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飛
(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shù)傳媒學院,安徽銅陵244061)
李維楨(1547—1626),字本寧,明“末五子”,是中晚明文壇上一位重要的領(lǐng)軍人物,著有《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其詩學思想以詩學辨體理論為主。
有明一代,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大旗,“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盵1]7438主張“格調(diào)”復古,“夫詩有七難,格古、調(diào)逸、氣舒、句渾、音圓、思沖、情以發(fā)之,七者備而后詩昌也?!盵2]446隨后的明代文壇被“格調(diào)”復古派所左右,其詩學主張和詩學取向均以“格調(diào)”為詩學最高范式。在宗唐抑宋的詩學背景下,明代詩論家從不同的詩學立場、學術(shù)視角,對詠物詩以及詩歌“使事”問題作了諸多探討,提出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詩學批評主張,這也成為明代詩學批評史上焦點問題之一。
以詩文著稱,且與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交游的陸深在其詩論中認為:“大抵詠物詩體,不免要粘帶,頗累氣格?!盵3]2151從明代復古“格調(diào)”論角度,認為詠物詩是有“粘帶”之弊的,破壞了詩歌內(nèi)在的審美性,不符合當時的詩學創(chuàng)作規(guī)范和詩學理論要求。作為“后七子”領(lǐng)袖、主盟文壇二十余載的王世貞,結(jié)合自身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會和實踐,直言不諱地指出詠物詩傷體,特別是在創(chuàng)作七言近體詩過程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坝嗖幌苍佄铮娭疗哐越w,尤絕不為之,懼傷體裁。故長夏無事,家園景物,頗成爛熳,魚鳥親人,亦自足憐,因戲各賦一章,合之得六十首,并舊作六首,別成一卷,老翁涂抹作兒子態(tài),終不似也?!盵3]4600-4601“詩言志”是文人士大夫?qū)υ姼鑴?chuàng)作本質(zhì)特征的共同認識,也是共同的詩學追求和詩學取向,王世貞也不例外。在創(chuàng)作為數(shù)不多的詠物詩時,王世貞不是從“詩言志”的高度審視和認同自己的詩學作品,而是認為其創(chuàng)作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戲作”,并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懼傷體裁”,尤其是七言近體詠物詩最為傷體,甚至以“老翁涂抹作兒子態(tài)”的諷刺性的話語和詼諧的言語評價自己創(chuàng)作詠物詩的質(zhì)量和水平。胡應(yīng)麟也認為:“詠物七言詩,唐自《花宮仙梵》外,絕少佳者,國初季迪《梅花》,蒙載《芳草》,海叟《白燕》,皆膾炙人口,而格調(diào)卑卑,僅可主盟元、宋?!盵4]363在提及詠物詩創(chuàng)作時,對七言律詩創(chuàng)作高度繁榮的唐代也提出了批評,認為不可取的詠物詩諸多,更不言宋、元、明三朝。在胡應(yīng)麟看來,僅《花宮仙梵》是符合明代詩法規(guī)范和詩學審美范式的,其他詠物七言詩,與明代復古詩派的詩學理論主張極度不符,皆是“格調(diào)”低下,由此也就順理成章否定了七言詠物詩的藝術(shù)成就和詩學史地位,闡明不被明代復古派所接受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踐行的原因。明人宋緒對此也有獨特體會,“隨寓感興者易,驗物切近者難?!盵5]指出詩歌創(chuàng)作應(yīng)該隨感即興而發(fā),仔細驗物式的創(chuàng)作詩歌,很難創(chuàng)作出佳作,而詠物詩正是在“驗物”范疇之內(nèi)。
相較對詠物詩傷體論的認識而言,明代詩學理論家對詩歌“使事”問題的闡述就要深刻得多。朱權(quán)在《西江詩法》中明確指出:“持要鋪敘正,波瀾闊,用意深,琢句雅,使事當,下字切。觀詩之法,亦當如此?!盵3]527注意到了詩法規(guī)范下詩歌的“使事”問題,認為詩歌“使事”需建立在對詩法本體性認識的基礎(chǔ)之上,在不破壞詩法規(guī)范的前提下,對詩歌“使事”問題提出了關(guān)切,把詩歌“使事”問題納入詩法的范疇展開探究。黃溥在評價黃庭堅“使事”詩歌時,倍加贊賞?!吧焦壬剖故?,詩家借和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山谷《猩猩毛筆》是也?!盵3]1066認為詩歌“使事”本身并無不可,其關(guān)鍵是詩歌“使事”的“妙法”在于用其事而不用其意,這是針對宋代詩歌多用典故之弊而提出的詩學主張,也是明代“格調(diào)”復古派在詩學領(lǐng)域尊唐抑宋的詩歌創(chuàng)作路徑的必然選擇。王世貞對詩歌“使事”問題論述較為全面,提出了“三欲一必”的主張。在“藩鎮(zhèn)富強,兼所辟召,能致通顯”[3]4246的唐貞元以后,詩壇出現(xiàn)了“取辦俄頃以為捷,使事豆丁以為工”[3]4246的不良詩學“使事”取向,王世貞極力糾偏。在評價陸子淵《聞警》中“大將能揮白羽扇,君王不愛紫貂裘”的一聯(lián)時,高度評價并贊賞其“使事之工,駢整含蓄,殊不易匹”[3]4288。列舉詩歌“使事”的實例,闡述精妙所在,并在諸多詩論中先后提出“使事欲博”[3]4457“使事欲穩(wěn)”[3]4526“使事欲切”[3]4528“使事必愜”[3]4491的“三欲一必”的主張,要求詩歌“使事”必須做到“博”“穩(wěn)”“切”“愜”,足見其對詩歌“使事”問題的獨特見解和領(lǐng)悟。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也多次對宋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過多“使事”提出批評,指出:“禪家借事理二障,余戲謂宋人詩,病癥坐此,蘇、黃好用事,而為事使,事障也”[4]39;“使事自老杜開山作祖,晚唐若李商隱深僻可笑,宋人一待坐困此道?!盵4]356綜觀有明一代的詩論,胡應(yīng)麟對宋詩“使事”批評是較為激烈的,顯然受到嚴羽詩學思想的影響,雖較為激進,有失偏之嫌,但無可否認的是,宋代詩歌創(chuàng)作,在“使事”上確實存在種種弊端。對此,胡應(yīng)麟進一步指出,“后之作者,鑒戒前歸,遂為大忌。國朝諸公,間有用者,束而未暢。惟弇州信手匠心,天然湊泊,千秋妙解,獨善斯人。觀察系興,尤得三昧,極盛之后,殆難繼矣?!盵4]356直指明代詩人未能解決詩歌“使事”的問題,諸多詩人均是“束而未暢”,詩歌創(chuàng)作不得“信手匠心”。胡應(yīng)麟認識到了宋、明兩朝詩歌“使事”不當從而破壞詩體問題的存在,但并未從詩學理論的高度加以剖析和解決。
綜上所見,有明一代的諸多詩論家,在詩歌創(chuàng)作、詩法探究、詩體分析等詩學主張方面,均對詩歌“詠物”“使事”是否傷體的問題作了有益探索,但由于這些詩學理論探究是基于“格調(diào)”復古派詩學視野和詩學范疇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桎梏,看到問題的所在,但未能從詩學理論構(gòu)建、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等方面解決這一詩學問題,構(gòu)建符合詩體發(fā)展的詩學理論體系。
面對明代詩壇對詩歌“詠物”“使事”的批評,李維楨突破了“格調(diào)”復古派的詩學認識,從詩學辨體理論的角度審視這一問題,較為全面地認識了這一問題的實質(zhì),從理論構(gòu)建到創(chuàng)作實踐均較好地把握了詩歌“詠物”“使事”傷體論問題。
李維楨在《唐詩類苑序》中,集中闡發(fā)了對詠物詩以及詩歌“使事”傷體問題的看法。那么,李維楨為何要在這篇序中凸顯出對此類詩學理論的特別關(guān)注和關(guān)切呢?首先,要弄清楚《唐詩類苑》到底是一部怎樣的著作?其中是否收集了大量的詠物詩以及“使事”的詩歌?“初,宋趙孟堅有分類唐詩,佚闕不完,世無刊本,之象因復有此作,凡分三十六部,以類隸詩。”[6]1752《唐詩類苑》是明人張之象所編,兩百卷,收錄了唐代1472位詩人的28245首詩,是編纂《全唐詩》的三大來源之一,足見其規(guī)模宏大。后被卓明卿所得,“割取初盛唐詩刊之”[6]1752。李維楨為《唐詩類苑》作序時也指出“卓征甫先版行初盛諸家百卷”[7]491??梢姡罹S楨為序的是卓氏百卷本的《唐詩類苑》,而不是張之象的兩百卷本?!懊魅A亭張之象始有《古詩類苑》、《唐詩類苑》兩集。然亦多以人事分編,不專于詠物。其全輯詠物之詩者,實始自是編?!盵6]1726卓明卿百卷本的《唐詩類苑》,確實是在張之象兩百卷本的基礎(chǔ)上所編纂,但編纂體制和編纂內(nèi)容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是卓明卿百卷本明顯壓縮了詩歌收集的范圍,初盛唐之后的詩歌并未收錄和編纂。另一方面,張之象的兩百卷本以人事分類編次,而卓明卿百卷本則是首開詩歌主題編次的先例,輯錄了大量的詠物詩,這在編纂詩歌領(lǐng)域中是創(chuàng)新的舉措,是對以往詩歌編纂以類分次的一種突破。而這百卷本的《唐詩類苑》,在李維楨為之作序時,其在士林中流傳范圍較廣,影響較為深遠,從為之作序的文壇大家便可看出?!巴踉?、汪伯玉、屠長卿、李季常及征甫為之序,藝林以不睹全書為憾。”[7]491在明代產(chǎn)生如此影響的詩歌選本的序中,李維楨首次對詩歌“詠物”“使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蓋聞之先進言詩者,總諸詩之體而論,以為詠物為傷體,就一詩之體而論,以使事為傷體?!盵7]492從詩學辨體的角度,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詠物”“使事”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存在傷體的情況,并分析了兩者的區(qū)別,認為把握不好詩歌“詠物”,可能會造成諸體皆傷局面,對詩歌“使事”問題處理不當,則會傷一詩之體。從“諸詩之體”到“一詩之體”,引出了“先進言詩者”的觀點,進而指出繼《三百篇》“后人為詩者,詠物征事以多為貴”[7]487的怪狀。其批評的著力點是對宋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不滿,既不符合“格調(diào)”論的詩學規(guī)范,也不符合“格調(diào)”論的詩學審美,這一批評與《滄浪詩話》的批評思想是不謀而合的。“近代諸公乃以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詩也。蓋于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務(wù)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壓韻必有出處,讀之終篇,不知著到何在?!姸链?可謂一厄也?!盵8]26相較李維楨的委婉批評,王世貞表現(xiàn)的更為直接:“余不喜詠物”。由此,李維楨結(jié)合《唐詩類苑》,進一步對詩歌“詠物”與“使事”問題全面闡述自己的詩學立場和詩學取向。
夫詩《三百篇》何者非事?何者非物?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孔子固有定論矣。然當是時,詩體與今異,試取易之卦象、爻象、書之典謨、訓誥與詩之風、雅、頌而并觀之,其象別幾何?故詠物、使事累用之而無嫌。至漢魏六朝而后,詩始有篇,皆五言者;詩始有篇,皆七言者。漢魏古詩以不使事為貴,非漢魏之優(yōu)于《三百篇》也,體故然也。六朝詩律體已具,而律法未嚴,不偶之句與不諧之韻往往而是,至唐而句必偶,韻必諧,法嚴矣。又益之排律,則勢不得不使事,非唐之能超漢魏六朝而為《三百篇》也,體故然也[7]491。
宏觀上,從梳理詩體源流嬗變著手,把握詩歌“詠物”“使事”在不同時代、不同詩體和不同詩法中運用的具體情況,探索到詩歌源頭,直指《三百篇》中“何者非事?何者非物?”,全面論述了“詠物、使事累用之而無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今詩體和詩法的不同。正是由于詩體和詩法有別,古詩體累用“詠物”“使事”不會出現(xiàn)傷體的情況,并指明這一論斷在孔子刪詩時就有定論。這一格局,到了漢魏古詩出現(xiàn)后,對詩歌“詠物”“使事”的審美價值判斷標準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幾乎與《三百篇》背道而馳,不再是“何者非事?何者非物?”,取而代之的是“以不使事為貴”。對六朝詩歌的“使事”問題,在《龔子勤詩序》中,李維楨刻意提出了尖銳批評,“夫詩自六朝而使事之體興,鋪張馳騁,排偶猥雜,大傷氣骨,病在夸多,不能割愛耳?!盵7]723指出律法不嚴的六朝律詩,“使事”之詩體雖大興,但隨之而來的是,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如“傷氣骨”“病多夸”,說明詩歌“使事”的現(xiàn)象雖在六朝律詩中大量出現(xiàn)但并未達到成熟之境。這一問題,就急需在唐代予以解決。然而,唐近體詩的出現(xiàn),又增加了這一問題復雜性。唐近體詩是在六朝律詩的基礎(chǔ)上才達到“句必偶,韻必諧,法嚴矣”格律要求的,即到唐代律詩詩體發(fā)展成熟、詩法日臻完善,出現(xiàn)了“使事”不傷詩體的情況,但這一情況并不是在所有的唐詩詩體中都存在,而僅限于排律詩體之中,由“勢不得不使事”達到“證事而不役事”[7]717的境界,也就不存在“傷體”之說??梢?,詩歌“詠物”“使事”是否傷體,不在于詩歌創(chuàng)作時運用的技巧上,而在詩體與詩法的規(guī)范要求上。
除宏觀把握外,李維楨在論述此類問題時,總是不斷地發(fā)出“體故然也”的感慨,并從這一角度進一步探討“近體”與“古體”在對待這一問題上的差別,指出:“故詩詠物而善使事者為尤難,非近體之難于古體也,體故然也。使事而為古選,譬之金屑,不可入目,其可以極命庶物,百出不窮者排律耳,七言古次之,五七言律次之,體故然也?!盵7]491李維楨是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這一問題:一是從把握“詠物而善使事”的詩歌特點著手,不是強調(diào)近體詩難于古體詩,是由古體詩的詩體特性和本質(zhì)決定的。另一方面,認為古體詩就詩體而言,在詩歌“使事”上就不如排律、七言古、五七言律,特別指出詩歌“使事”只有排律“百出不窮”。實際上就是刻意強調(diào),最適合“使事”的詩體是排律詩。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李維楨在考察詩歌“詠物”“使事”傷體論的問題上,從詩學辨體理論的角度不僅否定了漢魏詩歌優(yōu)于《三百篇》,而且也否定了唐詠物詩或詩歌的“使事”技巧超過漢魏六朝甚至是《三百篇》,其在把握詩體發(fā)展和流變的前提下,逐一審視這一問題,探討存在差異的深層次原因。
在《徐茂吾詩序》中,李維楨又進一步談到了對詠物詩的看法,“詠物詩仿于六朝,而體不稱律,音韻不諧,句子不偶,未足為病。至唐人,律有定句,句有定字,職成拒制,無容逾越,離則雙美,合則兩傷,其體愈嚴,結(jié)撰愈難?!盵7]758兩個朝代,同一類詩歌,在創(chuàng)作上對詩體與詩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李維楨全面把握了六朝與唐代在詠物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的差異,分析了詠物詩在六朝不為病而到唐代出現(xiàn)種種弊端的根本原因,重點探究了唐代詠物詩在律詩這一特定詩體規(guī)范中創(chuàng)作的難點。闡釋的詩學理論基點在詩體流變和詩法演變上,六朝詠物詩在韻律、對仗上的要求不高,達不到唐詩“離之雙美”的境界,但在六朝詩體和詩法的規(guī)范下,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自由度、自主性和靈活性反而較高,這無疑為詠物詩創(chuàng)作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詩學氛圍。到了唐代,詩體空前發(fā)展,諸體皆備,詩歌體制特別是律詩的外在形態(tài)已經(jīng)完善,“調(diào)”與“格”達到“職成拒制,無容逾越”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詠物詩創(chuàng)作來說,反而是“結(jié)撰愈難”。揭示出詠物詩創(chuàng)作規(guī)范是隨著詩體的不斷發(fā)展而變化,這對詠物詩創(chuàng)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唐代近體詩的詩體規(guī)范中,如何創(chuàng)作詠物詩且不存在傷體的弊端?針對這一問題,從李維楨全面評價徐茂吾的詠物詩便可窺探一二。首先,詠物詩的詩體發(fā)展重在創(chuàng)新。“多用一律,或一物而數(shù)十篇,律且用強韻,或一韻而數(shù)百言。”[7]759實際上是肯定了徐茂吾的詠物詩創(chuàng)作打破了六朝和唐代詠物詩創(chuàng)作固有的范式,同時又達到了“縟藻艷色,炫心奪目”[7]759之境,對其創(chuàng)新表示了充分地肯定和認同。其次,詠物詩創(chuàng)作要兼顧“才”“學”“格”“調(diào)”?!傲排c學而得唐人之格與調(diào)”[7]759,清晰表達了李維楨創(chuàng)作詠物詩的詩學主張,其中是否夸大了徐茂吾創(chuàng)作詠物詩才能,此且不論,但卻將六朝的“才”“學”與唐人的“格”“調(diào)”結(jié)合的詩學思想是有其合理之處的,符合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詩學理論要求。最后,詠物詩要達到神氣兼?zhèn)涞木辰??!板e綜之,變無窮靡曼之態(tài),非一意奇骨,勁神合氣完不墮外道,不縛小乘?!盵7]759闡明詠物詩創(chuàng)作并非一味追求“奇骨”。過度盛行“奇骨”之風,是導致后世詠物詩傷體情況存在的直接原因。要改變詠物詩傷體的弊端,最有效、最直接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錯綜之,變無窮靡曼之態(tài)”,最后使詠物詩達到勁神合氣、形神俱佳的審美范式,摒棄了六朝、唐代詠物詩的缺陷,又很好地把握住了詠物詩的創(chuàng)作精髓。
至此,李維楨對詠物詩以及詩歌“使事”傷體論問題的探討并未結(jié)束,“以為使事、詠物詩家所難,而音調(diào)格律,意致風神,種種具足,殆不易也?!盵7]732詩人在創(chuàng)作“詠物”詩及詩歌中“使事”時并不是很難,難的是要達到“音調(diào)格律,意致風神,種種具足”。受復古思潮的影響,崇唐抑宋的思想在明代詩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李維楨也不例外。在評價唐、宋詠物詩和詩歌“使事”優(yōu)劣的問題上,李維楨一方面從詩體發(fā)展論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宋詩確實遜于唐詩?!霸娮浴度倨分劣谔?,而體無不備矣。宋元人不能別為體,而所用體又止唐人,則其遜于唐也?!盵7]495另一方面,又不完全否定宋詩,指出“有一代之才即有一代之詩”[7]1450。從詩歌發(fā)展史的角度對宋詩加以肯定。而對于明代早中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李維楨在詩序中多次提出明代詩學歷經(jīng)“三變”,即一變雅俗雜糅,二變師古,三變師心。
本朝人文極盛,成弘而上,不暇遠引,百年內(nèi)外約有三變,當其衰也,幾不知有古。德靖間二三子反之而化裁未盡,嘉隆間二三子廣之而模擬遂繁,萬歷間二三子厭之而雅俗雜糅一變,再變觭于師古,三變觭于師心[7]537。
李維楨對明詩發(fā)展情況的把握是較為準確的,在此基礎(chǔ)上,指出在歷經(jīng)“三變”后的明代詩學,依然弊端種種:
蓋今之能為詩者,所在而有其法。取嘉隆以來,諸公上及三唐而止,不能求諸六朝、漢魏,安問《三百》?其材取諸詩而止,不能求諸史與子與經(jīng);其體五七言律而止,不能求諸樂府、騷雅;其人則游大人以成名或廣引儔類,互相標幟,而酒人博徒、跳浪忿詈迫脅,士大夫以張其聲譽,詩道之衰,莫其為甚矣[7]9。
李維楨分別從“法”“才”“體”“材”等方面來分析明代“詩道之衰”的基本事實和深層原因,并深刻地認識到在經(jīng)歷“三變”后的明代詩學,不管是雅俗雜糅,師古還是師心,都沒有徹底改變明代詩學的頹廢之勢。有明一代的詠物詩和詩歌“使事”也面臨著同樣的迫切問題。為了改變這一詩學現(xiàn)狀,促使明代詩學走向健康的軌道,作為復古陣營的李維楨,在糾偏“師古”與“師心”的兩種極端的詩學主張的同時,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詩壇語境,必然會選擇一種折衷的詩學路徑。
在詩學辨體理論的視域下,就如何徹底解決詠物詩和詩歌“使事”傷體論的問題,李維楨整合詩學思想,構(gòu)建較為合理的詩學理論,表明了詩歌創(chuàng)作傾向和詩學理論主張,提出了詠物詩和詩歌“使事”問題的詩學批評標準:“使事善者,必雅、必工、必自然,不則,反是而詩受傷矣。詩使事者,篇不必句有事,句不必字有事。其傷詩差小。詠物者,篇不得有無事之句,句不得多無事之字,其傷茲大?!盵7]491指出詩歌“詠物”“使事”,要達到“必雅、必工、必自然”的“三必”意境。其中,“雅”是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時在“詠物”“使事”上要符合傳統(tǒng)的詩學美學審美標準和詩學審美范式,要復歸“雅”“正”,不能偏離詩學傳統(tǒng)?!肮ぁ备嗟氖轻槍υ姼鑴?chuàng)作技巧層面而言的,從各種詩體和詩法的內(nèi)在要求出發(fā),詩歌“詠物”“使事”必須符合詩體規(guī)范的特性,破壞詩歌整體的布局及詩歌營造的意境。而“自然”是對詠物詩和詩歌“使事”的最高要求,也是李維楨詩學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詩歌“詠物”“使事”必須要達到無痕的境界?!把拧薄肮ぁ薄白匀弧钡脑妼W主張,“雅”“工”皆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外在要求,而“自然”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需求,李維楨在諸多詩序中均有論及,現(xiàn)茲引錄,以便疏解:
以情緯物,以文被質(zhì),合于自然[7]538。
本于性靈,歸于自然,無二致也[7]735。
有詩而不貴自然者,善乎[7]721?
削鐻神志之間,斫輪甘苦之外,肉奏絲竹之上,要之,悉本自然,非雕繢滿眼無生意者可企及也[7]727。
人力至合于天然,故巧而若拙,沖然而有余味[7]39。
淡然絕塵,瑩然駭矚,爽然掞溪之景,冷然姑射之膚,婉轉(zhuǎn)流便而有余態(tài)[7]778。
自任其力之所至,自得其性之所近,自發(fā)其衷之所知,自適其景之所遇,必不啜人殘瀋,拾人剩馥,補人舊衲[7]23。
李維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極力反對為文造情、生搬硬套,在詩歌風格上追求“沖然而有余味”“婉轉(zhuǎn)流便而有余態(tài)”,在詩學理論上倡導味之不盡的“自然”之境,在對待詩歌“詠物”“使事”是否傷體問題上也秉承了這一詩學理念,堅持以“自然”為核心的“必雅、必工、必自然”的“三必”詩學思想來解決詩歌“詠物”“使事”傷體論問題。
此外,李維楨運用以“自然”為核心的“三必”詩學主張,對初、盛、中、晚唐的詠物詩和詩歌“使事”現(xiàn)象提出批評:“唐之律嚴于六朝而能用六朝之所長,初、盛時得之,故善美千古。中、晚之律自在而犯六朝之所短,雅變而為俗,工變而為率,自然變而變而為強造。”[7]491指出初、盛唐的“詠物”“使事”類的詩歌符合“三必”的詩學主張。中、晚唐不可同日而語,隨之而來的是“俗”“率”“強造”。最后李維楨甚至用“詩道陵遲”[7]492加以否定,可見其對“俗”“率”“強造”詩歌的厭惡程度。在對待如何學習初、盛唐的詠物詩和詩歌“使事”問題時,李維楨認為,“詠物同其使事,同以時求之,而唐詩與時高下若妍媸也,以類求之,而唐人才識高下若蒼素也?!盵7]49明確提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7]492的學習、臨摹方法,極力主張既不要一味的拋棄,也不要一味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