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建軍
一、設計意圖
本設計主要表現為一種拓展性課堂方案,安排為常規(guī)教學兩課時后的第三課時。方案試圖從選文的特殊背景及選編意圖出發(fā),引領學生在閱讀中踐行一種“‘賞’‘析’結合”思維和一種嚴密的“論證式”思維,進而初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閱讀境界。
二、導入
學了本文后,你覺得它是一篇美文嗎?可余光中覺得它算不上,唐弢覺得它缺“靈魂”,莊周覺得它“惡俗”……由此看來,如不能直面這些質疑,它始終成不了真正的美文。在將近百年的時間里,這篇文章一直被“質疑”裹挾著“成長”,教材選編了一些評論,除了尊重我們的獨立意識外,還充分考慮了以上情形。
實際上,很多讀者和老師就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我們該愛它什么,又該教它什么?要想回應這些問題,陶淵明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讀書方式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其實,陶淵明已將讀書上升到了一種境界,下面,我們就一起在本節(jié)課中進入這種“陶氏”境界吧。
三、入課(以相關“評論”為切入點展開)
(1)疑義:作品缺少一個“靈魂”
欣賞:“靈魂”即“富有作者個性的情味”,而抒情散文最大的靈魂莫過于有一個鮮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關評論說本文塑造了一個“帶著淡淡的喜悅與憂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那么,是否真的可以這樣理解呢?
活動:再讀李賀《樂游原》,嘗試對照完成下表:
附《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結論:(作品“帶著淡淡的喜悅與憂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凸顯無疑,更令人驚奇的是,這還是個經典的形象。如果我們要否定的話,那只能將鬼才詩人李賀一并否定了。)
(2)疑義:句法變化少,(用詞)俚俗、煩瑣、歐化。
欣賞:“文學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chuàng)造新文學”,而代表成員朱自清的散文被定位為“在深厚古典文學基礎上,融合西方文化,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由此看來,他的散文是一種吸收古今中外文學養(yǎng)分的新文體。
活動:①“措詞”是文學創(chuàng)作最基本的“思維點”,有表現力的“詞”常常有著自己的“成長史”,請大家圍繞以下的詞語展示“課前導學”的成果(學生列舉展示,老師用多媒體集中呈現)。
?幽僻彌望田田亭亭蓊蓊郁郁①失涂者幽僻(張衡《應間》) ②此寺幽僻,可以免難(《北齊書》) ③或隱蔽於幽僻之地(陳巖肖《庚溪詩話》) ④我將這個死尸埋在這幽僻去處(無名氏《殺狗勸夫》)①只如蘇州積水彌望(宋·蘇軾) ②連屬彌望(《漢書·元后傳》) ③北方平原沃野,千里彌望(明·王鏊)①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樂府詩集》) ②蓮葉尚田田(謝朓《江上曲》) ③池散田田碧(王安石《送呂望之》)①亭亭凈植(宋·周敦頤) ②亭亭獨立(明·李漁)③亭亭如蓋(明·歸有光) ④亭亭山上松(漢·劉楨)⑤漾漾動行舫,亭亭遠相望(唐·韋應物) ⑥亭亭似月,嬿婉如春。(梁·沉約)①山木多蓊郁,茲桐獨亭亭(唐·白居易) ②瞻玄云之蓊郁,仰沉陰之杳冥(三國·曹丕) ③吹臺有失,霧氣蓊郁(宋·葉適)
②欣賞“梵婀玲”名曲《梁?!?,用漢語形容一下作品的意境(如泣如訴、纏綿綺麗)。
結論:(古今中外或俗或雅的文學成果都是作者架構新文學的養(yǎng)分,句式質樸自然、用語俚俗、歐化是特定時代的新文學之美?!安环潘晌淖郑⒁獾矫恳辉~句”——作者所言不虛。)
(3)疑義:“剝開來看,拆穿來看”的工筆式描寫方法無視整體意境的營造。
欣賞:關于這一點,我們的教材則選編了楊昌江的正面肯定。其實,“工筆”與“寫意”是不同的手法,對它們進行孰優(yōu)孰劣的比較沒有太大的必要,“工筆”式描寫方法成不成功,要看它的實際表達效果。
活動:①教師講解“工筆”與“寫意”兩個概念,強調“工筆”也是一種手法,它代表著人類的一種原始審美(追求形似),與“寫意”沒有優(yōu)劣之別。
②請按相應的要求對“拆解”畫面進行“拼接”:
A.兩幅畫面分別用哪個字串連?(荷、光)
B.各“部件”調用了哪些感覺加以觀察?(視、聽、嗅、味、觸)
C.各“部件”用了哪些經典的文學手段“形象化”?(選用動詞、形容詞形象刻畫,使用擬人、比喻修辭)
D.畫面特點可作怎樣的概括?(素淡寧靜、朦朧柔和)
附文中兩幅畫面的“拆解”:
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光與影曲曲折折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裊娜 羞澀 星星 明珠 美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閃電 凝碧脈脈瀉浮洗籠畫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結論:(工筆”式描寫法是一種表現“美”的方法,它只是讓細節(jié)更細,并不排斥整體感的營造?!靶蜗笤佻F”是人類最原始、最質樸的藝術審美,“工筆”式描寫法在本文中恰恰也能暗合作者的“質樸”文風。)
(4)疑義:“譬喻雖多,但大半浮泛,輕易,陰柔,缺想象”?!啊ねさ奈枧娜埂畡偝鲈〉拿廊恕?,青霧成‘牛乳’……惡俗之氣,彌漫荷塘”。
欣賞:“惡俗”的另一面是作者強烈的“美人情結”:對傳統(tǒng)文學尤其對《聊齋》的喜愛成就了他的“美人愛欲”情結,他將對女人的欣賞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因而古典美人常常進入他的喻體。
活動:①請回到課前學習的《荷花》、《蓮花》、《紅白蓮》,說說三首詩分別是如何描寫荷花的。(《荷花》將荷花比作宮中流行的美人裝扮,《蓮花》將荷花比作出浴的貴妃,《紅白蓮》將荷花比作漢宮的三千宮女)
②說說《蓮花》與本文“月下荷塘”畫面有哪些相似之處。(荷葉高高低低的一色碧綠,輕霧(煙波)浮在荷塘里,荷花如出俗美人細膩、潤澤)
③以下兩個比喻本體和喻體倒置,卻同樣不輸表現力,請體會。(A能突出光線昏暗,沒有生氣。B能則突出老頭子精神抖擻,十分有“威”)
A“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p>
B“老頭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兩個香火頭,隨著面前的槍尖兒轉,王三勝忽然覺得不舒服,那倆黑眼珠似乎要把槍尖吸進去!四外已圍得風雨不透,大家都覺出老頭子確是有威?!保ɡ仙帷稊嗷陿尅罚?/p>
附三首古詩:
荷花 宋·蘇洞
鑿破蒼苔漲作池,芰荷分得綠參差。曉開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
蓮花 宋·杜衍
荷花宮樣美人妝,荷葉臨風翠作裳。昨夜夜涼涼似水,羨渠宛在水中央。
紅白蓮 宋·楊萬里
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似漢殿三千女,半著紅妝半淡妝。
結論:(本文的比喻仍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深厚底蘊,源于作者內心的真實的審美世界,功力并非不深厚,喻體并非沒有創(chuàng)意,表現力不可謂不強,比喻的成功運用體現了作者對現代白話美文的唯美追求。)
(5)疑義:作品引用的《采蓮賦》和《西洲曲》實為多余。
欣賞:《采蓮賦》和《西洲曲》本身達到的藝術高度無需質疑,基于作者為文的態(tài)度,“引用”應該有他的考慮。
活動:①《采蓮賦》“熱鬧、浪漫、詩意”的場面和《西洲曲》“寧靜、唯美”的場面呼應文中哪一句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保?/p>
②如果說作者通過《荷塘月色》告知讀者,我們人類有“三個世界”?棲居在心靈里,即“現實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那么,作為作者感情最遙遠的寄托的“理想世界”在本文中指什么呢?(《采蓮賦》和《西洲曲》里的世界)
③《采蓮賦》和《西洲曲》里的女子的哪些特點呼應了作者的“美人情結”?(浪漫、多情、美麗、“藝術”、渴望并享受愛情)
結論:(《采蓮賦》和《西洲曲》并不多余,它是文章行文中重要一環(huán),是作者心靈的一方世界,是其感情最理想卻又最遙遠的寄托,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展示,是本文“美”的一個重要所在。)
四、作業(yè)(老師與學生分別完成自己的賞析文章,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所得整理成可保留的成果,約定在下次晚自習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