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依賴各個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fā)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之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yǎng)的彼岸。
修改建議
兩份設計都比較精巧,但在實際課堂操作時,筆者認為還需要關注下面幾個問題。
1.處理好自學和合學的關系
兩份設計,都關注了合作學習,但對合作學習的理解有些欠缺。課堂是自學為始、自學為終的。自學是產生合作學生的需求,合作學習只是手段,為獨學服務的,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深度自學。學習的本質是自學,自學的本質是連接,即與同伴連接,與教師連接,與環(huán)境連接,與生活連接,與文本連接,與經驗連接。在設計合作學習之前,希望更關注自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2.處理好知識和思維的關系
課堂已從“知識核心”走向“素養(yǎng)核心”,它猶如一個隱性市場,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什么樣的提供和獲取方式才能滿足我的需求等,成為供需方所關心的問題。兩個設計中對知識的關注比較多,對思維的關注相對比較少。特別是課前微視頻不僅僅定位在知識的傳授,還可以留一些思考的問題。課堂上更應關注方法的習得、思維的生成?!对娭械臄底郑瑒e樣的美!》設計:詩人柳宗元看到江山雪景,于是寫下了《江雪》,相信你們也能根據生活中見到的“星星、花、雨……”動手創(chuàng)作一首含有數字的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立意新穎,與課堂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緊密,訓練了學生的上升性思維,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如果去除設計中數字的提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發(fā)散思維,自由創(chuàng)編含有數字的小詩,開放性會更強。
3.處理好“瘦問題”和“胖問題”的關系
課堂問題可以分為“瘦問題”和“胖問題”。非常干枯、瑣碎的問題是“瘦問題”;來自學生的真實有價值的問題是“胖問題”。內部動力來自課堂提問。問題的設計應有利于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的實施。縱觀兩節(jié)課的設計,“瘦問題”比較多,引起學生深度合作和探究“胖問題”比較少。比如,課前任務單的設計是保證學生堅持在屏幕前完成人機一對一式學習的導航,也是順利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前提和導航。任務單可以采用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的形式,幫助學生逐步完成前置性學習。建議可以設置一個開放性更大的有一定探究性的前置性學習任務,實現(xiàn)多個學習任務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
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真問題是思維的助推器。筆者認為,這兩份設計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有優(yōu)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