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南沙醫(yī)院中醫(yī)科副主任中醫(yī)師鄧聰介紹,地黃,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其根部為傳統(tǒng)中藥之一。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塊根,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主要產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其中以河南產者最為優(yōu)良,俗稱“懷地黃”。
“懷地黃”乃說地黃是河南的地道藥材?!侗静菥V目》曰:“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睉褢c,即今河南省沁陽縣。明代《本草品匯精要》在“道地”項下記載:“今懷慶者為勝?!?/p>
一藥三制
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地黃含有環(huán)烯醚萜、苷類、氨基酸類、糖、多種微量元素等化學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止血、抗衰老、改善學習記憶和空間記憶力、改善貧血、提高血漿紅細胞生成素水平、降血糖、保護胃黏膜、抗腫瘤等作用。
目前,按照炮制方法不同,可將地黃藥材分為三種: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鄧聰介紹,隨著鮮地黃加工成生地黃、熟地黃,其化學成分的組成也發(fā)生量與質的改變。因此,炮制方法不同,藥性及作用也各不相同。鮮地黃經加工成生地黃,再經加工成熟地黃后,其藥性由性味甘轉化為甘、寒,再轉化為甘、溫,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也相應發(fā)生一些變化。研究發(fā)現,地黃中環(huán)烯醚萜苷及酚性苷成分在加熱、蒸曬過程中發(fā)生分解破壞,低聚糖含量減少。
“地黃一直都是臨床最常用的藥物之一,無論炮制方法如何,皆入心、肝、腎三經。其中,鮮地黃性寒,味甘、苦,偏于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地黃性味甘、寒,長于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熟地黃性味甘,微溫,重在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鄧聰說。
熟地黃,養(yǎng)血滋陰良品
在地黃的三種制品中,熟地黃氣甘溫而味厚,質膩柔潤,為養(yǎng)血滋陰、補精益髓的良品。張景岳稱其為“精血形質中第一純厚之藥”。鄧聰表示,熟地黃主治血少、陰虛或精虧等疾患,可以用于目眩、心悸、失眠、月經不調、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癥的調理治療。
熟地黃當歸飲:熟地黃15克、當歸10克、炙甘草10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熬煮即可。早晚各服一次,可補益氣血,適用于氣血虧虛、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等人群。
熟地黃枸杞飲:熟地黃10克、枸杞子10克,開水泡服,早晚各服1次,可滋補肝腎、明目,適用于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而導致的頭暈眼花、視力減退等問題。
如何購買好地黃
地黃在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鮮地黃置烘炕或烘室內緩緩烘焙至八成干,至外皮頂手,內無硬心,斷面大部分變成黑色。前者習稱“鮮地黃”,后者習稱“生地黃”或“干地黃”。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熟地黃,傳統(tǒng)上會使用黃酒蒸制法進行九蒸九曬。優(yōu)質的熟地黃表面呈烏黑色、有光澤、黏性大,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斷面呈烏黑色,無嗅(聞不到氣味或無氣味),味甜。
注意,地黃有礙胃之弊,脾虛濕滯、腹?jié)M便溏、胸膈多痰的人應慎用,此類人使用地黃多建議與芳香健胃藥同用。
(摘自《老人報》)