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用千言萬語也說不清道不盡的視覺藝術(shù)。與西畫相比,中國書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diào)自然界對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相似,而是強調(diào)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情。中國書畫是“表現(xiàn)”的藝術(shù),講究“以形寫神”,追求的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徐悲鴻對此闡述為“絕似又絕非像物者的真通”。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書畫早已進入大眾收藏市場,被越來越多的書畫愛好者投資、收藏。
用筆和用墨是中國書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筆講究粗細、疾緩、頓挫、轉(zhuǎn)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xiàn)物體的質(zhì)感;用墨之妙,在于濃淡相生,濃處精彩而不滯,淡處靈秀而不晦,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又有最濃和次濃,淡又有稍淡和更淡,有靈活用筆的特色。古人總結(jié)出了十八描的線條運用法,用墨講究勾、皴、點、染互用,干、濕、濃、淡、黑合理調(diào)配。
以徐悲鴻筆下的駿馬為例,他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zhuǎn)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jié)獾蓾竦淖兓瘻喨惶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從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蜀中紀行》傅抱石
筆墨二字被當作中國書畫技法的總稱,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中國書畫在上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有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zhì)或動物外殼的粉末,耐風吹日曬,經(jīng)久不變。上色方法多為平涂,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有光影的變化。
每件書畫作品都具有獨特的時代風格,這是與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習俗以及物質(zhì)條件緊密相關(guān)的。比如,山水畫一開始時是不講究比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它的時代特征。因此,早期的山水畫多攝取全形。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畫家懂得了只要按照比例就可以將大自然縮寫在畫幅中時,取景才開始向局部發(fā)展。
個人風格通常要比時代風格具體得多。藝術(shù)家的思想、性格、審美、習慣,甚至使用的工具都各有特點;作畫時的運筆、線條、構(gòu)圖、人物相貌等,無不反映著作者的個人風格特征。尤其是鑒定近現(xiàn)代的書畫作品,由于時代相近,個人風格則尤其重要。“熟記畫家一百八,書法家九十八”,說的就是要了解歷史文化,熟記歷代著名書畫家的姓名、字、號、別號,以及他們的經(jīng)歷及其作品特征的道理。
印章、簽名、題跋、收藏印、著錄、裝裱都是鑒定書畫的有力手段。印章是書畫的證明物,作者以此證明確為自己所創(chuàng)作,而鑒賞家則以此表示自己曾鑒定過。書畫作品往往會使用同一印或幾印,而非每件作品都新刻一印,所以從印章的真?zhèn)蝸龛b別書畫的真?zhèn)?,尤其是通過對數(shù)件作品印章的對比來鑒別,是有相當根據(jù)的。
另外,材質(zhì)對書畫的鑒定也是極其重要的。不同的材質(zhì)有不同的特點,在不同的材質(zhì)上作書畫,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在國畫和油畫等大相徑庭的畫種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即便在同一畫種內(nèi)部,材質(zhì)引起的差別也不小,而這種差別與畫家的喜好以及當時可取的便利條件有關(guān)。除此之外,題跋、鑒藏印以及著錄也對鑒定書畫有一定的幫助。
“辨真?zhèn)?,明是非”,是書畫鑒別的首要目的。收藏者都希望收藏真品,但卻因眼力所限而難以鑒別。書畫造假由來已久,而鑒定則主要以“目鑒”為主,鑒別的經(jīng)驗越多,鑒定水平就越高。首先看“用筆”,這是關(guān)鍵。從用筆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如何。幾十年的藝術(shù)修為與幾年藝術(shù)修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從用筆中便體現(xiàn)出來。鑒別中須將每一筆拆開,看其是否到位。其次看“用墨”??茨膶哟?,前筆和后筆能分開,該重則重,該淡則淡,而且有韻味,如同“余音繞梁三日”,黑白、層次分明。第三看“用水”。水為筆墨傳情,用之得法即凝于神,如“潑水法”。中國畫講究筆法、墨法,其實最終還有水法。在創(chuàng)作中,水的表現(xiàn)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第四看“用色”。礦物質(zhì)顏料,歷史愈久越漂亮,不會褪色,而植物質(zhì)顏料則會隨時間而逐漸褪色。
《迎春》 趙云壑
需要格外提一點的是,大師之作一般都有明顯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是很難造假的。比如,以徐悲鴻為首的“徐派”書畫既一脈相承,又各顯獨特之畫風。因此,如若對書畫大師的作品風格有了細致的了解,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收藏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