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禮后乎”脞說

      2019-03-13 13:17陳迎年
      人文雜志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政治哲學倫理學美學

      陳迎年

      內(nèi)容提要?朱熹與鄭玄關(guān)于《論語》3.8章“素”與“絢”之“本末輕重”的對立,揭示出“禮的二重性”:一方面,在理論上“禮”必然區(qū)分為不能被進一步還原的“素禮”(質(zhì))與“絢禮”(文)這兩個面相;另一方面,在歷史實踐中“禮”又永遠指向“文質(zhì)彬彬”的整全之“一”。禮的二重性表明,雖然傳統(tǒng)學術(shù)不太重視知性區(qū)分,禮的生活主要表現(xiàn)為倫理生活、政治生活、審美生活等的合一,但今天的人們依然能夠從禮學中區(qū)分出(建立)獨立意義的倫理學、政治哲學和美學等;另一方面,分門別類地建立起來的各種獨立自主的學術(shù)傳統(tǒng),反過來又夯實和重建了中國傳統(tǒng)的真美善的“合一”。

      關(guān)鍵詞?美學?政治哲學?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9)02-0035-07

      《論語》對中國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塑造作用。圍繞《論語》的戰(zhàn)爭因此也就絕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例如黑格爾就曾不滿地指出,《論語》“在中國是最受尊重的”,也曾對西方有“轟動一時”的影響,但實際上,“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鬃又皇且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能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①

      人們輕易就可以指出,黑格爾的這種傲慢源自他根深蒂固的日爾曼中心論。更為嚴重的是,黑格爾所強調(diào)的“個體性自由的原則”“思辨的概念”和“真正的哲學”等,可能恰恰才是常識和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即一種已經(jīng)為海德格爾所講明的形而上學的“權(quán)宜之計”,而讓黑格爾“難于看出《論語》的至淳至極的思想含義”;反過來,海德格爾的思及詩,才讓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中國古代思想“以為絢兮”的那種“素”,而為中國人報仇雪恨了。②

      孰是孰非?抑或雙方各有合理性?這種戰(zhàn)爭涉及面廣,本文只選取一滴水(《論語》3.8),來分析“前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沖撞交融過程中的這種獨特景象,尤其是其中倫理學、政治哲學與美學等的分別與合一問題。

      一、本末輕重

      《論語》3.8章: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保ā栋速罚┳x起來溫潤頓挫,仿佛很美、很好懂。其實卻不然。關(guān)于它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首要的爭論:“繪事后素”究竟是說繪“然后”素,抑或是指繪“后于”素?

      一種觀點認為,繪在先,然后再用白色為彩畫鉤邊。此說以鄭玄為代表:“繪,畫文也。凡畫繪,先布眾采,然后以素分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zhì),亦須禮以成也?!焙侮碳?,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第32頁。戴震指此說與其注《考工記》“凡畫繢之事后素功”相呼應(yīng)。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戴震全集》第1冊,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200頁。另一種觀點強調(diào),素在先,是在白底上畫彩畫。此說以朱子為代表:“繪事,繪畫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犊脊び洝吩唬骸L畫之事后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zhì),而后施五采,猶人有美質(zhì),然后可加文飾?!贝苏f還引《禮器》“甘受和,白受采”為證。⑦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3、89頁。

      兩種觀點雖然在前后關(guān)系上正相顛倒,但都強調(diào)“美質(zhì)”須“禮”以成。但這“禮”,卻有“素禮”(鄭)與“絢禮”(朱)的不同。在此,又能夠見出第二個爭論:“后”表示一種“重”,抑或一種“輕”?

      鄭玄的“禮后”表示重文。按他的觀點,以繪(眾采)為質(zhì),此質(zhì)雜然繁復(fù),易至紛亂漬污,需素禮以節(jié)成之。如此,重在禮之“一”,禮是雜多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人的“質(zhì)”反因其“眾”而帶上“性惡”的色彩。相反,朱子的“禮后”則表示輕文,重在質(zhì)之“一”,而有“性善”的味道。他明確表示說:

      舊說以素喻禮者,失之遠也,程子始正其先后之序,則得之。然其曰質(zhì)待禮、素待畫者,不若范、謝、楊說之為協(xié)于文也。朱熹:《論語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63~664頁。程、范、謝、楊等說,參看朱熹:《論語精義》,《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頁。

      問:“伊川云‘美質(zhì)待禮以成德,猶素待繪以成絢,卻似有質(zhì)須待禮,有素須等絢?!痹唬骸安蝗?。此質(zhì)卻重?!薄啊匾詾榻k,言人有好底姿容材質(zhì),又有口輔之美,盼倩之佳,所以表其質(zhì)也。此見素以為質(zhì),而絢以文之也?!敝祆洌骸吨熳诱Z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90頁。

      朱子認為鄭玄等舊說既有本質(zhì)之失,把先后關(guān)系弄顛倒了,又有非本質(zhì)之失,把輕重關(guān)系也弄反了;而伊川等說雖正其先后之序,但卻依舊有非本質(zhì)的輕重倒置之失。由“見素以為質(zhì)”和“此質(zhì)卻重”兩義,朱子強調(diào)“凡物之理,必先有質(zhì)而后有文,則質(zhì)乃禮之本也”,并針對門人的疑問而解釋說:“有質(zhì)則有文,有本則有末。徒文而無質(zhì),如何行得?譬如樹木,必有本根,則自然有枝葉華實。若無根本,則雖有枝葉華實,隨即萎落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2頁;《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4頁。

      綜合“本末輕重”兩方面的對反和顛倒看,鄭說重視對旁出斜枝的修剪,朱說強調(diào)根本本身的自然保任;鄭說以修剪為素禮,朱說以自然保任為素質(zhì)。如此,人們不但沒能明白,子夏的疑問反而更加突出了:“素以為絢兮,何謂也”?“素”怎么能夠成為“絢”?素禮與絢禮是分別開來的兩個事物,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指稱?

      二、文質(zhì)彬彬

      素絢“本末輕重”的爭論,融入了文質(zhì)之說。《論語》6.18章: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關(guān)于這一章的義旨,倒沒有什么爭論,大家都認為質(zhì)多于文則未免陷于粗略的本質(zhì)主義,文多于質(zhì)則易流于虛浮的形式主義,文質(zhì)應(yīng)該折中協(xié)調(diào),相須為用而恰如其分。但問題是,作為圓滿概念的“文質(zhì)彬彬”永遠高于現(xiàn)實存在者,存在者的具體存在往往偏向于這一邊或那一邊。于是,人們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文與質(zhì)之間有一個選擇和排序,而把質(zhì)列為第一位:“文質(zhì)不可以相勝。然質(zhì)之勝文,猶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于滅質(zhì),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然則與其史也,寧野?!雹?/p>

      質(zhì)重于文在《論語》中有文獻依據(jù)?!墩撜Z》6.2仲弓問子桑伯子章,子曰“可也簡”(《雍也》),有期許之意,引起了冉雍的不滿。對此,皇侃引虞喜說,以《說苑·修文》解,強調(diào)孔子見伯子是因為“其質(zhì)美而無文繁,吾欲說而文之”,而伯子見孔子卻是因為“其質(zhì)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兩人目標雖然針鋒相對,卻同樣強調(diào)“質(zhì)”是第一位的。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第68頁。按這種解釋,“可也簡”與“寧野”是相通的。實際上,《論語》中不乏類似說法,如“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3.4),及“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7.36)等。

      把質(zhì)放在第一位,也就意味著人應(yīng)該保持住簡樸直接的人性素質(zhì),是則是,非則非,正立直身,此所謂“人之生也直”(《雍也》6.19)。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剛毅、木訥,近仁”(《子路》13.27)?;蛘哒f,“直”雖然不是最高境界,但卻是達到仁君子的必由之路,是一個好的開始。依此標準,“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公治長》5.24)的微生高不但不直,而且順從于世俗的評判和壓力來“賣直”,簡直就是“偽”的典型了。因此,當葉公稱頌“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時,孔子就毫不客氣地指出,“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13.18)。

      解決了文與質(zhì)在孔子那里的本末輕重安排,接下來的重要問題就是:在《論語》中,“禮”究竟應(yīng)該歸屬于“文”,還是歸屬于“質(zhì)”?

      朱子繪事后素說的關(guān)鍵,是把“禮”與“文”等同起來?!墩撜Z》14.12子路問成人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憲問》)。這便是以“文”視“禮”。另外,“直而無禮則絞”(《泰伯》8.2)、“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顏淵》12.20)、“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衛(wèi)靈公》15.18)等,也都是在“文”的意義上來理解“禮”。在這里,禮文是對質(zhì)的加工或節(jié)制,因而朱子的繪事后素說似乎更為通順暢達:一張白紙好畫圖,人的忠信直質(zhì)就是素地,在此潔白無瑕的底子上,才好加文飾,才容易描寫出色彩艷麗的好圖畫。

      然而,如果據(jù)此排他性地把孔子的“禮”歸屬于“文”,卻可能失之武斷。人們輕易就能夠找到反例:《論語》中非常著名的“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雍也》6.27、《顏淵》12.15),就是強調(diào)“禮”與“文”對立。這一點,也是顏淵喟然之嘆的重要內(nèi)容:“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保ā蹲雍薄?.11)在這里,禮是對文之博的“約束控制”或“駕馭統(tǒng)率”,李澤厚強調(diào)“約之以禮”被經(jīng)常釋為“約束控制”,認其不佳,而特別譯作“駕馭統(tǒng)率”;但《雍也》重出時,他自己恰恰又譯作“約束控制”。參閱李澤厚:《論語今讀》,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第118、213頁。實際上,兩義是可以互見的。鄭玄的繪事后素說在此也就顯得更為妥當了:先布眾彩,即博學于文;后以素分間之,對眾彩加以約束或駕馭,即約之以禮。

      看來,鄭玄與朱熹均有各自的依據(jù)和道理,順著他們的爭論,人們似乎只能承認并強調(diào),在《論語》那里,禮本身同時兼具素禮和絢禮兩個面相,而不可以被進一步還原。這是“一”與“二”的自由嬉戲與永恒輪回。即,“文質(zhì)彬彬”一方面是一個整全、整一;另一方面又必然反對一切“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顏淵》12.8)的含混,而堅持文與質(zhì)“親密的區(qū)分”。最終,文質(zhì)相須為用,素與絢不可相無,而在其本末輕重之差中“入于其親密性之純一性”。[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孫周興譯,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第23頁。這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而表現(xiàn)為“自然的人化”。

      三、以素為絢

      既然素與絢、文與質(zhì)只能在其差異中嬉戲、輪回而形成文質(zhì)彬彬的整一,那么其中必然存在著一個感應(yīng)的過程、生成的過程、成人的過程。此間有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精神在。

      現(xiàn)存的《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第二章共七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是說一個姑娘生得自然姣好,美麗動人,而頗有些“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味道。不過,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歸之于自然美,因為美的人不同于美的馬,它最能揭示“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而顯現(xiàn)為“人化的自然界”,[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頁。朱光潛甚至強調(diào):“一般人常喜歡說‘自然美,好象以為自然中已有美,縱使沒有人去領(lǐng)略它,美也還是在那里?!鋵崱匀幻廊齻€字,從美學觀點來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還沒有成為‘美。……如果你覺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經(jīng)過藝術(shù)化,成為你的作品,不復(fù)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賞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彎清水,你所見到的形象已經(jīng)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經(jīng)過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參閱朱光潛:《談美》,《朱光潛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6頁。朱光潛此說實際上正可為馬克思的“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一語下一注腳。同時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美。在這個意義上,“素以為絢兮”直接就意味著“以素為絢”,或者說“把素當作絢”,是素與絢、質(zhì)與文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③[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88頁。

      以上解釋,已經(jīng)是順著“素以為絢兮”這可能的逸句,把前七句從單純的詩歌表現(xiàn)問題中拉出,而理解為理論問題、歷史問題和實踐問題了。即,如果把素與絢、質(zhì)與文等的區(qū)分作為一種理論對立的話,那么這種對立本身的解決,就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③它指向一個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類當下生活的橫斷面,與人類生活歷史的縱貫面,它們之間的激烈爭斗與瞬間和解,就這樣被凸顯了。

      由于本文的主要任務(wù)是理論分析,因此在看到馬克思把解釋世界的理論任務(wù)完全消融在改變世界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的這一決定性步驟的同時,卻還不能忽視對素與絢、質(zhì)與文等對立本身的探討。海德格爾甚至認為,解釋世界已經(jīng)包含了改變世界,從而對馬克思進行了某種翻轉(zhuǎn)。參閱[德]海德格爾:《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丁耘摘譯,《哲學譯叢》2001年第3期。同時,由于論題的限制,這里既無法展開康德自然美優(yōu)于藝術(shù)美[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1、232、294頁等。的觀點,亦無意引證黑格爾藝術(shù)美高于自然美[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朱光潛譯,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第4頁等。的觀點——雖然他們兩人的對立就足以限制并解釋出馬克思的歷史實踐觀點,而仿佛是朱熹與鄭玄對立的現(xiàn)代形態(tài)。

      讓我們返回《論語》,來看著名的8.8章: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p>

      皇侃疏曰:“此章明人學須次第也?!焙侮碳猓寿┝x疏:《論語集解義疏》,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第107頁。朱熹集注曰:“此三者,非小學傳授之次,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后、淺深也?!雹嶂祆洌骸端臅戮浼ⅰ?,中華書局,1983年,第105頁。兩人的觀點代表了一般注釋家的看法,強調(diào)人的學問修養(yǎng)(生命的,而非僅僅辭章的;生活的,而非僅僅理論的)有一個先后順序。但關(guān)鍵問題在于:人“開始”于何處?《論語》1.15章: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對話指出,就如同藝術(shù)品是從骨角、玉石等天然材料加工改造而來一樣,成人的過程也是對人的天然本性的切磋琢磨。不過,純粹天然的藝術(shù)素材容易找尋到,而什么是淳樸天然的人性素材,則不易講明:對子貢而言,無諂無驕已經(jīng)是一件藝術(shù)品了;但對孔子來說,無諂無驕卻恰恰只是雖貧仍樂、富而好禮這件藝術(shù)品的原始素材。在這個意義上,并不存在純天然的現(xiàn)成人性,人性是一個不斷修養(yǎng)的過程和結(jié)果,禮也就成為人類永恒生活實踐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和片斷,而在相對的意義上永遠是后起的。

      切磋琢磨之禮的目標不是保守就是變革。當變革時,人們砍削掉一些雜蕪的東西,以渴望能夠產(chǎn)生并突出那更加美好的東西;當保守時,人們保留和持存那些已經(jīng)產(chǎn)生出來的美好的東西,以希望人類不要變得更加糟糕;但無論是保守還是變革,人們的最終目的實際上都是成人,其背后都隱含著關(guān)于美的思考。這三個階段,對應(yīng)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當下的每一個人,注定有其前定的歷史文化,而已經(jīng)生活在一個文雅化的世界中了,生命中的雜蕪隨之亦多。興于詩,也就是“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⑨即能夠從常人的生活中躍起,而要求把生命中的那些雜蕪盡數(shù)砍削掉,以返璞歸真、見素以為質(zhì)。船山有一段話,很好地講明了這一層意思:“有豪杰而不圣賢者矣,未有圣賢而不豪杰者也。興者,性之生乎氣者也。拖沓委順當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終日勞而不能度越于祿位田宅妻子之中,數(shù)米計薪,日以挫其志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惟不興故也。圣人以《詩》教經(jīng)蕩滌其濁心,震其暮氣,納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賢,此救人道于亂世之大權(quán)也?!蓖醴蛑骸顿菇狻?,《船山全書》第12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479頁。這道出了朱熹本末輕重說的精神實質(zhì):禮的基礎(chǔ)是心之靈與興,即天然原始人生情境中的人性能力或情感。在此人們說禮后于仁(包括義、忠信、直等)。

      從數(shù)米計薪的當世之情中躍起后,保任而不失之,就是立于禮。這樣的立于禮,也就是“必有是質(zhì),然后可加以飾耳”朱熹:《論語或問》,《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64頁。的過程,以保證人“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⑤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05、105、104頁。這樣的禮,當然不同于作為質(zhì)和情的“素地”,但“素地”絢以文之,可以稱之為理性的“素功”,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0年,第158頁。從而博文即是約禮,遠離了一切情無所定和玩物喪志。這也就是鄭玄的先布眾彩,而后素以分間之說。在此人們說禮后于詩。

      這里,我們把興于詩理解為變革,而把立于禮理解為保守;但第一節(jié)我們卻強調(diào)鄭玄重視對旁出斜枝的修剪,而朱熹要求對根本的自然保任,兩說似乎正好把變革與保守關(guān)系弄反了。不過,考慮到人性修養(yǎng)的過程性和永恒性,這種弄反并不是錯誤,而恰恰表露了人類生活實踐的實情。即是說,“義精仁熟,而自然順和于道德”⑤這種即自然即人道、即規(guī)律即目的、即真即善狀態(tài),[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頁。必然讓文與質(zhì)、變革與保守、素與絢等不斷旋轉(zhuǎn)著轉(zhuǎn)讓自己的本質(zhì)于對方。這就是成于樂,人達到了美的藝術(shù)的境地。

      如果說,興于詩凸顯情感,立于禮依重理性,那么成于樂就是情理交融的美學方式,而實現(xiàn)了對詩與禮的雙重回歸。在此,人既“開始”于情感,又“開始”于理性,人生無處不開始,而未始有終。

      未始有終的原因,大致不外于人性的高度、情理的純度和人性的基礎(chǔ)等三個方面。首先,天生麗質(zhì)固然重要,但后天的裝扮同樣能夠制造出美麗的容顏?!胺蜚U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狈段臑懀骸段男牡颀堊ⅰ?,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538頁。那種質(zhì)文情理交融疊加所能達到的高度,是沒有封限的。其次,“古之為詩者,原立于博通四達之途,以一性一情周人倫物理之變而得其妙,是故學焉而所益者無涯也。”王夫之:《四書訓義》,《船山全書》第7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915頁。情感本身的“博通四達”,是沒有止境的;同理,理性之為理性,亦是“學焉而所益者無涯”。再其次,無論是素或絢、質(zhì)或文、詩或禮,還是情感或理性、善或真等,它們本身都只是一個暫時的詞語,都是從本源性的人生實踐中剝離出來的東西,都有可能背離其自身。即以情感為例,所有的真情實感或者說興發(fā)起來的情感并不都是“好善惡惡”,而恰恰“有邪有正”。⑨被興發(fā)的情感無限活躍,好似無韁野馬,常與各種動物本能、生理欲望相系,因而在“好善惡惡”的同時,難免也會“淫”“傷”。我們不能說樂、哀是情感,而淫、傷就是非情感。在此,最重要的不是情感本身的正與邪,而反倒是在情感中限制、制約情感的永恒過程,此所謂“人情之游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于有詩”。王夫之:《詩譯》,《船山全書》第15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808頁。

      簡言之,這里有一個文與質(zhì)、素與絢等均鑲嵌其上的柔軟圓環(huán),它是審美性的,是儒學賴以生長的根基。這個“根基”,用傳統(tǒng)的話來說,就是“中庸”;用朱熹的話來說,就是“花心”:“天下事,那一件不由心做。但儉、質(zhì)底發(fā)未盡在,奢、易底發(fā)過去了,然都由心發(fā)。譬之于花,只是一個花心,卻有開而未全開底,有開而將離披底。那儉、質(zhì)底便猶花之未全開,奢、易底便猶花之離披者?!袢顺跻詴嗯c,莫不有恭敬之心。后來行得禮數(shù)重復(fù),使人厭煩,那恭敬之心便埋沒了?!敝祆洌骸吨熳诱Z類》,《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6頁。

      四、合一與分別

      維特根斯坦曾宣稱:“倫理學和美學是一個東西。”②[奧]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郭英譯,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第95、97頁。他是在否定:所謂的倫理學、美學等都是“超驗的”和“不能表達的”,而必須對之保持沉默。而儒家是在肯定,是在積極言說那超驗且不可言說的“神秘”。②

      以今天的眼光來反觀,儒家禮的生活是一種倫理生活,詩的生活是一種審美生活,兩者同時又都是一種政治生活。很明顯,這三種生活是同一個生活,但如果一定要在三者之間來排列出某種順序的話,那人們可以說:審美生活是隱秘的根,政治生活是堅硬的莖干,倫理生活是柔軟的葉花。

      既然是反觀,那就意味著有一個先在的結(jié)構(gòu)。這里需要看看康德。一方面,康德努力劃定界線,以便能夠讓認識論、倫理學、美學、政治哲學等各行其道、各司其職,甚至分權(quán)限制、相互搏斗;另一方面,康德又明確無誤地把解決人的塵世生活問題設(shè)定為形而上學唯一的最終目標,人的各種能力的通力合作、自由和諧游戲又成為哲學的拱心石,而要求把真、善、美等哲學領(lǐng)地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因此,一切都犬牙交錯起來,康德既強調(diào)“一切事物皆須受到批判”,[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第4頁。“科學是導向智慧學的狹窄之闥”,[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韓水法譯,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第179頁。把通達道德、政治、審美等的“狹窄之闥”排他性地交給了知識;又聲稱“美是德性-善的象征”,[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1頁。把從自然概念的領(lǐng)地向自由概念的領(lǐng)地的過渡調(diào)節(jié)性地交給了審美。

      康德哲學的這種復(fù)雜關(guān)系非常廣泛地影響到后來的哲學家。例如海德格爾雖然貶損認識論、倫理學與美學等,在很多地方與康德唱反調(diào),但他終其一生所從事的事業(yè),卻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對康德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他把康德的第一批判解釋為基礎(chǔ)存在論,在情感、想象力與時間的勾連中突出了第一批判與第三批判的同源性,把康德的“人”導源于“存在”等,都是在蓄意保持一種“模棱兩可”,[德]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55頁。以便能夠在現(xiàn)代性的分化原則與存在的整體原則之間玩他自己的蹺蹺板游戲。這種蹺蹺板游戲當然特顯美學性質(zhì),因此人們可以說,海德格爾思想不過是康德美學的某種重演。趙曉芳:《致命的美學——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這意味著康德美學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美學的限域,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而可以伸展為源始的倫理學、認識論、政治哲學等。一個例證便是漢娜·阿倫特,她試圖從《判斷力批判》中解釋出康德的政治哲學。Hannah Arendt, Lectures on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1992.

      杜夫海納更是強化了美學的這種根性。在他看來,因為美學考察“原始經(jīng)驗”,因而能夠“把思想——也許還有意識——帶回到它們的起源上去”,這就是美學對哲學的“主要貢獻”。⑩[法]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孫非譯,臺北文笙書局,1987年,第1、9~10頁。杜夫海納將此同樣追溯至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在承認科學、技術(shù)實踐、道德行為、共和國、憲法等已經(jīng)有所區(qū)隔的前提下,強調(diào)它們共同的美學基礎(chǔ):“在人類經(jīng)驗的各條道路的起點上,都可能找出審美經(jīng)驗:它開辟通向科學和行動的途徑。原因是:它處于根源部位上,處于人類在與萬物混雜中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親密關(guān)系的這一點上?!@就是為什么某些哲學偏重選擇美學的原因,因為這樣它們可以歸根溯源,它們的分析也可以因為美學而變得方向明確,條理清楚?!雹庠谶@里,杜夫海納重述了康德:一方面,文化喚醒并指引著人們的審美渴求;另一方面,審美感受力又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是人類文化能夠得以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源泉。[法]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孫非譯,臺北文笙書局,1987年,第2頁;[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3、205頁等。

      在對繪事后素的以上討論中,我們強調(diào)儒家文化是一種根源性的審美文化,其倫理學、認識論、政治哲學等還遠沒有分化出來,因而討論常常圓潤無方、循環(huán)往復(fù);而后,我們再類比于西方理論,強調(diào)審美經(jīng)驗處于人類學問的根源部位上,能夠通過歸根溯源而讓分析變得方向明確、條理清楚:我們?nèi)绱藬⒄f,難道不是想表明,由于一開始便置身于根源“美學”的深刻性之中,儒家文化在其源頭處就已經(jīng)早早地包容了西方的現(xiàn)代性、預(yù)見了西方的后現(xiàn)代性,而為圓融通透的整一,而為萬世法式?

      情況可能恰恰相反。由于缺乏現(xiàn)代性的分化原則,由于缺乏堅硬莖干的支撐,由于還沒有建立獨立自主的倫理學、認識論、政治哲學等,儒家文化中所蘊涵的那種審美圓潤(真善美等的直接合一)往往難以保持,而十分容易滑轉(zhuǎn),伴生玩弄光景、簸弄精神、氣魄承當?shù)炔⊥础?/p>

      依《論語》11.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言之。此章非常著名,而為歷代釋家所重視。今天,人們更傾向于據(jù)此表彰孔門那融和統(tǒng)一仁與樂的“美學精神”,且將這種美學精神與宋明儒的“曾點氣象”或“天地境界”等相系。徐復(fù)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9~12頁。李澤厚的《論語今讀》也有大體相同的論述。這種解說自然有其道理。例如朱熹廣為流布的解釋就是:“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guī)規(guī)于事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雹苤祆洌骸端臅戮浼ⅰ罚腥A書局,1983年,第130、131頁。在此,三子所言之政治問題,似乎已經(jīng)被貶損為“規(guī)規(guī)于事之末”。

      先不論孔子雖嘆但卻并不輕視、貶低三子的政治志向和政治事業(yè),即就朱熹的解釋來看,今人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朱熹在表彰曾點天地氣象的同時,對曾點也有嚴肅的批評。首先,曾點“只是見得這大綱意思,于細密處未必便理會得”,“里面工夫卻疏略”,“如佛氏,不可謂他無所見,但他只見得個大渾淪底道理”;其次,“只怕曾點有莊、老意思”,“他也未到得便做莊、老,只怕其流入于莊、老”;最后,曾點“狂簡”“狂怪”,不但難以踏實做得“堯舜事業(yè)”,而且在佛老莊禪之外,亦“似”列子(想想《列子》的《楊朱篇》)。朱熹強調(diào),不能只大概理會“無事無為底道理”,更應(yīng)該“做有事有為底功業(yè)”,唯其兩者結(jié)合,“天樣大事也做得,針樣小事也做得,此所謂大本,所謂忠,所謂一者,是也”。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1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27~1438頁。

      合而觀之,“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是先立乎其大,是儒學的一個基礎(chǔ),從而讓儒學可以包容統(tǒng)攝一切后起的所謂美學、倫理學、政治哲學、認識論等;“規(guī)規(guī)于事之末”并非有意貶損,而意味著先立乎其小,是儒學的另一個基礎(chǔ),它以細密甚至繁瑣的工夫,防范圓潤合一的儒學迷失于神智學、鬼神學,或陷入巫術(shù)、偶像崇拜等。如果把這兩個基礎(chǔ)都稱為“禮”的話,那前者即是整全合一的“詩化的禮”,后者則可命名為二元分別的“知識化的禮”;就前一基礎(chǔ)看,知識化的禮“后于”詩化的禮;若從后一基礎(chǔ)看,詩化的禮“后于”知識化的禮:此所謂“禮后”,亦所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鄭玄與朱熹的不同也可依此而解:朱熹重“質(zhì)”(“素地”),偏于直揭“詩化的禮”;鄭玄在諸采(“文”)之后才施以“素功”,更傾向“規(guī)規(guī)于事之末”。

      在當前的哲學研究中,我們一般愿意在中西比較的大背景下,從“知識化的禮”后于“詩化的禮”的角度,強調(diào)現(xiàn)代性分化原則下的“啟蒙現(xiàn)代性”必須被圓潤合一的“審美現(xiàn)代性”來糾偏或拯救,然后再據(jù)之反證中國哲學的前瞻性和優(yōu)越性,并以之作為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的有效途徑。但如果站在“詩化的禮”后于“知識化的禮”的角度,就會發(fā)現(xiàn)由于傳統(tǒng)生活中缺乏“規(guī)矩”而致使人不能或不愿“規(guī)規(guī)”,由于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獨立分別的知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美學等環(huán)節(jié)還相對虛欠,于是生活與學術(shù)中雙重的玄虛而蕩或情識而肆就勢所難免了。此正程子所謂“后之學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卻只在此?!雹?/p>

      總之,當前中國哲學的重要事務(wù)之一,便是暫時放下那熟悉的高妙合一之論,虛心學習,首先“規(guī)規(guī)于事之末”:一方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先致力于促進經(jīng)濟的現(xiàn)代化,再以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促政治現(xiàn)代化,以最終實現(xiàn)文化的現(xiàn)代化;一方面,在學術(shù)研究中,先致力于劃定界線,在損益中分門別類地建立起各種獨立自立的學術(shù)傳統(tǒng),再以此新的基礎(chǔ)重建和夯實中國哲學萬物一體的美學精神。否則,無論如何圓潤、合一、高妙,無論怎樣善、美,儒家和孔子仍舊還只能“當著‘敲門磚的差使”。魯迅:《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子》,《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28頁。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哲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曉潔

      猜你喜歡
      政治哲學倫理學美學
      印花派對
      閱讀理解兩篇
      純白美學
      阿倫特政治哲學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春食色彩美學
      “妝”飾美學
      第三屆全國生命倫理學學術(shù)會議將于山東大學召開
      倫理學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困境和出路
      武义县| 商城县| 邵东县| 乌恰县| 沙湾县| 秦皇岛市| 永福县| 民丰县| 云安县| 宣武区| 义乌市| 枞阳县| 涟水县| 莒南县| 宾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伽师县| 龙井市| 沅江市| 赤城县| 沂水县| 杭锦后旗| 岑溪市| 罗定市| 蒙山县| 兴城市| 龙井市| 盐边县| 康马县| 余姚市| 蒙阴县| 万山特区| 宁蒗| 洞口县| 交口县| 宜宾县| 团风县| 通辽市| 平阴县| 池州市|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